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9283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8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包括主引流管,主引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气囊,主引流管的另一端与测压管一端连通,测压管上外接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头用于测量测压管内的压力,测压管的另一端与抽吸管一端连通,抽吸管的另一端与蠕动泵的进液口连通,蠕动泵的出液口与引流瓶连通,该脑脊液引流管在实际使用时,主引流管伸入颅腔内,通过封堵气囊进行封堵,将压力传感器直接设置在主引流管的测压管上,通过反馈主引流管内的压力,进而获得颅腔内的压力,实施对颅腔的持续测压,并且通过抽吸管管端的蠕动泵,实施对抽吸管的间歇式抽吸,当颅内的压力过大时,蠕动泵启动,进而使得颅腔内的压力保持平衡。的压力保持平衡。的压力保持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


[0001]本技术涉及脑脊液引出
,具体涉及一种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脑脊液引流术是将脑室内的脑脊液通过置管途径,将脑脊液引导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恢复脑脊液分泌与吸收间平衡,以治疗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积水。在实施对脑脊液引流手术时,临床颅内引流时如需进行颅压监测,传统治疗方法只能采用二次置管,其一管为引流功能,一管为监测功能。这样一来不仅医护人员操作程序繁琐,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手术费用,多处开口也更容易发生感染。另外,传统的颅内压监测是将脑脊液引流到体外的压力传感装置上测量,有损伤脑组织的风险,而且在脑严重受压而使脑室移位或压扁时无法引流以至于无法测压,引流过程伤口暴露在外面,容易感染细菌,使伤口不易愈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并且现有的引流管在实施对脑脊液引流时,通过在引流管管端设置引流瓶,利用引流瓶的负压抽吸作用,实施对颅内脑脊液的持续引流,持续引流的情况下,可能造成颅内较低等压力不平稳的问题,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能够实现对实施对颅内进行测压,起到脑脊液的间断式引流,降低病人的痛苦。
[0004]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5]一种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包括主引流管,所述主引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气囊,所述主引流管的另一端与测压管一端连通,测压管上外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头用于测量测压管内的压力,所述测压管的另一端与抽吸管一端连通,所述抽吸管的另一端与蠕动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蠕动泵的出液口与引流瓶连通。
[0006]本技术还包括如下特征:
[0007]所述测压管呈三通管构造,所述主引流管的两端设置有螺纹连接头,所述螺纹连接头与主引流管的一端及抽吸管一端连接。
[0008]所述测压管的中段设置有测压支管,所述压力传感器呈杆状且伸入在测压支管管腔内,所述测压支管的管端设置有螺纹盖,所述压力传感器外接有压力显示器。
[0009]所述蠕动泵包括蠕动弧形槽板,所述蠕动弧形槽板呈现半圆形,所述蠕动弧形槽板内设置有蠕动柔性管,所述蠕动弧形槽板的旁侧设置有蠕动驱动辊,所述蠕动驱动辊呈圆盘状且边缘设置有凸起,所述蠕动驱动辊的凸起与蠕动柔性管外壁抵靠,所述蠕动柔性管的两端分别与抽吸管及引流瓶连通。
[0010]所述封堵气囊与导气管连通,所述导气管沿着主引流管长度方向布置,所述导气
管一端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导气泵连通。
[0011]所述封堵气囊整体呈球状,所述封堵气囊的中心设置有供主引流管穿过的通道,所述主引流管与封堵气囊构成卡接配合。
[0012]所述通道的内壁设置有卡接环形槽,所述主引流管的外壁设置有卡接凸环,所述卡接凸环卡置在卡接环形槽内。
[0013]所述通道的一端设置有锁紧环,所述主引流管的外壁还设置有锁紧凸起环,所述锁紧凸起环卡置在锁紧环内。
[0014]所述锁紧环与锁紧凸起环的配合面为圆锥形面。
[0015]本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为:该脑脊液引流管在实际使用时,主引流管伸入颅腔内,通过封堵气囊进行封堵,将压力传感器直接设置在主引流管的测压管上,通过反馈主引流管内的压力,进而获得颅腔内的压力,从而实施对颅腔的持续测压,并且通过抽吸管管端的蠕动泵,实施对抽吸管的间歇式抽吸,当颅内的压力过大时,蠕动泵启动,进而使得颅腔内的压力保持平衡。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的主视图;
