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725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壳体的中部具有凸台,凸台将壳体与动盘之间的空间分隔为靠近动盘的曲轴传动腔和远离动盘的低压储油腔;静盘和端盖之间形成高压储油腔,高压储油腔与低压储油腔通过回油孔连通;凸台提供了耐磨垫片支撑面,耐磨垫片支撑面上布置有耐磨垫片,动盘抵于耐磨垫片;动盘上开设有动盘凹槽,耐磨垫片上开设有耐磨垫片孔,壳体的凸台上开设有油循环通道,油循环通道正对于耐磨垫片孔;在周期性的公转运动中,动盘凹槽周期性地与耐磨垫片孔相连通或与曲轴传动腔相连通,以将低压储油腔内的油泵入曲轴传动腔内。动腔内。动腔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油循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压缩机的
,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油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高压排气腔中的冷冻油经节流后回到低压腔,如果没有一套油循环系统或油循环效率较低,回油将在油池聚集而大大降低其作用。
[0003]压缩机的运转部件(如轴承、泵体等)需要冷冻机油的润滑和冷却,如果没有压缩机内部油循环回路,或者内部油循环回路设计不佳,冷冻机油将大部分随冷媒一起进入管道。通常过高的外部油循环率不利于蒸发器和冷凝器换热效率,如果回油不畅还易导致压缩机缺油而损坏压缩机。因此,提高压缩机内部油循环率是保证压缩机可靠运行的重要途径。
[0004]CN111648962A公开了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压缩机内部被隔板4分为高压腔和低压腔。在高压腔中设有油气分离装置6,油气分离装置将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13中。回油管7与旋转轴31内部的润滑油通道311连通,通过旋转轴内开设的油孔对压缩机内各活动部件进行润滑。润滑油润滑各部件后会聚集在低压腔壳体底部,形成低压腔油池14。同时,润滑油与吸气气流混合后被带入到涡旋压缩腔中,对涡旋盘进行润滑,后通过排气排出,这样就实现了润滑油在压缩机壳体内的循环。
[0005]CN111648962A虽然兼顾了三个轴承的润滑,但需要增加一根很长的铜管,成本较高,且细长的铜管难以固定,其一阶模态会比较低,很容易发生共振而使铜管断裂或位移而失效。
[0006]CN104421160A公开了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润滑油循环系统,从涡旋压缩机的排气高压腔体4分离出的润滑油,进入位于涡旋压缩机的动涡旋盘的背部的腔2内,涡旋压缩机的动涡旋盘上开有进油孔1,再从动涡旋盘的进油孔进入涡旋腔内;动涡旋盘的进油孔相对于涡旋压缩机的静涡旋盘上的排气孔3距离所述静涡旋盘的涡旋线齿的中心的距离更近,至动涡旋盘的背部压力大于进油孔处内侧的压力。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动涡旋盘的背部的腔内形成腔压,动涡旋盘向静涡旋盘产生比例压力,实现涡旋端面的轴向柔性密封。
[0007]CN104421160A虽然结构简单,但存在以下问题:高压腔回油进入曲轴腔后,无法得到冷却而直接进入涡旋压缩腔,排气温度会升高,不利于压缩机耐久;通过高压回油在曲轴腔形成高压而实现动涡盘轴向柔性密封,对于某一特定工况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当排气压力过高时,可能导致密封力过大而加剧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油循环方式,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油循环结构。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10]一种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曲轴、与所述壳体相连接的静盘、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静盘相匹配的动盘、以及与所述静盘相连接的端盖;其中,所述曲轴驱动所述动盘相对于所述静盘作周期性的公转运动;其中,
[0011]所述壳体的中部具有凸台,所述凸台将所述壳体与所述动盘之间的空间分隔为靠近所述动盘的曲轴传动腔和远离所述动盘的低压储油腔;
[0012]所述静盘和所述端盖之间形成高压储油腔,所述高压储油腔与所述低压储油腔通过回油孔连通;
[0013]其中,所述凸台提供了耐磨垫片支撑面,所述耐磨垫片支撑面上布置有耐磨垫片,所述动盘抵于所述耐磨垫片;
[0014]其中,所述动盘上开设有动盘凹槽,所述耐磨垫片上开设有耐磨垫片孔,所述壳体的所述凸台上开设有油循环通道,所述油循环通道正对于所述耐磨垫片孔;
[0015]其中,在所述周期性的公转运动中,所述动盘凹槽周期性地与所述耐磨垫片孔相连通或与所述曲轴传动腔相连通,以将所述低压储油腔内的油泵入所述曲轴传动腔内。
[0016]上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中,所述耐磨垫片孔具有靠近所述曲轴的中心的内边和远离所述曲轴的中心的外边;
[0017]所述动盘凹槽具有靠近所述曲轴的中心的内缘和远离所述曲轴的中心的外缘;
[0018]所述耐磨垫片孔(701)的内边满足:
[0019]R


