一种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8792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2
本申请涉及一种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包括第一送料模组和第二送料模组,第二送料模组位于第一送料模组的下方,第一送料模组和第二送料模组的工作方向相反;多个喂食槽,顺序设在饲养棚内且位于第一送料模组和第二送料模组之间;移动喂食模组,配置为将第一送料模组上的饲料转移到喂食槽和将喂食槽内的饲料转移到第二送料模组;RTK定位单元和半有源射频识别单元,均设在移动喂食模组上,RTK定位单元配置为识别区域,半有源射频识别单元配置为识别区域内的对象以及供料模组。本申请公开的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通过自动范围识别和自动对象识别的方式来实现定量化给料,用以提高饲料利用率。用率。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智能养殖
,尤其是涉及一种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常规化牦牛养殖主要包括散养和基地养殖两个部分,散养时牦牛在草场流转并自主进食,基地养殖时需要人工饲喂,主要是解决草场不足和秋冬转场的风险不可控问题。当然,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加,纯基地养殖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0003]基地养殖的饲喂方式有以下两种,人工喂料,这种喂料方式需要工作人员将饲料放置到饲料槽内,工作量大,仅适合小规模养殖;机械撒料,使用机械设备将饲料快速铺到地面上,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速度快,但是洒出的饲料几乎无法回收,因为回收饲料的再处理成本过高。近年来精细化养殖的施行,对饲料利用率、精确饲喂和饲料转化率等提出要求,如何解决饲料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通过自动范围识别和自动对象识别的方式来实现定量化给料,用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0005]本申请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包括:
[0007]第一送料模组和第二送料模组,第二送料模组位于第一送料模组的下方,第一送料模组和第二送料模组的工作方向相反;
[0008]多个喂食槽,顺序设在饲养棚内且位于第一送料模组和第二送料模组之间;
[0009]移动喂食模组,配置为将第一送料模组上的饲料转移到喂食槽和将喂食槽内的饲料转移到第二送料模组;
[0010]RTK定位单元和半有源射频识别单元,均设在移动喂食模组上,RTK定位单元配置为识别区域,半有源射频识别单元配置为识别区域内的对象;以及
[0011]供料模组,与第一送料模组和第二送料模组连接,配置为向第一送料模组输送饲料和回收第二送料模组送回的饲料。
[0012]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送料模组包括:
[0013]辊式支架;
[0014]第一运输带,设在辊式支架上,第一运输带的一侧具有第一侧翼;以及
[0015]第一驱动器,设在辊式支架上,配置为驱动第一运输带循环转动。
[0016]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送料模组包括:
[0017]第二运输带,设在辊式支架上,第二运输带的两侧具有第二侧翼;以及
[0018]第二驱动器,设在辊式支架上,配置为驱动第二运输带循环转动。
[0019]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导流管道,导流管道的第一端位于第一送料模组末端的下方,导流管道的第二端位于第二送料模组始端的上方。
[0020]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供料模组包括:
[0021]料仓;
[0022]送料绞龙,输入端与料仓连接,输出端位于第一送料模组上方;
[0023]回收模组,输入端位于第二送料模组末端,输出端伸入到料仓内。
[0024]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设在料仓内的电动筛网,电动筛网位于回收模组的输出端处。
[0025]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喂食槽包括:
[0026]槽体,槽体的顶端和底端均为开放端;以及
[0027]底板,与槽体滑动连接,用于封闭槽体的底端。
[0028]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移动喂食模组包括:
[0029]移动底盘;
[0030]升降工作台,设在移动底盘上;
[0031]导流管道,设在升降工作台上,导流管道的第一端上设有导流板,导流管道的第二端位于喂食槽上方;
[0032]操作机械臂,设在移动底盘上,配置为拉动底板在水平方向上往复移动;以及
[0033]控制器,与移动底盘、升降工作台、操作机械臂、RTK定位单元和半有源射频识别单元进行数据通讯;
[0034]其中,升降工作台带动导流管道和导流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0035]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操作机械臂包括:
[0036]电动伸缩杆,设在移动底盘上;以及
[0037]电磁铁,设在电动伸缩杆的活塞上。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一送料模组和第二送料模组工作的原理性示意图。
[0039]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喂食槽的部署示意图。