[0017]图2是测压管的剖面视图;
[0018]图3是蠕动泵的原理图;
[0019]图4和图5是主引流管与封堵气囊配合的两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主引流管与封堵气囊配合的剖面视图;
[0021]图7是封堵气囊的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技术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如在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平行”和“垂直”不限于其严格的几何定义,而是包括对于机加工或人类误差合理和不一致性的容限;
[0023]结合图1至图7所示,下面详尽说明该一种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的具体特征:
[0024]一种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包括主引流管100,所述主引流管100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气囊200,所述主引流管100的另一端与测压管300一端连通,测压管300上外接有压力传感器310,所述压力传感器310的检测头用于测量测压管300内的压力,所述测压管300的另一端与抽吸管320一端连通,所述抽吸管320的另一端与蠕动泵400的进液口连通,所述蠕动泵400的出液口与引流瓶500连通。
[0025]该脑脊液引流管在实际使用时,主引流管100伸入颅腔内,通过封堵气囊200进行封堵,将压力传感器310直接设置在主引流管100的测压管300上,通过反馈主引流管100内的压力,进而获得颅腔内的压力,从而实施对颅腔的持续测压,并且通过抽吸管320管端的蠕动泵,实施对抽吸管320的间歇式抽吸,当颅内的压力过大时,蠕动泵启动,进而使得颅腔内的压力保持平衡。
[0026]当压力传感器310测得的压力不足时,蠕动泵400停止,进而使得主引流管100内及颅腔内的压力保持稳定。
[0027]在实际对脑脊液正常导出,并且实施对主引流管100的正常测压,所述测压管300呈三通管构造,所述主引流管100的两端设置有螺纹连接头,所述螺纹连接头与主引流管100的一端及抽吸管320一端连接。
[0028]在实际对主引流管100与测压管300及抽吸管320与主引流管100的快速连接,上述的主引流管100的两端设置螺纹连接头,实现与抽吸管320与主引流管100的快速连接。
[0029]更为具体地,在实施对测压管300内压力测量时,所述测压管300的中段设置有测压支管330,所述压力传感器310呈杆状且伸入在测压支管330管腔内,所述测压支管330的管端设置有螺纹盖340,所述压力传感器310外接有压力显示器350。
[0030]在主引流管100上设置有单向阀600,单向阀600的单向导通方向由颅腔指向外侧,使得主引流管100只能外抽,可有效避免细菌通过主引流管100进入颅腔内,避免感染问题。
[0031]所述蠕动泵400包括蠕动弧形槽板410,所述蠕动弧形槽板410呈现半圆形,所述蠕动弧形槽板410内设置有蠕动柔性管420,所述蠕动弧形槽板410的旁侧设置有蠕动驱动辊430,所述蠕动驱动辊430呈圆盘状且边缘设置有凸起,所述蠕动驱动辊430的凸起与蠕动柔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引流管(100),所述主引流管(100)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气囊(200),所述主引流管(100)的另一端与测压管(300)一端连通,测压管(300)上外接有压力传感器(310),所述压力传感器(310)的检测头用于测量测压管(300)内的压力,所述测压管(300)的另一端与抽吸管(320)一端连通,所述抽吸管(320)的另一端与蠕动泵(400)的进液口连通,所述蠕动泵(400)的出液口与引流瓶(50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压管(300)呈三通管构造,所述主引流管(100)的两端设置有螺纹连接头,所述螺纹连接头与主引流管(100)的一端及抽吸管(320)一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压管(300)的中段设置有测压支管(330),所述压力传感器(310)呈杆状且伸入在测压支管(330)管腔内,所述测压支管(330)的管端设置有螺纹盖(340),所述压力传感器(310)外接有压力显示器(3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蠕动泵(400)包括蠕动弧形槽板(410),所述蠕动弧形槽板(410)呈现半圆形,所述蠕动弧形槽板(410)内设置有蠕动柔性管(420),所述蠕动弧形槽板(410)的旁侧设置有蠕动驱动辊(430),所述蠕动驱动辊(4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圣恩劳雪玲卢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京美德深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