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桡动脉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6809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桡动脉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蚀刻管、编织层、外壁管以及亲水涂层,所述编织层采用螺旋缠绕和/或多股编织结构,所述编织层沿长度方向可分为一段或多段,所述编织层采用丝材编织或丝材绕簧而成;所述管体的尖端设有显影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管体内增加编织层,能够使导管远端获得较好的通过性,且能够实现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的效果;在管体的尖端设置显影环,能够在导管进入血液后进行显影,以便医生及时了解血管的弯曲情况;在外壁管外增加亲水涂层,能够减少导管与血管的摩擦,从而保护血管;上述导管能够满足桡动脉对导管的要求。够满足桡动脉对导管的要求。够满足桡动脉对导管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桡动脉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桡动脉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经过临床研究发现,人体中,桡动脉血管分布较深,弯路较多,管腔较小,而经由桡动脉血管进行血栓治疗时,普通的通路导管的尺寸、扰度、硬度均不能满足桡动脉的使用要求。但是,考虑到术后患者的活动恢复情况,能够适用于桡动脉取栓的导管需求度越来越高。
[0003]目前,已应用于临床实验和医院治疗的桡动脉导管多需与导管鞘配合使用,医生操作繁琐,手术耗时相对较长。鉴于桡动脉血管中血流速度较快的原因,过长的耗时,容易导致患者失血过多并给予血栓逃逸更多的时间,如此,极大的影响血栓显影、定位、捕捉的效果。
[0004]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需导管鞘配合的一体化桡动脉导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桡动脉导管,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桡动脉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蚀刻管、编织层、外壁管以及亲水涂层,所述编织层采用螺旋缠绕和/或多股编织结构,该结构使得导管保证较好弹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硬度,使得导管更容易地通过桡动脉的血管路径。所述编织层沿长度方向可分为一段或多段,所述编织层采用丝材编织或丝材绕簧而成;所述管体的尖端设有显影环。
[0007]较佳地,所述蚀刻管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
[0008]较佳地,所述蚀刻管采用聚四氟乙烯或其他氟系塑料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0009]较佳地,所述编织层分为两段,位于远端的一段为第一段,所述第一段采用镍钛(NiTi)编织丝编织而成;位于近端的一段为第二段,所述第二段采用不锈钢(SUS)编织丝编织而成。NiTi合金丝编织与SUS不锈钢丝编织相比,具有更好的塑性变形能力,能更好的适应扰动脉弯曲复杂的形状,而近端的不锈钢丝具有更高的硬度,能够更加方便医生推进导管,更容易地通过桡动脉路径。
[0010]较佳地,所述第一段采用的镍钛编织丝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段采用的不锈钢编织丝的横截面为矩形。
[0011]较佳地,所述第一段的长度为40~60mm;所述第二段的长度为190~200mm。
[0012]较佳地,所述外壁管采用多种不同硬度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组成,所述高分子复合材料至少选自聚氨酯、热塑性聚氨酯、聚酰胺以及聚醚嵌段聚酰胺。
[0013]较佳地,所述蚀刻管的内径为1~2.1mm;所述外壁管的外径为1.7~2.4mm。较小的桡动脉导管直径能满足桡动脉管径较细这一特点的使用要求。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桡动脉导管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中,本专利技术通过
在管体内增加编织层,能够使导管远端获得较好的通过性,且能够实现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的效果;在管体的尖端设置显影环,能够在导管进入血液后进行显影,以便医生及时了解血管的弯曲情况;在外壁管外增加亲水涂层,能够减少导管与血管的摩擦,从而保护血管;上述导管能够满足桡动脉对导管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桡动脉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0017]图中:10

蚀刻管、20

编织层、21

第一段、22

第二段、30

外壁管、40

亲水涂层、50

显影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更详尽的表述上述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列举出具体的实施例来证明技术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限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桡动脉导管,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蚀刻管10、编织层20、外壁管30以及亲水涂层40,所述编织层20采用螺旋缠绕和/或多股编织结构,所述编织层20沿长度方向可分为一段或多段,本实施例以分为两段为例,本实施例中,位于远端的一段为第一段21,所述第一段21采用镍钛(NiTi)编织丝编织而成;位于近端的一端为第二段22,所述第二段22采用不锈钢(SUS)编织丝编织而成;所述管体的尖端设有显影环50。本专利技术中,在管体的远端增加镍钛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层20,能够增强导管头端的强度和柔软度,使导管远端获得较好的通过性,近端增加不锈钢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层20,使导管达到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的效果;在管体的尖端设置显影环50,能够在导管进入血液后进行显影,以便医生及时了解血管的弯曲情况;在外壁管30外增加亲水涂层40,亲水涂层40至少覆盖远端大部分,能够减少导管与血管的摩擦,从而保护血管;上述导管能够满足桡动脉对导管的要求。
[0020]较佳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蚀刻管10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或其他氟系塑料中的至少一种,耐腐蚀性强,体积小重量轻。
[0021]较佳地,所述第一段21采用的镍钛编织丝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段21的长度为40~60mm,提高了导管前端的强度和柔软度,使得远端获得较好的通过性;所述第二段22采用的不锈钢编织丝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二段22的长度为190~200mm,相对于第一段21,第二段22的硬度增强,使得近端获得较好的形状保持推送性能。
[0022]较佳地,所述外壁管30采用多种不同硬度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组成,所述高分子复合材料至少选自聚氨酯(例如型号为Polyblend 55A Blend),外壁管30远端的Polyblend材料能减弱远端弯曲产生的应力集中效应。还可以采用热塑性聚氨酯(例如型号为ChronoflexAL 75A、Chronoflex C 85A或Chronoflex C 45D)、聚酰胺(例如型号为Vestamid/72D Coextrusion)以及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等,通过对不同硬度的高分子复合材料进行选择和比例调整,使得导管进一步达到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的效果。
[0023]较佳地,所述蚀刻管10的内径ID为1~2.1mm;所述外壁管30的外径OD为1.7~2.4mm,即,本申请提供的导管能够做得很小,使导管兼备好的尺寸和好的推送性,继而适用
于桡动脉中。
[002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桡动脉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蚀刻管10、编织层20、外壁管30以及亲水涂层40,所述编织层20采用螺旋缠绕和/或多股编织结构,所述编织层20沿长度方向可分为一段或多段,所述编织层20采用丝材编织或丝材绕簧而成;所述管体的尖端设有显影环50。本专利技术中,在管体的远端增加镍钛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层20,能够增强导管头端的强度和柔软度,使导管远端获得较好的通过性,近端增加不锈钢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层20,使导管达到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的效果;在管体的尖端设置显影环50,能够在导管进入血液后进行显影,以便医生及时了解血管的弯曲情况;在外壁管30外增加亲水涂层40,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桡动脉导管,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蚀刻管、编织层、外壁管以及亲水涂层,所述编织层采用螺旋缠绕和/或多股编织结构,所述编织层沿长度方向可分为一段或多段,所述编织层采用丝材编织或丝材绕簧而成;所述管体的尖端设有显影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蚀刻管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桡动脉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蚀刻管采用聚四氟乙烯或其他氟系塑料中的至少一种制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层分为两段,位于远端的一段为第一段,所述第一段采用镍钛编织丝编织而成;位于近端的一段为第二段,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李真宋杰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凯尼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