[0040]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养殖棚内独立养殖区域的划分示意图。
[0041]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半有源射频识别单元工作的原理性示意图。
[0042]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一次投放饲料前牦牛的位置示意图。
[0043]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二次投放饲料前牦牛的位置示意图。
[0044]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一送料模组和第二送料模组的结构性示意图。
[0045]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移动喂食模组和供料模组的结构性示意图。
[0046]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动筛网的结构性示意图。
[0047]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喂食槽底端处于封闭状态时的示意图。
[0048]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喂食槽底端处于开放状态时的示意图。
[0049]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器的控制原理示意框图。
[0050]图中,1、第一送料模组,2、第二送料模组,3、喂食槽,4、移动喂食模组,5、RTK定位单元,6、半有源射频识别单元,7、供料模组,8、导流管道,11、辊式支架,12、第一运输带,13、第一侧翼,14、第一驱动器,22、第二运输带,23、第二侧翼,24、第二驱动器,31、槽体,32、底板,41、移动底盘,42、升降工作台,43、导流管道,44、导流板,45、操作机械臂,46、控制器,
71、料仓,72、送料绞龙,73、回收模组,74、电动筛网,451、电动伸缩杆,452、电磁铁,461、CPU,462、RAM,463、ROM,464、系统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为了更加清楚的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首先对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介绍。
[0052]本申请公开的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应用于规模化的养殖基地,目的是对养殖基地内的牦牛进行精确饲喂,用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区域划分和自动识别的方式来实现饲料的精确配比。喂食过程中将合适量的饲料放入到喂食区域,牦牛进食结束后,对喂食区域的饲料进行回收,回收的饲料用于下次投放饲料。该处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饲料使用的是精确投放方式,回收饲料的量十分有限。
[0053]这种喂食方式基本上解决了饲料的浪费问题,同时还能够使养殖基地内的牦牛实现同时进食,避免了传统喂料方式中牦牛聚集到喂食区域,出现需要争抢才能够得到饲料的问题。
[005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5]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由第一送料模组1、第二送料模组2、喂食槽3、移动喂食模组4、RTK定位单元5、半有源射频识别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送料模组(1)和第二送料模组(2),第二送料模组(2)位于第一送料模组(1)的下方,第一送料模组(1)和第二送料模组(2)的工作方向相反;多个喂食槽(3),顺序设在饲养棚内且位于第一送料模组(1)和第二送料模组(2)之间;移动喂食模组(4),配置为将第一送料模组(1)上的饲料转移到喂食槽(3)和将喂食槽(3)内的饲料转移到第二送料模组(2);RTK定位单元(5)和半有源射频识别单元(6),均设在移动喂食模组(4)上,RTK定位单元(5)配置为识别区域,半有源射频识别单元(6)配置为识别区域内的对象;以及供料模组(7),与第一送料模组(1)和第二送料模组(2)连接,配置为向第一送料模组(1)输送饲料和回收第二送料模组(2)送回的饲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送料模组(1)包括:辊式支架(11);第一运输带(12),设在辊式支架(11)上,第一运输带(12)的一侧具有第一侧翼(13);以及第一驱动器(14),设在辊式支架(11)上,配置为驱动第一运输带(12)循环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送料模组(2)包括:第二运输带(22),设在辊式支架(11)上,第二运输带(22)的两侧具有第二侧翼(23);以及第二驱动器(24),设在辊式支架(11)上,配置为驱动第二运输带(22)循环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字化牦牛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管道(8),导流管道(8)的第一端位于第一送料模组(1)末端的下方,导流管道(8)的第二端位于第二送料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志娟柴志欣信金伟钟金城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民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