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3218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熔炼后采用模铸或连铸获得高锰钢铸坯;S2.高锰钢铸坯进行热锻获得热锻坯;S3.热锻坯进行精密锻造获得无磁高强度棒材;S4.对无磁超高强度棒材进行退火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保持心部到表层性能均匀分布,抗拉强度高达1.8GPa,同时相对磁导率低于1.002,且突破现有公开技术制备超高强度高锰钢的尺寸限制。钢的尺寸限制。钢的尺寸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锰奥氏体钢是一种低层错能材料,其屈服强度相对较低(0.2GPa~0.6GPa),但抗拉强度较高(≥1GPa)。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当层错能低于20mJ/m2时,该钢可发生马氏体相变,当SFE在20mJ/m2至45mJ/m2之间时,可发生孪生变形。这些机制分别被称为TRIP和TWIP效应,导致了出色的加工硬化能力。因此,高锰奥氏体钢广泛应用于汽车、LNG(液化天然气)运输等领域。而无磁高锰钢属于高锰奥氏体钢,区别仅为其层错能要求高于20mJ/m2,以避免变形过程中出现铁磁性的马氏体。但较低的强度严重限制了无磁高锰钢的应用。
[0003]因加工硬化能力优异,高锰钢常被作为耐磨材料。公开号CN111041175A公开了一种强韧耐磨高锰钢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Mn元素按质量百分比仅为11%~13%,低的Mn含量带来更低层错能,进一步促进TRIP效应提高加工硬化能力,得以在接触应力时,表面迅速硬化,而心部仍然保持良好的韧性。但优秀的耐磨性能意味着极易变形不均匀,变形抗力极大,难以制造出性能均匀、高强度的大尺寸工件或中厚板。
[0004]变形抗力大是现有高强度高锰钢的公开技术主要集中在只能冷轧制备的薄板上的主要原因。如公开号CN114507823A提供了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及其制备方法,其主要成分质量百分比计为C:0.85%~1.2%、Mn:20.6%~25.0%、Mo:3.5%~5.0%,余量的Fe,经过70%的冷轧或冷锻处理,制备的高锰无磁钢抗拉强度高到2GPa。公开号CN115287542A提供了一种具有均匀纳米孪晶分布的高强度低磁钢及其制备方法,主要合金成分为Mn:12%~25%,Si:0~3%,C:0.6%~1.4%,余量为Fe,经90%的冷轧变形量也可获得2GPa的超高强度。以及公开号CN112030077A(一种低密度耐腐蚀弹簧扁钢及其生产方法)、CN115537658A(一种具有良好耐磨性能高锰钢及生产方法)等均可获得抗拉强度1.5GPa的高锰钢,但强化技术仍围绕着大变形量冷轧处理,板材厚度通常仅有3mm。因此现有公开技术所提供的高强无磁钢制备方法常为极限条件,适用范围有限。
[0005]优秀的耐磨性能所反映的是高锰钢极易变形不均匀,是限制其通过变形强化制备高强度大尺寸工件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变形不均匀极易引起残余应力。如公开号CN114894361A(基于跨点频响阻尼特性的金属构件残余应力定量检测方法)、CN106769574A(金属构件残余应力与表面硬度关系测试装置及方法)、CN104048786A(一种超声波无损测量金属板材内部残余应力场的方法)、CN115634928A(一种提高航空用超宽超厚铝合金板材综合性能的方法)等所述,板材不同位置的变形量不同,将使其不同部位产生大小不同的残余应力,而残余应力使金属工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产生开裂,即使加工过程得以完成,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仍会发生尺寸变化、疲劳开裂等问题。对于加工硬化能力优异的高锰钢来说,小尺寸下的冷轧薄板,可以通过在变形过程中发生弯曲、翘曲变形等将残余应力释放,因此容易在极限变形条件下制备出厚度5mm左右的超高强度板材而不开裂。而对于大尺寸下的变形强化,由于残余应力收到尺寸约束,而难以通过整体形变释放残余应力,导致在整
体范围内保持平衡的残余应力在局部位置上集中。即使设备满足变形要求,也会因残余应力过大,导致大尺寸工件在变形过程中极易发生开裂。
[0006]提高变形温度可以有效改善高锰钢的可加工性,制备出大尺寸工件或中厚板材。高锰钢的层错能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从而抑制导致高应变硬化能力的孪生变形和马氏体相变,但又导致温轧/热轧/热锻制备的中厚板强度不足。如公开号CN100463992C提供了一种锻造(轧制)耐磨奥氏体高锰钢及其制备工艺,锻造温度区间提升至900

