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摩托车超充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0066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摩托车超充桩,应用于超充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座、充电箱、控制主板、第一充电枪及第二充电枪,控制主板包括主控板、与第一充电枪适配的第一充电模块及与第二充电枪适配的第二充电模块,第一充电模块包括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一电源模块;第二充电模块包括第二充电接口和第二电源模块;主控板包括:功率矩阵模块、第一电源控制模块、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第二电源控制模块及第二充电接口通信模块;功率矩阵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输出功率和第二输出功率控制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的工作状态。以此解决了现有电动摩托充电功桩不适配车辆的大电流超充,并且无法获取车辆的当前状态对被充电车辆使用盲充效率低下的问题。低下的问题。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摩托车超充桩


[0001]本技术属于超充
,具体涉及电动摩托车超充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源节约已经成为必然和社会共识。并且当前大众的出行交通工具也慢慢的向电动化转变,如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及电动自动车等。现有的电动摩托车充电一般使用外置充电盒连接220V交流电源进行补电;或直接使用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进行直流补电。但是此类充电桩一般充电电流小,充电功率低,充电时间长的问题;如用户需要长距离行驶时,中途补电时间过长,导致给用户用车带来不便。并且这类充电设备一般是小功率横流输出,无通信交互盲充,存在充电安全风险;如电池异常或故障,无法快速识别停止充电。
[0003]由于现有电动摩托车充电功率小,充电时间长,且充电设备于车辆间没有良好的通信交互,类似盲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每年因充电桩导致的事故大大高于电动汽车自身的充电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电动摩托充电功桩不适配车辆的大电流超充,并且无法获取车辆的当前状态对被充电车辆使用盲充效率低下的问题。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动摩托车超充桩,包括:安装座、充电箱、控制主板、第一充电枪及第二充电枪,安装座与充电箱连接,控制主板设置在充电箱内;其中,控制主板包括主控板、与第一充电枪适配的第一充电模块及与第二充电枪适配的第二充电模块,第一充电模块包括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一电源模块,第一充电接口与第一电源模块电连接,第一电源模块用于控制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输出功率;第二充电模块包括第二充电接口和第二电源模块,第二充电接口与第二电源模块电连接,第二电源模块用于控制第二充电接口的充电输出功率;主控板包括:功率矩阵模块、第一电源控制模块、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第二电源控制模块及第二充电接口通信模块,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与第一充电接口电连接并用于获取第一充电接口采集到的第一充电数据,第二充电接口通信模块与第二充电接口电连接并用于获取第二充电接口采集到的第二充电数据;第一电源控制模块与第一电源模块电连接并用于根据第一充电数据和/或第二充电数据调节第一电源模块的第一输出功率,第二电源控制模块与第二电源模块电连接并用于根据第一充电数据和/或第二充电数据调节第二电源模块的第二输出功率;功率矩阵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输出功率和第二输出功率控制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的工作状态。
[0006]优选地,第一充电接口包括第一DC+引脚、第一DC

引脚、第一PE引脚、第一CC1引脚、第一CC2引脚、第一CAN_H引脚及第一CAN_L引脚,第一DC+引脚和第一DC

引脚分别与第一电源模块电连接,第一PE引脚、第一CC1引脚、第一CC2引脚、第一CAN_H引脚及第一CAN_L
与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电连接;第二充电接口包括第二DC+引脚、第二DC

引脚、第二PE引脚、第二CC1引脚、第二CC2引脚、第二CAN_H引脚及第二CAN_L引脚,第二DC+引脚和第二DC

引脚分别与第二电源模块电连接,第二PE引脚、第二CC1引脚、第二CC2引脚、第二CAN_H引脚及第二CAN_L与第二充电接口通信模块电连接;功率矩阵模块设有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及第四开关,第一开关用于控制第一DC+引脚的开合,第二开关用于控制第二DC+引脚的开合,第三开关用于控制第一DC+引脚之间的开合,第四开关用于控制第一DC

