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固溶和纳米强化的索氏体高强不锈结构钢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5515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经过固溶和纳米强化的索氏体高强不锈结构钢及制备方法,属于不锈结构钢制备的技术领域。所述不锈结构钢适合于热轧条件使用,尤其对强韧性和低温冲击要求高的热轧板材,结构用中厚板和棒材。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 0.0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经过固溶和纳米强化的索氏体高强不锈结构钢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铁冶金的
,涉及一种经过固溶和纳米强化的索氏体高强不锈结构钢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上个世纪末,北京科技大学的青年学者在柯俊院士的指导下提出了超级钢的概念:使当时钢的强度、寿命提高一倍。经过20多年中国冶金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钢的品种结构、品质性能等方面的提升已经有了根本的飞跃。其中,建筑结构用钢已经由攻关初期的低强度235MPa提升至高强度450MPa以上,500MPa已经成为可大规模制备的常规产品。而在高强度要求的同时,提高钢的韧性依然是当下的课题。尤其是我国的500MPa级结构钢,依然给钢的延伸率较宽容的要求,而不是抗震钢的延伸率18%以上的严格要求。故而,就目前的生产水平来说,高强度结构钢(500MPa以上)的延伸率在保持高强度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性难题。此外,对于高强度进一步提高延伸率的结构钢,其同时要求的较高低温冲击功的性能更是难以满足,其实际环境使用寿命不长。这也使得目前所能制备的高强度钢在很多场景的应用受到限制。
[0003]而且,仅是结构钢在力学性能方面的提高不能解决建筑寿命提高的问题。由于钢所受到的腐蚀侵害,尤其是在码头、海洋岛链的建筑受到海水的侵蚀,故而使得其在海水中的使用寿命极短。所以需要结构钢可以耐腐蚀,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不断寻求耐腐蚀性能的不锈钢用于建筑寿命的延长。
[0004]而其中,由东南大学主编、以及清华大学、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等参编的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不锈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410:2015》涉及了各种不锈钢的选择。研究发现:该标准中,现有的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等钢种力学性能不完备,缺陷较大;双相不锈钢,力学性能完备,但是价格昂贵,这些不锈钢种基于前述的缺陷而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本专利技术申请人提出了长寿建筑的概念。
[0005]建筑界的研究明确要求:建筑结构钢不仅要求高屈服强度、高断裂强度、屈强比<0.8,而且抗震建筑用钢要求断后延伸率>20%;低温环境建筑用钢要求

20℃、

40℃、甚至

60℃的冲击功>30J;桥梁结构用钢的疲劳寿命要求200万次;例如:港珠澳大桥为了增加一倍设计寿命,将疲劳寿命要求也提高到了400万次。而桥梁结构用不锈钢如果要满足以上要求,需要克服的技术缺陷非常多。
[0006]中国专利CN107557697A公开了一种索氏体不锈钢,其所制备的钢材强度、强塑积和

20℃冲击功较低、且未考虑

40℃冲击功。中国专利CN110578101A公开了一种海洋用回火索氏体高强韧不锈结构钢及其制备方法,其所制备的钢材强度、强塑积和室温冲击功较低、且未考虑

20℃、

40℃冲击功。
[0007]为了提高钢的综合性能,傅杰教授、柳德鲁教授等学者提出了纳米碳化物强化的概念,在一些品种钢的应用方面取得了成就。本专利技术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由于镍的最小半径尺寸效应,保证了碳元素在钢基体的均匀分布,保证了碳化物在钢基体的均匀形成及纳
米尺寸合理控制,从而保证了均匀纳米强化的有效性,并建立了关键的碳镍配合关系。而合理的纳米相尺寸是保证获得综合力学性能的基础。通过系统实验发现,碳化物尺寸的位置和大小对于钢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而消除晶界的大颗粒碳化物,使碳化物均匀弥散分布,尺寸控制在150到300纳米,是获得综合力学性能优良的有效办法。
[0008]本专利技术完成了一次纳米强化从理论基础到产品提供的定量提升,索氏体不锈钢也从试验认识提升到本专利技术纳米碳化物钉扎强化的理论本质认识。从而保证不锈结构钢系统的力学性能的优良与稳定,为大生产提供可靠的操作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钢的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延伸率、强塑积、低温冲击功和耐腐蚀等性能不能满足建筑结构钢需求的技术缺陷,且合金设计复杂,工艺流程复杂,从而导致良品率低、生产成本高。
[0010]本专利技术首次确定了碳镍配比公式和其对铬的纳米碳化物形成钉扎作用的机理,使得制定生产方案时,合金成分设计简单,工艺流程容易控制,进而提升产品的良品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0011]本专利技术的关键元素镍,在常见合金元素中具有最小的原子半径,提供了碳原子的存在空间。故而,较多的镍,对于碳的弥散分布有重要意义。镍是奥氏体扩大元素,从而使钢在凝固过程中,得到有效均匀固溶,为后续的弥散的碳化物小尺寸纳米分布,即200纳米的尺寸分布的理想状态提供保证。而减少镍含量将导致碳被排斥到晶界,使大尺寸碳化物在晶界生成,导致钢的性能恶化。
[0012]铬元素在本专利技术设计中的作用有两项:
[0013](1)抗腐蚀。随着铬含量的提高,钢的耐腐蚀能力增强。在海洋应用的环境下选择较高的铬含量,这是一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
[0014](2)铬的第二个重要作用就是在钢中形成碳化物,通过在镍的作用下,920