1180℃,然后进行水韧处理,制备的高锰钢屈服强度0.6GPa、抗拉强度1GPa。公开号CN112281074A提供了一种低密度LNG储罐用高锰中厚板及其制备方法,轧制温度提高至900℃~1120℃,所制备板材厚度为12mm,屈服强度0.3GPa、抗拉强度0.8GPa。当然,可以通过添加合金元素,对锻造/轧制获得的低强度大尺寸工件进行时效处理改善强度,如公开号CN114457290A公开了一种1200MPa级沉淀强化含钒高锰奥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添加V:0.8%~1.2%,在950℃轧制处理后,进行时效析出V析出相,获得的中厚板材屈服强度达到0.7GPa,抗拉强度提升至1.2GPa。通过传统的温轧/热轧/热锻制备仍然无法制备大尺寸下的高强度高锰钢。
[0007]现有公开技术对于高锰钢极高的加工硬化能力和成型能力的矛盾仍未提供合适的解决办法。公开号CN115537672A提供了一种屈服强度大于1000MPa的低成本奥氏体钢及其温轧制备工艺,通过降低终锻温度至500℃~550℃,提高了传统热轧/热锻的强度,可制备出7mm~7.6mm厚、抗拉强度1.3GPa高锰奥氏体钢板。但强度仍不及室温冷轧薄板。原因是为提高大尺寸工件的成型能力,牺牲了较多的加工硬化能力,成分设计和500~550℃的轧制温度使层错能大幅提高,孪生变形被大幅抑制,因此,即使在87%的轧制变形量下强度仅达到1.3GPa。
[0008]此外,纳米孪晶的热稳定性较差,室温下可大量形成以及稳定存在,才得以对高锰钢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如研究报道《Re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annealing of a cold

rolled Fe

Mn

C alloy》(冷轧Fe

Mn

C合金退火过程中的再结晶动力学和显微组织演变,年份:2011,作者:YapingL
ü
)研究了Fe

22Mn

0.4C冷轧50%后,在560℃~700℃范围退火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560℃经过4s基体就发生明显的软化,经过30min基体的再结晶体积分数达到60%。因此,需要改善纳米孪晶的热稳定性,避免较高变形温度下形成的纳米孪晶大幅减少。
[0009]综上所述,现有公开技术提供的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普遍借助于室温下大变形量强化,极易导致应力应力集中而形成开裂,现在制备高强度工件的尺寸,无法制备大尺寸工件或中厚板;而提高变形温度,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备高锰钢工件的尺寸限制,但是又导致制备出的高锰钢强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保持心部到表层性能均匀分布,抗拉强度高达1.8GPa,同时相对磁导率低于1.002,且突破现有公开技术制备超高强度高锰钢的尺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S1.熔炼后采用模铸或连铸获得高锰钢铸坯;S2.高锰钢铸坯进行热锻获得热锻坯;S3.热锻坯进行精密锻造获得无磁高强度棒材;S4.对无磁超高强度棒材进行退火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中的高锰钢,按照质量百分比计:C:0.8%~1.2%、Mn:15%~20%、Mo:3%~5%、Al:0.1%~0.3%、Si:0.1%~0.5%、P≤0.035%、S≤0.030%,其余为Fe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中铸坯1100℃~1200℃保温1h~2h,然后在1100℃~1200℃热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中热锻过程为径锻机锻造成八角锭后,再进行旋转锻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强度无磁高锰钢棒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3中热锻坯表面清理干净后,重新放入炉中加热至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中武程浩孙利昕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