引脚与第二DC

引脚之间的开合。
[0007]优选地,主控板还包括通信模块,通信模块与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和第二充电接口通信模块电连接,并用于将获取到的第一充电数据和/或第二充电数据发送到与电动摩托车超充桩适配的服务端。
[0008]优选地,主控板还包括电表模块,电表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的充电量并可视化展示。
[0009]优选地,电动摩托车超充桩还包括电平台数据总线,电平台数据总线分别与第一电源模块及第二电源模块电连接,用于获取第一电源模块及第二电源模块的实时充电状态数据。
[0010]优选地,电动摩托车超充桩还包括开关电源,电平台数据总线通过开关电源后与控制主板连接。
[0011]优选地,安装座包括底座及立柱,充电箱通过立柱与底座连接。
[0012]优选地,充电箱包括:固定外壳、外密封圈、风扇模块、固定板、备用电源、密封胶条及桩体上盖;其中,固定外壳与立柱连接,固定板设于固定外壳内,控制主板与固定板连接,备用电源和风扇模块分别设于固定外壳内并与控制主板电连接,桩体上盖与固定外壳连接,且外密封圈设于桩体上盖边缘与固定外壳之间,密封胶条设置在固定外壳边缘与桩体上盖之间。
[0013]优选地,固定外壳的背面设置有与第一充电枪匹配的第一安装头和与第二充电枪匹配的第二安装头。
[0014]优选地,电动摩托车超充桩还包括PCB灯板,桩体上盖设有透明面板。
[0015]有益效果:
[0016]通过设置第一充电枪和第二充电枪,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检测用于第一充电接口的第一充电数据,第二充电接口通信模块检测用于第二充电接口的第二充电数据,第一电源控制模块根据第一充电数据和/或第二充电数据调节第一电源模块的第一输出功率对车辆进行充电,第二电源控制模块根据第一充电数据和/或第二充电数据调节第二电源模块的第二输出功率对车辆进行充电;在检测到第一充电数据或第二充电数据中第一充电枪工作或第二充电枪工作时,通过功率矩阵模块将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的输出功率组合控制,以使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对第一充电枪或第二充电枪集中供电,提升第一充电枪或第二充电枪在单个车辆充电时的充电功率。通过第一电源控制模块及第二电源控制模块,根据电动摩托车超充桩的使用状态,在满足两台车辆同时充电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一辆车辆充电时增加其充电功率,可以适配车辆的大电流超充;并且,可以根据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和第二充电接口通信模块获取使用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车辆对应的充电状态,通过第一电源控制模块控制第一电源模块的输出功率,以及通过第二电源
控制模块控制第二电源的输出功率。以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动摩托充电功桩不适配车辆的大电流超充,并且无法获取车辆的当前状态对被充电车辆使用盲充效率低下的问题。
[0017]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18]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它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
[0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摩托车超充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充电箱、控制主板、第一充电枪及第二充电枪,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充电箱连接,所述控制主板设置在所述充电箱内;其中,所述控制主板包括主控板、与所述第一充电枪适配的第一充电模块及与所述第二充电枪适配的第二充电模块,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包括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一电源模块,所述第一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输出功率;所述第二充电模块包括第二充电接口和第二电源模块,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的充电输出功率;所述主控板包括:功率矩阵模块、第一电源控制模块、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第二电源控制模块及第二充电接口通信模块,所述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电连接并用于获取第一充电接口采集到的第一充电数据,所述第二充电接口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电连接并用于获取第二充电接口采集到的第二充电数据;所述第一电源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电连接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数据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数据调节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的第一输出功率,所述第二电源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电连接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数据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数据调节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的第二输出功率;所述功率矩阵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输出功率和第二输出功率控制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的工作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超充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包括第一DC+引脚、第一DC

引脚、第一PE引脚、第一CC1引脚、第一CC2引脚、第一CAN_H引脚及第一CAN_L引脚,所述第一DC+引脚和所述第一DC

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PE引脚、第一CC1引脚、第一CC2引脚、第一CAN_H引脚及第一CAN_L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通信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包括第二DC+引脚、第二DC

引脚、第二PE引脚、第二CC1引脚、第二CC2引脚、第二CAN_H引脚及第二CAN_L引脚,所述第二DC+引脚和所述第二DC

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PE引脚、第二CC1引脚、第二CC2引脚、第二CAN_H引脚及第二C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滕金李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三十度趣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