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瓦片式T/R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240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瓦片式T/R组件,涉及T/R组件技术领域,包括子阵模块、控制模块和调节模块,所述子阵模块包括第一子阵单元、第二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所述第一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设置于第二子阵单元两侧;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子阵单元、第二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所述第一子阵单元、第二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将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输入到所述控制模块。控制第三子阵单元进行移动,使其能够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通过接收更多的目标反馈信号,从而提高对目标物的识别能力,有利于对天线组件和T/R组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避免天线组件和T/R组件对遮蔽,提高雷达的探测性能。提高雷达的探测性能。提高雷达的探测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瓦片式T/R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T/R组件
,尤其涉及一种瓦片式T/R组件。

技术介绍

[0002]T/R组件是是指无线收发系统中频与天线之间的部分。在多波束相控阵雷达中,T/R组件需要实现对每个波束信号的控制,包括:功分/合成、功率放大和幅度相位调整等。
[0003]目前,申请公布号为CN 114069200 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二维可扩展的瓦片式相控阵子阵与天线阵,包括逐层设置的封装天线层、功分合成网络及低频信号走线层、散热层、供电控制层,若干封装天线排列形成所述封装天线层,虽然可以二维可扩展的瓦片式相控阵子阵进行阵面的二维扩展,但是由于瓦片状天线子阵的“遮蔽效应”,随着波束指向的不同,某些角度的入射信号会产生“暗区”,如波束位于瓦片状载体的一侧,另一侧的天线子阵接收不到信息,T/R组件的资源利用率底下,影响雷达的探测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由于瓦片状天线子阵的“遮蔽效应”,随着波束指向的不同,某些角度的入射信号会产生“暗区”,如波束位于瓦片状载体的一侧,另一侧的天线子阵接收不到信息,T/R组件的资源利用率底下,影响雷达的探测性能。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瓦片式T/R组件,包括子阵模块、控制模块和调节模块,所述子阵模块包括第一子阵单元、第二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所述第一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设置于第二子阵单元两侧;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子阵单元、第二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所述第一子阵单元、第二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将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输入到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将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的子阵单元标记为活跃状态,未接收到所述目标反馈信号的所述子阵单元标记为非活跃状态;所述调节模块用于控制非活跃状态的子阵模块进行移动,使其能够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子阵单元、第二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内部结构相同,分别包括天线组件和T/R组件封装在封装壳体内部集成,所述天线组件连接T/R组件,T/R组件连接外接接口。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连接天线组件,并基于天线组件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对调节模块发出控制指令。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模块包括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连接第一子阵单元,第二伸缩件连接第三子阵单元。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底部连接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固定连接支撑杆一端,支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子阵单元。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结构相同,并且对称设置。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分别包括长伸缩杆和短伸缩杆,所述长伸缩杆一端铰接连接第一子阵单元或第三子阵单元,另一端连接固定管,短伸缩杆一端铰接连接第一子阵单元或第三子阵单元,另一端连接固定管。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管内壁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固定管内部分隔成独立的腔室,分别是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模块还包括保护壳和底板,所述保护壳固定连接底板,固定连接固定管外壁。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气泵、三通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电控阀门和第二电控阀门,所述气泵连接三通头一端,三通头另外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一端,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另一端分别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控阀门或第二电控阀门,气泵、第一电控阀门和第二电控阀门分别连接控制芯片。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当目标物位于第一子阵单元、第二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的前方时,第一子阵单元、第二子阵单元和第三子阵单元上的天线组件都可以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当目标物位于第二子阵单元的一侧,比如在靠近第一子阵单元的一侧,此时第一子阵单元能够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控制模块将第一子阵单元标记为为活跃状态,第三子阵单元为目标信号的“暗区”,接收不到目标反馈信号,控制模块将第三子阵单元标记为非活跃状态,控制第三子阵单元进行移动,使其能够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通过接收更多的目标反馈信号,从而提高对目标物的识别能力,有利于对天线组件和T/R组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避免天线组件和T/R组件对遮蔽,提高雷达的探测性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瓦片式T/R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瓦片式T/R组件的子阵模块和调节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瓦片式T/R组件的控制模块流程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瓦片式T/R组件的固定管剖视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瓦片式T/R组件的天线组件和T/R组件在圆弧面上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子阵模块100,第一子阵单元101,第二子阵单元102,第三子阵单元103,控制模块200,芯片201,调节模块300,第一伸缩件301,第二伸缩件302,固定管303,支撑杆304长伸缩杆301a,短伸缩杆301b,隔板303a,第一腔室303b,第二腔室303c,第一连通管303d,第二连通管303e,保护壳305,底板306,气泵202,三通头203,第一连接管204,第二连接管205,第一电控阀门206,第二电控阀门207。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0023]实施例1
[0024]参照图1至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瓦片式T/R组件,包括:子阵模块100,所述子阵模块100包括第一子阵单元101、第二子阵单元102和第三子阵单元103,所述第一子阵单元101和第三子阵单元103设置于第二子阵单元102两侧。
[0025]控制模块200,所述控制模块20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子阵单元101、第二子阵单元102和第三子阵单元103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所述第一子阵单元101、第二子阵单元102和第三子阵单元103将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输入到所述控制模块200,所述控制模块200将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的所述子阵单元标记为活跃状态,未接收到所述目标反馈信号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瓦片式T/R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子阵模块(100),所述子阵模块(100)包括第一子阵单元(101)、第二子阵单元(102)和第三子阵单元(103),所述第一子阵单元(101)和第三子阵单元(103)设置于第二子阵单元(102)两侧;控制模块(200),所述控制模块(20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子阵单元(101)、第二子阵单元(102)和第三子阵单元(103)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所述第一子阵单元(101)、第二子阵单元(102)和第三子阵单元(103)将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输入到所述控制模块(200),所述控制模块(200)将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的子阵单元标记为活跃状态,未接收到所述目标反馈信号的所述子阵单元标记为非活跃状态;调节模块(300),所述调节模块(300)用于控制非活跃状态的子阵模块(100)进行移动,使其能够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阵单元(101)、第二子阵单元(102)和第三子阵单元(103)内部结构相同,分别包括天线组件和T/R组件封装在封装壳体内部集成,所述天线组件连接T/R组件,T/R组件连接外接接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200)包括控制芯片(201),所述控制芯片(201)连接天线组件,并基于天线组件接收到目标反馈信号对调节模块(200)发出控制指令。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模块(300)包括第一伸缩件(301)和第二伸缩件(302),所述第一伸缩件(301)连接第一子阵单元(101),第二伸缩件(302)连接第三子阵单元(103)。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瓦片式T/R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件(301)和第二伸缩件(302)底部连接固定管(303),所述固定管(303)固定连接支撑杆(304)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智马东超郑梦远朱承昆童瑶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誉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