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9684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脱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一侧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壳体是由前、后两个部件构成,所述前部件的后端面上向后延伸有至少两个连接臂,连接臂的悬臂设有收张口,连接臂的悬臂设有倒刺;所述壳体后部件的前端设有与连接臂对应配合的连接臂插接腔,连接臂插接腔的底部对应于倒刺位置处设有倒刺卡接槽;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只需将其中一个部件上的连接臂插入另一部件的连接臂插接腔就能方便的实现悬臂倒刺与相应卡槽的卡配,而且连接臂插接腔的入口部分的通道空间应小于相对的倒刺卡接槽的间隔空间,这样在倒刺与倒刺卡接槽卡配后,就无法将倒刺从连接臂插接腔中拉出,实现防脱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缆连接用的防脱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用于光缆或电缆的连接器中,有一类是尾部供线缆末端通入、头 部与其他连接器的口部插配的连接器,为了在插配时能够锁紧,并便于解锁 拔下,这类连接器的外壳上设有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悬浮于壳体外表面 上方的弹性锁键,另外还设有用于按压弹键向外壳移动解锁的触发键,美国专利US5638474中就详细介绍了这样的一种连接器,如图3所示,该连接器 上的弹键120的自由端与触发键130在壳体110上方啮合配合,虽然触发键 13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弹键120向后拔下拉动时阻挡其他线缆,但是该专 利主要解决了向后拉拔线缆时卡滞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向前递送线缆卡滞的 问题,在向前或斜上、斜下方递送该种连接器时,缆线仍会由弹键120与触 发键130的接触处之间进入而缠绕在键体上,对接线工作造成一定麻烦,而 且弹键120、触发键130的悬浮的自由端与壳体110之间没有稳定的支撑物, 也没有用于防止侧向扭摆的限位装置,因此弹键120或触发键130容易受外 力扭断,另外弹键120或触发键130为分体设置和加工,加工工艺比较复杂, 增加了成本;另外在触发键130的顶部设有凸出的加强结构132也容易对线 缆造成卡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上的锁紧装置稳定可靠、对线缆无阻挡 的防脱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脱连接器,包括内设线缆通道的壳体,壳 体前端为插接端,后端为线缆通入端,壳体一侧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壳体 是由前、后两个部件插配构成,所述壳体前部件的后端面上向后延伸有至少 两个连接臂,每个连接臂末端设有至少一对相对间隔设置的悬臂,成对的两 悬臂的相对面之间设有供悬臂在受压或释放时可弹性收拢或张开的收张口, 悬臂末端设有外翻的倒刺;所述壳体后部件的前端设有与连接臂对应配合的连接臂插接腔,连接臂插接腔内设有与悬臂末端的倒刺相配合的、容倒刺卡入的倒刺卡接槽。所述连接臂为相对设置于壳体前部件后端面的两侧的一对大致平行的连 接臂,所述悬臂之间的收张口的收张方向与线缆通道轴线垂直,所述悬臂末端的倒刺沿收张口的收张方向朝外设置;所述连接臂插接腔中的倒刺卡接槽为相对设置,两倒刺卡接槽凹设于连接臂插接腔的腔壁上,两倒刺卡接槽的 槽底间距大于连接臂插接腔于悬臂收张方向上的间距。所述锁紧装置为拱形弹性结构,拱形弹性结构由连成一体的前段的锁体部分和尾段的支撑部分构成;所述锁体部分与壳体前部件的表面弹性固连, 支撑部分的尾端与壳体后部件对应位置处的表面滑动支撑配合,支撑部分与 锁体部分之间弹性连接,锁体部分、支撑部分与壳体的线缆通道的轴线分别 呈一定角度。所述壳体后部件上设有与锁紧装置的支撑部分尾端沿线缆通道的轴向 导向配合的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为壳体后部件上设置的轴向的导向槽,支撑部分的尾端与 导向槽的槽底滑动配合,支撑部分的两侧与导向槽的槽壁导向配合。所述锁体部分与支撑部分通过弧形结构过渡连接,所述锁体部分的顶面 及两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用于在连接器插接时锁扣的锁键。所述锁体部分与壳体的线缆通道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a ,撑臂体与壳体 的线缆通道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P ,且P〉ci。