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1734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片材输送装置(10)具有:获取部(76),其获取表示保护膜(16)相对于片材(14)的剥离位置(PP)的信息;和控制部(78),其基于该信息对辊装置(20)进行控制,从而使剥离位置(PP)移动。据此,能够抑制剥离位置发生变化,能够抑制施加于片材的张力发生变化而对片材施加不必要的载荷,从而能够抑制产生片材的损伤等。制产生片材的损伤等。制产生片材的损伤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片材输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片材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

44658号中公开有一种将从供给卷筒送出的标签片材(label sheet)的标签从片材剥离的技术。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44658号的标签通过吸附头而被从衬纸片材部分地剥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然而,有时在片材的一侧表面附着有保护膜,而由保护膜保护该一侧表面。当该保护膜不是最终产品的一部分时,必须在制造时将其剥离。在该情况下,例如,如果采用卷绕辊来代替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44658号的吸附头,则能够利用卷绕辊来卷绕并剥离从供给卷筒送出的片材的保护膜。
[0004]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保护膜相对于片材的剥离位置随着供给卷筒或者卷绕辊的速度等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的倾向。当剥离位置发生变化时,施力于片材的张力发生变化而对片材施加不必要的载荷,因此有可能产生片材的损伤等。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具有辊装置和剥离部,其中,所述辊装置对具有片材和附着在所述片材的一侧表面的保护膜的带膜片材进行引导;所述剥离部使由所述辊装置引导的所述带膜片材的所述保护膜剥离,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具有获取部和控制部,其中,所述获取部获取表示所述保护膜相对于所述片材的剥离位置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信息对所述辊装置进行控制,从而使所述剥离位置移动。<br/>[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抑制剥离位置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片材的张力发生变化而对片材施加不必要的载荷。其结果,能够抑制产生片材的损伤等。
[0008]通过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应易于被理解。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片材输送装置的图。
[0010]图2是表示辊装置的剖视图。
[0011]图3是图2的
Ⅲ‑Ⅲ
剖视图。
[0012]图4是图2的IV

IV剖视图。
[0013]图5是表示保护膜相对于片材的剥离位置被配置在理想位置时的张力的关系的概念图。
[0014]图6是表示保护膜相对于片材的剥离位置从理想位置向片材的行进方向偏移时的张力的关系的概念图。
[0015]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0016]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0017]图9是表示变形例1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0018]图10是表示变形例2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片材输送装置〕图1是表示片材输送装置10的图。片材输送装置10输送带膜片材12。带膜片材12具有片材14和保护膜16。片材14可以是膜电极组件(MEA,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膜电极组件用于燃料电池单元。在片材14是膜电极组件的情况下,该片材14具有多孔性。此外,有时片材14即使不是膜电极组件也具有多孔性。保护膜16附着于片材14的一侧表面F1。保护膜16可从片材14剥离。保护膜16也可以由热塑性树脂形成。
[0020]片材输送装置10具有卷出辊18、辊装置20、剥离部22和卷绕辊24。
[0021]卷出辊18向辊装置20送出带膜片材12。辊装置20对从卷出辊18送出的带膜片材12进行引导。剥离部22使被辊装置20引导的带膜片材12的保护膜16剥离。卷绕辊24卷绕剥离了保护膜16的片材14。
[0022]剥离部22也可以是膜卷绕辊。在该情况下,剥离部22通过卷绕保护膜16,而在由辊装置20引导带膜片材12的途中将保护膜16从片材14剥离。在图1中示出剥离部22为膜卷绕辊时的例子。
[0023]参照图2~图4对辊装置20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辊装置20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
Ⅲ‑Ⅲ
剖视图。图4是图2的IV

IV剖视图。此外,图2的截面沿着辊装置20的径向。另外,图3和图4的截面沿着辊装置20的旋转轴线Ax(参照图3和图4)。
[0024]辊装置20具有辊部26、轴部28、加热部30、抽吸部32和排气部34。
[0025]辊部26是用于引导从卷出辊18输送来的带膜片材12的片材14的部件,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辊部2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从卷出辊18输送来的带膜片材12的片材14的另一侧表面F2接触。片材14的另一侧表面F2是与片材14的附着有保护膜16的一侧表面F1相反的表面。辊部26以可相对于轴部28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轴部28。
[0026]在辊部26的内部形成有中空部36(参照图3、图4)。辊部26的轴心方向上的一端面由堵塞部38(参照图3、图4)堵塞。辊部26的轴心与辊装置20的旋转轴线Ax(参照图3、图4)一致。在堵塞部38的径向上的中心设置有突出部40。突出部40向辊部26的外侧突出。突出部40沿辊部26的轴心方向突出。
[0027]在辊部26的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设置有圆筒状的突出部42(参照图3、图4)。突出部42的外径小于辊部26的外径。另外,突出部42的内径小于辊部26的内径。突出部42的内部与中空部36连通。
[0028]设置于辊部26的一端的突出部40和设置于该辊部26的另一端的突出部42经由轴承44被安装于未图示的支承机构。因此,辊部26能够相对于轴部28旋转。
[0029]在辊部26上形成有多个通孔46。通孔46在辊部26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参照图2)。另外,通孔46在辊部26的轴心方向上排列(参照图3、图4)。此外,通孔46的个数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各通孔46从辊部26的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因此,各通孔46将辊部26的外侧
与该辊部26的内侧的中空部36连通。
[0030]轴部28被配置在辊部26的内侧。轴部28沿着辊部26的轴心方向延伸。轴部28的轴心与辊装置20的旋转轴线Ax一致。轴部28具有第1轴部48和第2轴部50。第1轴部48被配置于中空部36。第2轴部50的一部分被配置于突出部42的内部,该第2轴部50的其他部分从突出部42向外侧延伸。第2轴部50的外径小于第1轴部48的外径。
[0031]轴部28可以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未图示的支承机构,也可以以无法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于未图示的支承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28以无法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于未图示的支承机构。
[0032]加热部30对带膜片材12进行加热。加热部30形成于轴部28。加热部30包括加热室52和热气供给通道54。加热室52通过切除第1轴部48的表面的一部分而形成。加热室52与多个通孔46的一部分连通。热气供给通道54与加热室52连通,并与热气供给机55(图1)连接。热气供给机55可以设置于辊装置20,也可以设置在除了辊装置20以外的部位。
[0033]从热气供给机55输出的热气经由热气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10),其具有辊装置(20)和剥离部(22),其中,所述辊装置对具有片材(14)和附着在所述片材的一侧表面(F1)的保护膜(16)的带膜片材(12)进行引导;所述剥离部使由所述辊装置引导的所述带膜片材的所述保护膜剥离,其特征在于,具有获取部(76)和控制部(78),其中,所述获取部获取表示所述保护膜相对于所述片材的剥离位置(PP)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信息对所述辊装置进行控制,从而使所述剥离位置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装置具有辊部(26)和旋转力施予部(80),其中,所述辊部接触所述片材的与所述一侧表面相反的另一侧表面(F2),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所述旋转力施予部对所述辊部施予旋转力,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旋转力施予部来使所述剥离位置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是被送出到所述辊部的所述带膜片材的张力与从所述辊部卷绕的所述片材的张力之间的张力差,所述控制部在存在所述张力差的情况下以使所述张力差减小的方式对所述旋转力施予部进行控制,从而使所述剥离位置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张力差成为规定阈值以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久晋辅池田透松永和树岛田航弥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