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0429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涉及基坑降排水装置领域,该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安置在基坑本体内,包括水管、抽水泵、水位检测模块和MCU数据采集箱,所述水管搭接在基坑本体旁,水管抽水端设有倾斜段,倾斜段伸入基坑本体内,抽水泵与水管对接,水位检测模块设在基坑本体内,MCU数据采集箱放置基坑本体旁,所述倾斜段对称铰接有两个翻板,所述翻板内侧边缘粘接有弹性薄膜。该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设立水管、水位检测模块、MCU数据采集箱,对基坑内水位实时监控并排水,通过电推杆伸长扩大整个水管进水口径,以此提高进水量,提高雨天排水效果,用于适应强降雨天气。用于适应强降雨天气。用于适应强降雨天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降排水装置
,具体为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BIM是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简称,是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它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寿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
[0003]基坑排水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基坑排水效果的好坏之间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进度。
[0004]传统的泵排技术具有现场管理繁琐,人工预警处置滞后的缺点,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排水效果并不明显,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进度。排水系统与基坑场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较差,导致排水设施经常性变更布置,基坑场地内的排水系统的设置优化程度低,导致排水系统排水效果不佳,无法应对强降雨天气。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传统基坑排水效果不佳,且排水系统实际情况结合较差,无法应对强降雨天气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安置在基坑本体内,包括水管、抽水泵、水位检测模块和MCU数据采集箱,所述水管搭接在基坑本体旁,水管抽水端设有倾斜段,倾斜段伸入基坑本体内,抽水泵与水管对接,水位检测模块设在基坑本体内,MCU数据采集箱放置基坑本体旁,所述倾斜段对称铰接有两个翻板,所述翻板内侧边缘粘接有弹性薄膜,弹性薄膜远离翻板一边与倾斜段内壁粘接,所述倾斜段内设有T型块,所述T型块与翻板之间连接有电推杆。
[0009]所述抽水泵、水位检测模块、MCU数据采集箱电性连接在一起。
[0010]优选的,所述水位检测模块由中空的竖杆、滑块、滑条、发光器、探头组成,所述滑条设在水位检测模块外,滑块滑动配合在竖杆内,浮板与竖杆杆身滑动配合,所述浮板顶部设有钢丝,所述钢丝上端伸入竖杆内,并与滑块连接,所述发光器镶嵌在滑块侧边,探头等距离排列布置在滑条内,探头检测端伸入竖杆内,探头能够捕捉到发光器射出的光线。
[0011]优选的,所述竖杆下端呈锥形,竖杆杆身且位于滑条底部连接有垫圈,所述探头与MCU数据采集箱电性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T型块侧边设有滤网一,滤网一靠近电推杆一侧设有滤网二,所述电
推杆活动端与滤网二之间连接有连杆。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设立水管、水位检测模块、MCU数据采集箱,对基坑内水位实时监控并排水,通过电推杆伸长扩大整个水管进水口径,以此提高进水量,提高雨天排水效果,用于适应强降雨天气。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水位检测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水位检测模块内部结构展示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3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基坑本体、2水管、21倾斜段、22翻板、23弹性薄膜、3抽水泵、4水位检测模块、41竖杆、42垫圈、43滑块、5MCU数据采集箱、6浮板、61钢丝、7滑条、8发光器、9探头、10T型块、11电推杆、111连杆、12滤网一、13滤网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如图1

5所示,安置在基坑本体1内,包括水管2、抽水泵3、水位检测模块4和MCU数据采集箱5。水管2搭接在基坑本体1旁,水管2抽水端焊接有倾斜段21,倾斜段21伸入基坑本体1内,抽水泵3与水管2固定安装对接。
[0023]水位检测模块4固定安装在基坑本体1内,MCU数据采集箱5放置基坑本体1旁。倾斜段21对称铰接有两个翻板22,翻板22内侧边缘固定粘接有弹性薄膜23,弹性薄膜23远离翻板22一边与倾斜段21内壁固定粘接。
[0024]倾斜段21内焊接有T型块10,T型块10与翻板22之间连接有电推杆11。电推杆11固定端与T型块10焊接,电推杆11活动端与翻板22内壁铰接。
[0025]抽水泵3、水位检测模块4、MCU数据采集箱5电性连接在一起。水位检测模块4用检测基坑内的水位,将数据反馈给MCU数据采集箱5,MCU数据采集箱5再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反馈给电脑终端。通过电脑终端遥控抽水泵3抽水速度。
[0026]水位检测模块4由中空的竖杆41、滑块43、滑条7、发光器8、探头9组成,滑条7固定安装在水位检测模块4外,滑块43滑动配合在竖杆41内,浮板6与竖杆41杆身滑动配合。浮板6顶部固定捆绑有钢丝61,钢丝61上端伸入竖杆41内,并与滑块43固定捆绑。发光器8镶嵌在滑块43侧边,探头9等距离排列布置固定安装在滑条7内,探头9检测端伸入竖杆41内,探头9能够捕捉到发光器8射出的光线。
[0027]探头9类似于光源传感器,是常规技术手段,具体结构不作详细描述。探头9代表水位高度。
[0028]竖杆41下端呈锥形,竖杆41杆身且位于滑条7底部焊接有垫圈42,探头9、电推杆11
与MCU数据采集箱5电性连接。
[0029]工作原理:浮板6漂浮在水面,根据水位的不同浮板6上下浮动,从而改变滑块4的高度。滑块4移动每经过一个探头9。探头9感应到发光器8射出的光线,将信息反馈给MCU数据采集箱5。当水位过高时,电推杆11伸长,将倾斜段21两侧的翻板22顶开,从而扩大整个水管2的进水口,再提高抽水泵3功率,进而提高基坑的排水量。
[0030]T型块10侧边设固定安装有滤网一12,滤网一12靠近电推杆11一侧设有滤网二13,电推杆11活动端与滤网二13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杆111。利用滤网过滤掉抽水中的砂石。通过滤网一12、滤网二13和电推杆11配合,起到调节过滤面积的作用,以此适应水管2进水口径的改变。
[0031]综上所述,该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设立水管2、水位检测模块4、MCU数据采集箱6,对基坑内水位实时监控并排水,通过电推杆11伸长扩大整个水管2进水口径,以此提高进水量,提高雨天排水效果,用于适应强降雨天气。
[00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安置在基坑本体(1)内,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管(2)、抽水泵(3)、水位检测模块(4)和MCU数据采集箱(5),所述水管(2)搭接在基坑本体(1)旁,水管(2)抽水端设有倾斜段(21),倾斜段(21)伸入基坑本体(1)内,抽水泵(3)与水管(2)对接,水位检测模块(4)设在基坑本体(1)内,MCU数据采集箱(5)放置基坑本体(1)旁,所述倾斜段(21)对称铰接有两个翻板(22),所述翻板(22)内侧边缘粘接有弹性薄膜(23),弹性薄膜(23)远离翻板(22)一边与倾斜段(21)内壁粘接,所述倾斜段(21)内设有T型块(10),所述T型块(10)与翻板(22)之间连接有电推杆(11);所述抽水泵(3)、水位检测模块(4)、MCU数据采集箱(5)电性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三维模型的基坑智能降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检测模块(4)由中空的竖杆(41)、滑块(43)、滑条(7)、发光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张轶文熊志福史燕南胡晓明俞炯奇翁浩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