所述支撑部分的尾端与壳体后部件对应位置处的壳体表面为一和线缆通 道轴线有一定角度的斜面,该斜面的前端远离线缆通道,该斜面的后端靠近 线缆通道。所述锁体部分正下方的壳体表面上设有锁紧装置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 构与锁体部分之间设有锁体部分弹压空间。所述锁紧装置限位结构为固设于壳体上的凸台。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是由前、后两部件插接构成,前、后两部件的插接配合 是通过至少一对连接臂与相配合的连接臂插接腔的卡配实现的,而且连接臂 末端设有相对分开设置的一对悬臂, 一对悬臂之间通过收张口实现卡配时的 弹性收张效应,而连接臂插接腔内设有与悬臂末端的倒刺配合的倒刺卡接槽, 在使用时,只需将其中一个部件上的连接臂插入另一部件的连接臂插接腔就能方便的实现悬臂倒刺与相应卡槽的卡配,而且连接臂插接腔的入口部分的 通道空间应小于相对的倒刺卡接槽的间隔空间,这样在倒刺与倒刺卡接槽卡 配后,就无法将倒刺从连接臂插接腔中拉出,实现防脱效果。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锁紧装置是由与壳体前部件固连的锁体部分和与壳体后 部件滑动配合的支撑部分连接构成,在插接使用时锁体部分可与其他连接器 口部中相应部位卡扣配合实现锁紧,而支撑部分在锁体部分摆动时始终与壳 体表面无间隙配合,与连接器壳体表面之间共同围合成环空,可将线缆始终阻挡在锁紧装置的外部,无论连接器向哪个方向移动均不会发生线缆缠绕锁(区壯単;n^上*x她K壯単iVi工m在 口 士4^口口 ^主乂+曰r4"t^r f^:^i7/、杯wa 糸农且《n^卜/、t!m糸衣且trjj^c,, j=lz+、/>c^口、j兀i^疋m、 乂口口p'力:i出曰l构成,这样在制作时,前后部分为分开脱模制作,便于壳体前部分上连接的 锁紧装置脱模,而且在制作时,可设计支撑部分的实际底端略低于壳体后部 件相对位置的平面,使支撑部分与壳体后部件紧密接触配合。另外,在壳体后部件表面设置有与支撑部分配合的导向结构,可挡止支 撑部分侧倾滑开,同时导向结构的顶面高于支撑部分的尾端底面,可从外部 推开可能拉动支撑部分的线缆,进一步减少对线缆的阻挡。另外,支撑部分 与壳体滑动配合的面为一斜面,该斜面的前端远离线缆通道,该斜面的后端 靠近线缆通道,此斜面用来保证在锁紧装置在下压解锁时不会因摩擦力过大 而出现卡滞现象。还有,锁体部分正下方的壳体表面上设有锁紧装置限位结 构,该限位结构与锁体部分之间设有锁体部分弹压空间,解锁时锁体部分在 压力的作用下向内运动,当碰到限位结构后则停止向内运动,限位结构可以 防止在解锁时用力过大、过猛致使锁体部分向内的运动过大,导致锁体部分 与壳体前部的接触处的应力超出了材料的许用应力,而出现锁体部分折断的 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3是
技术介绍
中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4是本专利技术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l、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防脱连接器,包括内设线缆通道的壳体l,壳体l一端为插接端,另一端为线缆通入端,壳体l包括前、后两部件,即前壳体11和后套12,前壳体11的后端面上向后延伸有两个相对的连接臂31,连接臂31的末端设有相对分开设置的一对悬臂,两悬臂之间设有收张口 32,收张口 32收张方向垂直于线缆通道轴线、收张口的横向从连接臂31外侧面延伸到连接臂31内侧面,连接臂31的悬臂设有倒剌33,所述倒刺33的末端沿收张口32的收张方向朝外设置;后套12的前端设有与连接臂31对应配合的连接臂插接腔34,连接臂插接腔34的底部对应于倒刺位置处凹设有倒刺卡接槽35,倒刺卡接槽35为相对设置,两倒刺卡接槽35的槽底间距大于连接臂插接腔于悬臂收张方向上的间距。前壳体11通过连接臂31与后套固定插配在一起。前壳体11外表面上连有锁紧装置,锁紧装置是由与前壳体11弹性固连的锁体部分21、尾端与后套12滑动配合的支撑部分22弹性连接构成,所述锁体部分21与支撑部分22通过弧形结构23过渡连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脱连接器,包括内设线缆通道的壳体,壳体前端为插接端,后端为线缆通入端,壳体一侧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壳体是由前、后两个部件插配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前部件的后端面上向后延伸有至少两个连接臂,每个连接臂末端设有至少一对相对间隔设置的悬臂,成对的两悬臂的相对面之间设有供悬臂在受压或释放时可弹性收拢或张开的收张口,悬臂末端设有外翻的倒刺;所述壳体后部件的前端设有与连接臂对应配合的连接臂插接腔,连接臂插接腔内设有与悬臂末端的倒刺相配合的、容倒刺卡入的倒刺卡接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澄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