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1609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8: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物或构筑物水下改扩建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技术中的灌浆方法不能够满足灌浆结构层的设计要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包括注浆过程,控压注浆过程中通过与注浆空腔联通的灌浆管和独立于灌浆管之外并与注浆空腔联通的联通管进行排水排气,在控压注浆过程中控制注浆压力,以保持预制构件底部密封物的密封作用及浆液能够填充满注浆空腔。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的技术效果为在保证不会因为灌浆压力过大导致浆液溢出的同时,还解决了浆液无法完全填满注浆空腔的问题,最终满足灌浆结构层的设计要求。结构层的设计要求。结构层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物或构筑物水下改扩建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消除卡门涡街现象,在施工时会在原有墩、柱、导墙等建筑物的上、下游新建三角形、梯形与椭圆组合的导流结构。
[0003]申请号为202210411917.5,申请公布日为2022.08.16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布了一种水下装配式预制导流墩,包括第一预制板、呈封闭环状设置在第一预制件的底板上的密封部和设置在第一预制板的底板上的灌浆部,密封部用于与原有建筑物的底板相接形成填充腔,灌浆部具有连通所述填充腔和第一预制件底板上部空间的第一状态,和阻断填充腔和第一预制件底板上部空间的第二状态,密封部包括止水埋件和橡胶止水带,灌浆部为灌浆管。
[0004]申请号为202210411918.X,申请公布日为2022.08.16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布了一种改扩建水工建筑物的下沉式安装座和安装方法,包括具有上开口结构的操作腔的连接部、呈封闭环装设置在操作腔底板上的密封部和设置在操作腔底板上的灌浆部,密封部用于与原有建筑物的底板相接形成填充腔(即注浆空腔),灌浆部具有连通所述填充腔和操作腔的第一状态,和阻断填充腔和操作腔的第二状态,密封部包括止水埋件和橡胶止水带,灌浆部为灌浆管。
[0005]在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填充腔中灌浆时,常用灌浆方法有自重法、高位漏斗法、压力灌浆法。但因结构限制,无论何种灌浆方法,都很难将注浆空腔内的空气和水排出,不能够满足灌浆结构层的设计要求。同时,虽然采用压力灌浆法可以稳定压力进行灌浆,但当压力过大时,形成的竖向载荷接近水下预制构件(导流墩)自重后,密封部压缩量变小,浆液将从原有建筑物底板平整度误差较大(即不平整)的位置溢出,不能够满足灌浆结构层的设计要求;当浆液压力太小时,浆液无法完全将填充腔填满,也不能够满足灌浆结构层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灌浆方法不能够满足灌浆结构层设计要求的技术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包括注浆过程,控压注浆过程中通过与注浆空腔联通的灌浆管和独立于灌浆管之外并与注浆空腔联通的联通管进行排水排气,在控压注浆过程中控制注浆压力,以保持预制构件底部密封物的密封作用及浆液能够填充满注浆空腔。
[0009]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为改进型专利技术创造。在控压注浆过程中,通过设置联通管和灌
浆管,能够使注浆空腔中的水和空气从管中排出。通过控制灌浆管处的注浆压力,能够在保证不会因为灌浆压力过大导致浆液溢出的同时,还解决了浆液无法完全填满注浆空腔的问题,最终满足灌浆结构层的设计要求。
[0010]更进一步的,控压注浆过程中,注浆压力的大小为预制构件重力大小的0.5