r<R

<R

+r;
[0020]其中,R

为所述动盘凹槽的所述外缘的半径;r为所述动盘的旋转半径;R

为所述耐磨垫片孔的所述内边的半径。
[0021]上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中,在所述周期性的公转运动中,所述动盘凹槽周期性地与所述耐磨垫片孔之间连通或封闭。
[0022]上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中,在所述周期性的公转运动中,所述动盘在运行至上止点位置时,所述动盘凹槽与所述耐磨垫片孔封闭。
[0023]上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中,所述曲轴的中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凸台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曲轴的中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凸台之间设有主轴承;
[0024]所述曲轴的端部与所述动盘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曲轴的端部与所述动盘之间设有动盘轴承。
[0025]上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中,包括:所述动盘、所述耐磨垫片、所述壳体的所述凸台、以及所述曲轴合围形成所述曲轴传动腔。
[0026]上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中,所述回油孔处设有螺旋销。
[0027]上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中,所述曲轴传动腔内设有平衡块。
[0028]上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中,所述油循环通道为一个或多个。
[0029]上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中,包括:所述静盘和所述动盘之间形成高压腔和所述高压储油腔,所述高压腔和所述高压储油腔之间设有油气分离装置。
[0030]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003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油循环方式:回油进入油池后与电机侧的冷油混合,在回油孔稍高的位置开设油循环孔,通过动盘上的凹槽将回油带入曲轴传动腔进行雾化,雾化后的冷冻油一方面对动盘轴承和主轴承进行润滑,一方面通过吸气流道进
入泵体参与主循环。
[0032](2)本技术回油进入油池而不是直接进入曲轴传动腔,降低了循环油的温度,有利于降低排气温度,提高压缩机寿命。
[0033](3)本技术通过简单的开孔和动盘凹槽,主动将油泵入曲轴传动腔,不需要额外新增结构和零件。
[0034](4)本技术通过动盘与耐磨垫片之间的毛细作用,可增加动盘与耐磨垫片之间的润滑。
[0035](5)本技术既满足主要轴承(动盘轴承和主轴承)的润滑和冷却,也能经充分雾化后再进入压缩腔对其进行润滑。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本技术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侧剖示意图;
[0037]图2是本技术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横剖示意图;
[0038]图3是本技术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动盘和耐磨垫片的示意图;
[0039]图4是本技术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包括壳体(8)、设于所述壳体(8)内的曲轴(13)、与所述壳体(8)相连接的静盘(5)、设于所述壳体(8)内且与所述静盘(5)相匹配的动盘(6)、以及与所述静盘(5)相连接的端盖(4);其中,所述曲轴(13)驱动所述动盘(6)相对于所述静盘(5)作周期性的公转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8)的中部具有凸台,所述凸台将所述壳体(8)与所述动盘(6)之间的空间分隔为靠近所述动盘(6)的曲轴传动腔(D)和远离所述动盘(6)的低压储油腔(C);所述静盘(5)和所述端盖(4)之间形成高压储油腔(B),所述高压储油腔(B)与所述低压储油腔(C)通过回油孔(2)连通;其中,所述凸台提供了耐磨垫片支撑面,所述耐磨垫片支撑面上布置有耐磨垫片(7),所述动盘(6)抵于所述耐磨垫片(7);其中,所述动盘(6)上开设有动盘凹槽(601),所述耐磨垫片(7)上开设有耐磨垫片孔(701),所述壳体(8)的所述凸台上开设有油循环通道(301,302),所述油循环通道(301,302)正对于所述耐磨垫片孔(701);其中,在所述周期性的公转运动中,所述动盘凹槽(601)周期性地与所述耐磨垫片孔(701)相连通或与所述曲轴传动腔(D)相连通,以将所述低压储油腔(C)内的油泵入所述曲轴传动腔(D)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垫片孔(701)具有靠近所述曲轴(13)的中心的内边(x)和远离所述曲轴(13)的中心的外边(y);所述动盘凹槽(601)具有靠近所述曲轴(13)的中心的内缘和远离所述曲轴(13)的中心的外缘;所述耐磨垫片孔(701)的内边(x)满足:R


r<R

<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彬牟英涛卢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