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击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0837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撞击杆、配重锤头、弹簧、中心轴、减速箱、安装轴承和马达,其中,安装轴承与内齿圈轴承在空间上重叠设置,太阳轮穿过安装轴承后与行星齿轮啮合,弹簧位于配重锤头与减速箱之间,行星架为阶梯行星架,行星架大端的直径不小于弹簧的直径,行星齿轮为与行星架匹配的阶梯齿轮,行星齿轮的小端朝向马达设置,行星齿轮的大端朝向中心轴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冲击扳手长度短,能够适用于更多短距离的使用场景;异形行星架以及阶梯齿轮的朝向布局使得安装轴承、内齿圈、卡圈、行星架、行星齿轮的大端、弹簧等能依次进行安装,装配更简便。装配更简便。装配更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冲击扳手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冲击扳手。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一种各个行业常用的电动工具,目前市场上大多的扳手最大的降速比一般在12,这是因为冲击扳手采用的减速箱都是一个太阳轮加上2

3个行星轮,再加上一个内齿圈的结构形成的一级行星减速箱。由于冲击扳手扭矩较大,在使用齿轮的时候要选择一定模数的齿轮来增加强度,而齿轮的模数越大,降速比越大齿数越多齿轮也会越大。因此目前市场上的冲击扳手能够达到的最大降速比即为12。
[0003]中国专利文献CN212601568U公开了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联结于所述壳体的马达,该马达具有输出轴;砧组件;动力传递机构,其可驱动地将输出轴联结于所述砧组件,该动力传递机构包括恒星齿轮、行星齿轮、行星承载件、输入主轴,带有环形内齿的轴承支撑板,所述恒星齿轮由输出轴驱动,所述行星齿轮彼此固定地联结的并可旋转地安装于行星承载件上,用于支撑所述输入主轴的主轴轴承,套设于所述行星承载件上并被容纳于所述轴承支撑板内,所述马达和动力传递机构之间设有一环形后盖,用于支撑所述输出轴的马达轴承被至少部分的接纳于所述环形后盖内。本技术的冲击扳手结构紧凑,减速比高,同时组装便捷。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些短距离的使用场景要求冲击扳手具有更短的长度,而该技术中的冲击扳手并不适用上述场景。
[0004]又有中国专利文献CN212096134U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层传动结构的冲击扳手,其包括:电机、中心齿轮、行星齿轮、太阳齿轮、内齿圈和行星架,其中所述行星架的一端装配有所述行星齿轮和所述太阳齿轮;所述电机和所述中心齿轮固定装配在一起,并驱动所述中心齿轮转动;所述中心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啮合,继而驱动所述行星齿轮转动;所述行星齿轮、所述太阳齿轮分别和所述内齿圈啮合,以此形成双层双级减速传动。本技术提供的具有双层传动结构的冲击扳手具有大模数大传动比,输出的扭矩显著增大50%以上,且可根据市场需求选用更小功率转矩的配套电机(尺寸更小),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经济。且采用了塔型弹簧结构,这样使得传动轴档位轴肩的尺寸大大减小,以此使得轴的制造成本降低。该现有技术中虽然通过塔型弹簧结构的设置使得传动轴档位轴肩的尺寸得到了减小,但是总体上的尺寸依旧不适用于一些短距离的使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冲击扳手长度较长,不适用于一些短距离的使用场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配重锤头、中心轴、马达、安装轴承和对马达输出进行减速输出的减速箱,配重锤头与减速箱之间设有弹簧;减速箱内设有行星齿轮、内齿圈和内齿圈轴承,马达的转子轴上设有与行星齿轮啮合的太阳轮;减速箱还包括安装行星齿轮的行星架;其中:安装轴承与内齿圈轴承在空间上重叠设置,太阳轮穿过安装轴承后与行星齿轮啮合,行星架为异形行星架,行星架包括朝向马达的小端和朝向
中心轴的大端,行星架的大端与弹簧相抵。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中,将安装轴承与内齿圈轴承在空间上重叠设置的方式能够使得冲击扳手机构更加紧凑,从而缩短了冲击扳手的长度,使得冲击扳手能够适用于更多短距离的使用场景。
[0007]异形行星架的设置以及行星架大端和小端的朝向布局使得减速箱能够由靠马达方向向中心轴方向形成由里向外逐渐增大的形状,因此内齿圈轴承、内齿圈、行星架、弹簧等部件能够在壳体内依次进行安装,装配方便,而且行星架大端朝向中心轴设置后,行星架大端能够作为弹簧的支撑部件使用,省去额外设置弹簧的支撑部件,一方面能够减少成本,另一方面也省去了单独的支撑部件的安装空间,使得冲击扳手的长度得以进一步的缩短,能够适应更多短距离的使用场景。
