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工控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053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及工控设备,该散热装置包括吸热板和吸热板上方的冷凝器;吸热板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以及弯折部,主体部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发热器件安装面,弯折部向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所在一侧弯折,吸热板内开设有蒸发通道和回流通道,蒸发通道位于主体部,回流通道包括位于主体部的第一通道和位于弯折部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连通第二通道;冷凝器具有蒸汽进口和回流出口,蒸汽进口与蒸发通道顶端连通,第二通道远离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与回流出口连通;吸热板内填充有相变工质。该散热装置可解决现有的散热器无法以较精简的结构、较低的成本满足较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成本满足较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成本满足较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装置及工控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散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工控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变频器、驱动器等工控设备通常会使用如IGBT(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二极管、晶闸管等大发热器件;对于此类大发热器件,通常采用强制风冷或液冷的方式进行散热,以保证各器件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工作。
[0003]然而,现有的风冷散热器及液冷散热器普遍存在体积大、质量重、结构及制作工艺复杂、造价高等缺点,在设备日益小型化、体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存在明显的散热瓶颈,无法以较精简的结构、较低的成本满足较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散热器无法以较精简的结构、较低的成本满足较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吸热板和位于所述吸热板上方的冷凝器;
[0007]所述吸热板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以及弯折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发热器件安装面,所述弯折部向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一侧弯折,所述吸热板内开设有蒸发通道和回流通道,所述蒸发通道位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回流通道包括位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通道和位于所述弯折部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0008]所述冷凝器具有蒸汽进口和回流出口,所述蒸汽进口与所述蒸发通道的顶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远离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回流出口连通;
[0009]所述吸热板内填充有相变工质,所述相变工质可由所述第一通道的底端流通至所述蒸发通道的底端,所述相变工质在所述吸热板内相变吸热后经由所述蒸发通道和所述蒸汽进口进入所述冷凝器,并在所述冷凝器内相变放热后经由所述回流出口和所述回流通道回流至所述蒸发通道。
[0010]进一步地,所述蒸发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蒸发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蒸发通道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0011]所述弯折部为一个或两个,所述第二通道一一对应开设于所述弯折部中;所述弯折部为一个时,所述回流通道的所述第一通道位于多个所述蒸发通道的同一侧;所述弯折部为两个时,多个所述蒸发通道位于两个所述回流通道的所述第一通道之间。
[0012]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包括集气管、集液管、冷凝管以及散热片;其中:
[0013]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集气管和所述集液管,所述集气管开设有所述蒸汽进口,所述集液管开设有所述回流出口,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冷凝管的外周。
[0014]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管、所述集液管中的至少一者为铝挤型材;和/或,所述集气管和所述集液管为圆管、方管中的任一者。
[0015]进一步地,所述冷凝管为矩形管或圆管。
[0016]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集液管的横截面面积。
[0017]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集液底座;所述集液底座上开设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与所述蒸发通道的底端、所述第一通道的底端连通。
[0018]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导风罩和散热风扇;其中:
[0019]所述冷凝器安装于所述导风罩内部;所述导风罩设有吹风口,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吹风口处。
[0020]进一步地,所述吸热板为闭口型材。
[0021]进一步地,所述蒸发通道的侧壁上设有散热翅片。
[0022]对应地,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工控设备,所述工控设备包括发热器件以及如前述的散热装置,所述发热器件安装于所述散热装置的第一表面。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本技术提出的散热装置,通过裁切及折弯操作形成具有主体部和弯折部的吸热板,并在主体部内设置蒸发通道,以及设置贯穿主体部和弯折部的回流通道,蒸发通道的底端与回流通道的底端相连通,蒸发通道的顶端与回流通道的顶端之间形成可为相变工质提供换热空间的水平间隔区域,再通过冷凝器将蒸发通道的顶端与回流通道的顶端连通;如此,主体部上的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传导至蒸发通道内的液态相变工质,使液态相变工质蒸发为气态并上升进入冷凝器中,气态相变工质所携带的热量将不断通过吸热板、冷凝器传导至外界,当气态相变工质所携带的热量发散至一定程度后,气态相变工质将在冷凝器内重新冷凝为液态并沿回流通道回流至蒸发通道下端,如此循环往复,可持续不断地将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带走,实现了可循环散热;相比于现有的散热器,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零部件更少,省去了额外的管路连接,且各零部件均可采用成熟的成型工艺制成,从而在简化了散热结构、降低了制作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散热效率,可满足较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求;另外,基于蒸汽自身的推动力所产生的虹吸作用,即使冷凝器的蒸汽进口略低于回流出口,仍然可推动相变工质自冷凝器的蒸汽进口向回流出口流动,从而保证了相变工质的单向流动,基于这一特性,该散热装置整体的小角度倾斜对于其性能的影响较小,也即该散热装置相比于现有的散热器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整体装配结构第一视角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整体装配结构第二视角示意图;
[0032]图7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一实施例中吸热板的制作流程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吸热板21冷凝管2冷凝器31第一封堵端盖3集气管41第二封堵端盖4集液管61集液槽5散热片81吹风口6集液底座111蒸发通道7发热器件121回流通道8导风罩122第一折弯臂体9散热风扇123第二折弯臂体11主体部124第三折弯臂体12弯折部1111散热翅片
[0035]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吸热板和位于所述吸热板上方的冷凝器;所述吸热板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以及弯折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发热器件安装面,所述弯折部向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一侧弯折,所述吸热板内开设有蒸发通道和回流通道,所述蒸发通道位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回流通道包括位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通道和位于所述弯折部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冷凝器具有蒸汽进口和回流出口,所述蒸汽进口与所述蒸发通道的顶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远离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回流出口连通;所述吸热板内填充有相变工质,所述相变工质可由所述第一通道的底端流通至所述蒸发通道的底端,所述相变工质在所述吸热板内相变吸热后经由所述蒸发通道和所述蒸汽进口进入所述冷凝器,并在所述冷凝器内相变放热后经由所述回流出口和所述回流通道回流至所述蒸发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蒸发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蒸发通道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所述弯折部为一个或两个,所述第二通道一一对应开设于所述弯折部中;所述弯折部为一个时,所述回流通道的所述第一通道位于多个所述蒸发通道的同一侧;所述弯折部为两个时,多个所述蒸发通道位于两个所述回流通道的所述第一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安发严运锋王能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