1050℃高温的均匀固溶,680

760℃回火,形成弥散均匀以200纳米尺寸碳化物为主的钉扎相,使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在上述温度较长时间回火后,由于碳化物尺寸的稳定,还可以获得较高的延伸率和冲击功的提升,且屈服强度降低量不大。
[0015]本专利技术推荐使用印尼或菲律宾等地的红土镍矿表层矿及其衍生品,如含镍生铁为原料冶炼。选择红土镍矿表层矿的原因在于这种矿资源中含有铅锡砷锑铋之类的低熔点有害元素总量不超过100ppm。对于结构钢的服役要求具有工程意义。
[0016]本专利技术从理论上完成了纳米强化的试验认知到本质认知,从新的碳镍配比关系和铬的碳化物钉扎作用,充分发挥合金元素的功能,进而在较少的合金用量条件下,获得当下最优的力学性能及功能品质,并且为大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操作性。
[0017]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经过固溶和纳米强化的索氏体高强不锈结构钢,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结构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 0.08

0.18%,Ni与C的关系为Ni=0.2+10C,增加冲击功要求时,Ni提升0.2

0.4%;Cr 12

24%,按照耐腐蚀要求调整;Si 0.4

1%,Mn 0.6

1.2%,S<0.03%,P<0.05%;N<0.035%;其余为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8]优选地,经过固溶热处理+纳米强化热处理后,获得碳化物尺寸为150

350nm,平均尺寸200nm,150

250nm的碳化物尺寸占平均尺寸的80%以上,屈服强度≥700MPa、延伸率≥
18%、20℃冲击功≥60J、

20℃冲击功≥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过固溶和纳米强化的索氏体高强不锈结构钢,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结构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 0.08

0.18%,Ni与C的关系为Ni=0.2+10C;增加冲击功要求时,Ni提升0.2

0.4%;Cr 12

24%,按照耐腐蚀要求调整;Si 0.4

1%,Mn 0.6

1.2%,S<0.03%,P<0.05%;N<0.035%;其余为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不锈结构钢,其特征在于,经过固溶热处理+纳米强化热处理后,获得碳化物尺寸为150

350nm,平均尺寸200nm,150

250nm的碳化物尺寸占平均尺寸的80%以上,屈服强度≥700MPa、延伸率≥18%、20℃冲击功≥60J、

20℃冲击功≥55J、

40℃冲击功≥50J的回火索氏体组织的不锈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不锈结构钢,其特征在于,经过固溶热处理+纳米强化热处理后,获得碳化物尺寸为150

500nm,屈服强度≥1000MPa、断裂强度≥1400MPa、延伸率≥10%、20℃冲击功≥40J、

20℃冲击功≥35J、

40℃冲击功≥30J的极高强韧回火马氏体+少量回火索氏体两相组织的不锈钢,其中,回火索氏体组织占比≤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不锈结构钢,其特征在于,钢中酸溶铝含量为0.008

0.0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不锈结构钢,其特征在于,当0.08%<C<0.12%时,选择Ti、Nb与Al共同作为奥氏体形核核心;当高品质要求时,选择Mo、V,总量控制在0.8

2%。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

5任一所述的高强不锈结构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平赵永璞赵庆升
申请(专利权)人:赵永璞赵庆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