[0008]而且,由于冲击扳手中采用的弹簧直径和线径都较大,因此若采用常用的行星架对弹簧进行支撑,就需要大尺寸的行星架,大尺寸的行星架又需要适配大尺寸的齿轮,最终导致冲击扳手的尺寸也就会很大,而本方案中,则是对行星架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将行星架设计为了异形结构,将行星架的两端分为了尺寸大的大端和尺寸小的小端,利用尺寸大的大端去配合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就能够缩小冲击扳手的尺寸,结构更紧凑。
[0009]优选地,行星架为阶梯行星架,行星架大端的直径不小于弹簧的外径。本方案中,阶梯行星架的设计使得装配更方便,同时行星架大端直接不小于弹簧外径的设置保证了行星架对弹簧的支撑效果。
[0010]优选地,行星齿轮为与行星架匹配的阶梯齿轮,行星齿轮的小端朝向马达设置,行星齿轮的大端朝向中心轴设置。本方案中,将行星齿轮设置为与行星架匹配的阶梯齿轮后,一方面,保证行星齿轮在行星架中正常安装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冲击扳手的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中单一形式的行星齿轮相比,能够增大动力的传动比,就算是现有技术中的行星齿轮能够达到相同的传动比,那么行星齿轮的尺寸是会很大的,冲击扳手的尺寸就会变得很大,使用者甚至都无法握持,并不便于使用,而本方案中阶梯型的行星齿轮的设计能够在增大动力传动比的同时保证行星齿轮的小型化,进而使得产品也得以小型化,方便使用者使用。而且,在增大传动比后,使得在同等扭矩下,能够减小马达尺寸和马达的功率,进一步实现冲击扳手的小型化,具有耗电低的功能,增加了冲击扳手的续航能力,工作时间能够变得更长,在同等条件下,本技术中的冲击扳手能够完成更多的操作,反之,在使用相同功率马达的情况下,本方案中的冲击扳手具有更大的扭矩,与螺栓的适配度更高,拧紧力更高,能对更大紧固件(如螺丝)进行紧固操作,使得冲击扳手能够适用于更多的使用场景,效果更好。
[0011]优选地,行星架内设有三个行星齿轮,三个行星齿轮的大端与太阳轮啮合。
[0012]优选地,行星齿轮的小端与内齿圈啮合。
[0013]优选地,行星架的小端直径不大于三个行星齿轮小端形成的内根圆直径。本方案中,行星架小端直径的选择能够避免各部件之间的干涉。
[0014]优选地,行星齿轮的大端的齿数为行星齿轮小端齿数的整数倍。
[0015]优选地,内齿圈的底部设有多个凸起,减速箱朝向内齿圈底部的一侧设有多个与凸起匹配的凹槽。本方案中,利用凸起与凹槽的配合实现内齿圈在减速箱内的固定安装,结构简单。
[0016]优选地,减速箱内还设有固定内齿圈轴向移动的卡圈槽。本方案中利用卡圈槽实现对内齿圈轴向移动的限制,结构简单。
[0017]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本方案中,安装轴承与内齿圈轴承的重叠设置能够减小冲击扳手轴向的长度和尺寸,使得冲击扳手能够适用于更多短距离的使用场景;
[0019]2、本方案中,行星架以及行星齿轮的阶梯式设计能够增大动力的传动比,使得在同等扭矩下,减小马达尺寸和马达的功率,进一步实现冲击扳手的小型化,具有耗电低的功能,增加了冲击扳手的续航能力,工作时间能够变得更长,在同等条件下,本技术中的冲击扳手能够完成更多的操作,反之,在使用相同功率马达的情况下,本方案中的冲击扳手具有更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扳手,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配重锤头、中心轴、马达、安装轴承和对马达输出进行减速输出的减速箱,所述配重锤头与所述减速箱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减速箱内设有行星齿轮、内齿圈和内齿圈轴承,所述马达的转子轴上设有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的太阳轮;所述减速箱还包括安装所述行星齿轮的行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轴承与所述内齿圈轴承在空间上重叠设置,所述太阳轮穿过所述安装轴承后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所述行星架为异形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包括朝向马达的小端和朝向所述中心轴的大端,所述行星架的大端与所述弹簧相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为阶梯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大端的直径不小于所述弹簧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为与所述行星架匹配的阶梯齿轮,所述行星齿轮的小端朝向所述马达设置,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益民
申请(专利权)人:百力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