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梁集群预应力张拉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7602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箱梁集群预应力张拉方法,包括箱梁和千斤顶,它包括如下步骤:在箱梁设置若干预应力束孔道,通过预应力束孔道的数量与千斤顶的比值,确定张拉轮次;按张拉轮次将预应力束孔道平均分布,且预应力束孔道按张拉轮次依次排列;计算每轮次预应力张拉对箱梁混凝土产生的压缩量,各轮次混凝土压缩量来确定预应力的超张量,进行控制成型。它具有结构简单、效果优异、设计合理等优点;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和经济性均具有优越性能的产品。种技术性和经济性均具有优越性能的产品。种技术性和经济性均具有优越性能的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箱梁集群预应力张拉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一种箱梁集群预应力张拉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预制混凝土箱梁的预应力张拉,是一项常规工程。现有的张拉技术是投入两台千斤顶,左右对称,从上排到下排,逐步张拉,采用2台千斤顶首先是因为常规箱梁的预应力数量不多(不超过30束),同时常规箱梁的预应力张拉精度要求不高(精度要求仅有
±
5.0%),因此,按照常规方法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0003]但仅有2台千斤顶在投入工作,千斤顶数量过少,千斤顶需要不停的安装和转移,效率非常低,张拉精度也不高(因为后批次的张拉力会对梁体产生压缩,从而导致前批次预应力松弛,影响前批次的张拉精度)。当混凝土箱梁数量达到90束(常规箱梁的预应力的数量不超过30束),箱梁的预应力张拉精度要求是
±
1.0%(常规预应力张拉的精度要求是
±
5.0%),现有技术难以达到该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至少解决一项上述的现有问题,本箱梁集群预应力张拉方法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箱梁集群预应力张拉方法,包括箱梁和千斤顶,它包括如下步骤:
[0006](1)在箱梁设置若干预应力束孔道,通过预应力束孔道的数量与千斤顶的比值,确定张拉轮次;
[0007](2)按张拉轮次将预应力束孔道平均分布,且预应力束孔道按张拉轮次依次排列;
[0008](3)计算每轮次预应力张拉对箱梁混凝土产生的压缩量,计算方法为:本轮次张拉产生的混凝土压缩量=(本轮次张拉的张拉力
×
箱梁长度)
÷
(箱梁截面积
×
混凝土弹性模量);
[0009](4)根据各轮次混凝土压缩量来确定预应力的超张量,计算方法为:
[0010]第N轮预应力的超张量=(第N+1轮张拉产生的混凝土压缩量+第N+2轮张拉产生的混凝土压缩量)
÷
箱梁长度
×
预应力束的弹性模量。
[0011]优选地,预应力束孔道的数量为90束,千斤顶的数量为32台。
[0012]优选地,所述箱梁包括左弧环和右弧环,左右弧环呈轴对称,左弧环与右弧环之间设有第一隔梁和第二隔梁,且第一隔梁与第二隔梁间隔设置,预应力束孔道排设于左弧环、右弧环、第一隔梁和第二隔梁。
[0013]本专利技术同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0014]由于现有技术的张拉轮次过多,已无法准确计算各轮次的超张量,故张拉精度非常低,而本专利技术的少轮次张拉,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超张量计算,从而达到高精度的张拉。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较佳实施例中的箱梁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0017]在本专利技术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8]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9]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预制混凝土箱梁的预应力张拉,是一项常规工程。现有的张拉技术是投入两台千斤顶,左右对称,从上排到下排,逐步张拉,采用2台千斤顶首先是因为常规箱梁的预应力数量不多(不超过30束),同时常规箱梁的预应力张拉精度要求不高(精度要求仅有
±
5.0%),因此,按照常规方法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0021]但仅有2台千斤顶在投入工作,千斤顶数量过少,千斤顶需要不停的安装和转移,效率非常低,张拉精度也不高(因为后批次的张拉力会对梁体产生压缩,从而导致前批次预应力松弛,影响前批次的张拉精度)。
[0022]在本实施例中,当混凝土箱梁数量达到90束(常规箱梁的预应力的数量不超过30束),箱梁的预应力张拉精度要求是
±
1.0%(常规预应力张拉的精度要求是
±
5.0%),现有技术难以达到该设计要求。
[0023]因此对于预应力数量众多的预制混凝土箱梁,如图1所示,我们提出一种箱梁集群预应力张拉方法,包括箱梁和千斤顶,它包括如下步骤:
[0024](1)在箱梁设置若干预应力束孔道1,通过预应力束孔道的数量与千斤顶的比值,确定张拉轮次;
[0025]预应力束孔道的数量为90束,千斤顶的数量为32台。所述箱梁包括左弧环2和右弧环3,左右弧环呈轴对称,左弧环2与右弧环3之间设有第一隔梁4和第二隔梁5,且第一隔梁与第二隔梁间隔设置,预应力束孔道排设于左弧环1、右弧环2、第一隔梁3和第二隔梁4。
[0026](2)按张拉轮次将预应力束孔道平均分布,且预应力束孔道按张拉轮次依次排列;如图1所示,依次排列的第一轮次张拉11、第一轮次张拉12、第一轮次张拉13.
[0027](3)计算每轮次预应力张拉对箱梁混凝土产生的压缩量,计算方法为:本轮次张拉产生的混凝土压缩量=(本轮次张拉的张拉力
×
箱梁长度)
÷
(箱梁截面积
×
混凝土弹性模量);
[0028](4)根据各轮次混凝土压缩量来确定预应力的超张量,计算方法为:
[0029]第N轮预应力的超张量=(第N+1轮张拉产生的混凝土压缩量+第N+2轮张拉产生的混凝土压缩量)
÷
箱梁长度
×
预应力束的弹性模量。
[0030]进一步说明:为解决本申请中箱梁的90个预应力束孔道,兼顾千斤顶布置的对称性,投入32台千斤顶,均匀分布在箱梁周边(即左弧环、右弧环、第一隔梁和第二隔梁的同一水平面上)。
[0031]根据预应力总数和千斤顶数量的比例,确定张拉轮次,如本申请中张拉轮次为90/32=2.8,当出现小数时取进阶整数,即3轮次;
[0032]计算每轮次预应力张拉对箱梁混凝土产生的压缩量,计算方法为:本轮次张拉产生的混凝土压缩量=(本轮次张拉的张拉力
×
箱梁长度)
÷
(箱梁截面积
×
混凝土弹性模量),各数据均为根据需求预先设定,在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箱梁集群预应力张拉方法,包括箱梁和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1)在箱梁设置若干预应力束孔道,通过预应力束孔道的数量与千斤顶的比值,确定张拉轮次;(2)按张拉轮次将预应力束孔道平均分布,且预应力束孔道按张拉轮次依次排列;(3)计算每轮次预应力张拉对箱梁混凝土产生的压缩量,计算方法为:本轮次张拉产生的混凝土压缩量=(本轮次张拉的张拉力
×
箱梁长度)
÷
(箱梁截面积
×
混凝土弹性模量);(4)根据各轮次混凝土压缩量来确定预应力的超张量,计算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志杰吴健李友清张敬弦苏金堂刘军张皎马水英陈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