0.7倍。
[0011]有益效果为:通过控制注浆压力的大小为预制构件重力大小的0.5

0.7倍,能够在保证浆液填满注浆空腔的同时,避免浆液将预制构件向上托起(即在忽略密封部弹力的条件下,浆液给预制构件向上的作用力加上预制构件受到的浮力应小于预制构件的重力),解决了浆液无法完全填满注浆空腔的问题,满足灌浆结构层的设计要求。
[0012]更进一步的,在通过联通管和灌浆管进行排水排气的过程中保证联通管和灌浆管的下端与预制构件底板下表面平齐。
[0013]有益效果为:在注浆过程中,通过使联通管和灌浆管的下端与预制构件底板的下表面平齐,能够尽可能充分的预留灌浆竖向空间、尽可能多地排出水和空气。
[0014]更进一步的,控压注浆过程前将用于排出注浆空腔中空气和水的引气管安装在密封部内,引气管一端位于联通管内部,另一端位于注浆空腔中距联通管较远的一侧。
[0015]有益效果为:在注浆过程中,通过设置引气管,能够将离灌浆管和联通管较远一侧的水和空气通过引气管从注浆空腔排出,有利于将注浆空腔中的水和空气全部排出,使灌浆结构层满足设计要求。
[0016]更进一步的,引气管固定在预制构件底板下表面上。
[0017]有益效果为:通过将引气管固定在预制构件的下表面,避免一开始灌浆时引气管就被浆液堵住,且引气管位于注浆空腔上方,能够尽可能多地排出注浆空腔内的水和空气。
[0018]更进一步的,在控压注浆过程中通过控压灌浆管和设置在控压灌浆管侧部并与控压灌浆管连通的溢流管控制注浆压力,溢流管与控压灌浆管的连接处距预制构件底部的高度为其中,0.5≤n≤0.7,m
预制构件
为预制构件的质量,S
预制构件
为预制构件的底面积,ρ
浆液
为浆液的密度。
[0019]有益效果为:在注浆过程中,通过设置控压灌浆管和溢流管,能够更加方便地对灌浆压力进行控制,同时,将溢流管设置在控压灌浆管的侧部,能够在溢流口下方设置容纳浆液的水桶,避免浆液溢出污染预制构件。同时,通过控压灌浆管和溢流口进行控压,相对于其他控压方式来说,能够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使控压更加方便。
[0020]更进一步的,浆液采取32.5R早期型硅酸盐水泥与水混合搅拌制成,且水灰比为0.5:1。
[0021]有益效果为:根据多次制浆试验、塌落试验和流动性试验的结果显示,在综合比选流动性、胶结性能、结石强度、施工便利性、经济性等因素后,浆液采取32.5R早期型硅酸盐水泥与水混合搅拌制成,且水灰比为0.5:1时的效果最好。
[0022]更进一步的,在控压注浆过程中采用下述步骤进行分步注浆:
[0023]第一步,打开任一一个灌浆管闸阀和距该灌浆管最近的联通管闸阀;
[0024]第二步,将控压灌浆管设置在打开的灌浆管上并进行注浆,待距该灌浆管最近的联通管中溢出与灌浆浆液等浓度的浆液后,关闭该联通管闸阀,完成该灌浆管的注浆施工;
[0025]第三步,打开另一个灌浆管闸阀和距离该灌浆管最近的联通管闸阀,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操作,直到所有的灌浆管均完成注浆施工。
[0026]有益效果为:通过分步注浆,能够尽可能地将浆液填充满注浆空腔,并且尽可能的将注浆空腔内的空气和水排出,满足灌浆结构层的设计要求。
[0027]更进一步的,在控压注浆过程完成后还包括震动排气过程:从任意一个灌浆管沉入震动棒并使其震动5

10分钟后,从其他灌浆管再加入少量浆液进行补灌,待沉入震动棒的灌浆部的控压溢流孔有析出水体外溢后,停止震动,之后,更换其他的灌浆管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在所有的灌浆部处完成上述操作。
[0028]有益效果为:在控压注浆过程后,通过震动排气及补灌,能够引出少量残存的气体并将其排出注浆空腔,且能确保浆液将预制构件下部的空腔填充更加密实,满足灌浆结构层的设计要求。
[0029]更进一步的,控压灌浆管可拆卸地连接在灌浆管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包括控压注浆过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压注浆过程中通过与注浆空腔联通的灌浆管和独立于灌浆管之外并与注浆空腔联通的联通管进行排水排气,在控压注浆过程中控制注浆压力,以保持预制构件底部密封物的密封作用及浆液能够填充满注浆空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压注浆过程中,注浆压力的大小为预制构件重力大小的0.5

0.7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联通管和灌浆管进行排水排气的过程中保证联通管和灌浆管的下端与所述预制构件底板下表面平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压注浆过程前将用于排出注浆空腔中空气和水的引气管安装在密封部内,引气管一端位于所述联通管内部,另一端位于注浆空腔中距联通管较远的一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气管固定在预制构件底板下表面上。6.如权利要求1

5任意一项所述的水下预制构件底部注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压注浆过程中通过控压灌浆管和设置在控压灌浆管侧部并与控压灌浆管连通的溢流管控制注浆压力,所述溢流管与控压灌浆管的连接处距预制构件底部的高度为其中,0.5≤n≤0.7,m
预制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钊胡靖宇赵宝印高英张玉明樊梦洒马山玉武运动郭龙龙陈占一娄利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