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7492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涉及无纺布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吸水层、抗菌层、熔喷布层、支撑网层、隔水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内侧敷设吸水层,抗菌层和熔喷布层轧压粘合,抗菌层一侧与吸水层粘合,支撑网层内侧粘接隔水层,第二纺粘无纺布层设置于该抗菌无纺布底层,且隔水层与第二纺粘无纺布层粘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无纺布层中添加海藻纤维、竹炭纤维和棉纤维等,使其具有普通无纺布所没有的长效抗菌效果,对外界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抗菌层表面涂覆铜离子,进一步加强抑菌性能。进一步加强抑菌性能。进一步加强抑菌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纺布
,特别涉及一种抗菌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无纺布又称不织布、针刺棉、针刺无纺布等,采用聚酯纤维,涤纶纤维(简称:PET)材质生产,经过针刺工艺制作而成,可做出不同的厚度、手感、硬度等,无纺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轻薄、阻燃、无毒无味、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可用于不同的行业,比如隔音、隔热、电热片、口罩、服装、医用,填充材料等;
[0003]目前的抗菌无纺布通常通过在无纺布中添加相应的抗菌介质来达到抗菌效果,但其长时间使用后性能减弱,使用效果受到影响,并且目前无纺布的制造操作复杂,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菌无纺布,包括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吸水层、抗菌层、熔喷布层、支撑网层、隔水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所述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内侧敷设吸水层,所述抗菌层和熔喷布层轧压粘合,所述抗菌层一侧与吸水层粘合,所述支撑网层内侧粘接隔水层,所述第二纺粘无纺布层设置于该抗菌无纺布底层,且隔水层与第二纺粘无纺布层粘接。
[0006]所述抗菌层采用水刺工艺加工而成,所述抗菌层表面镀铜,其镀铜厚度为0.03mm。
[0007]所述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利用聚合物被挤出、拉伸而形成连续长丝后,长丝铺设成网,纤网再经过自身粘合、热粘合、化学粘合或机械加固,使纤网变成无纺布;
[0008]所述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均融合有纤维层,所述纤维层由海藻纤维、竹炭纤维和棉纤维相互交错粘合,所述海藻纤维的使用占比为25%,竹炭纤维的使用占比为35%,棉纤维的使用占比为40%。
[0009]所述熔喷布层通过高压热空气,给熔融状态下的聚丙烯吹出来,然后在吹出的过程中,自然冷却,结成丝,从而形成熔喷布。
[0010]所述隔水层与第二纺粘无纺布层采用热粘合工艺加工而成。
[0011]一种抗菌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2]S1:将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底面加热至200

240℃,然后将吸水层快速与第一纺粘无纺布层的加热面粘接;
[0013]S2:在抗菌层上下周侧表面加入纤维状或粉状热熔粘合加固材料,然后分别将吸水层和熔喷布层与该类材料贴合,对材料进行加热熔融冷却,从而对抗菌层和熔喷布层进行粘合加固;
[0014]S3:支撑网层两面赋胶,将熔喷布层和隔水层采用胶粘的方式与支撑网层粘接;
[0015]S4:将第二纺粘无纺布层表面加热至220

240℃,然后快速贴附于隔水层一面,冷却后粘固;
[0016]S5:表面清理后完成抗菌无纺布的制造,经检测合格后投入使用。
[0017]所述抗菌层的制造环节包括聚合物喂入

熔融挤出

纤维形成

纤维冷却

成网

加固成布;所述支撑网层利用陶瓷纤维十字交叉铺网制成,所述陶瓷纤维的直径为3

5微米。
[0018]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抗菌无纺布,通过在无纺布层中添加海藻纤维、竹炭纤维和棉纤维等,使其具有普通无纺布所没有的长效抗菌效果,对外界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抗菌层表面涂覆铜离子,进一步加强抑菌性能。
[0020]本专利技术抗菌无纺布的制造方法,通过对无纺布的各层级进行独立制作,然后对各层级间进行粘接,性能可靠的同时无纺布的制造效率高,并且工艺简单,成本可控,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0021]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抗菌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对本实用专利技术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一种抗菌无纺布,包括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吸水层、抗菌层,抗菌层采用水刺工艺加工而成,抗菌层表面镀铜,其镀铜厚度为0.03mm,熔喷布层,熔喷布层通过高压热空气,给熔融状态下的聚丙烯吹出来,然后在吹出的过程中,自然冷却,结成丝,从而形成熔喷布,支撑网层、隔水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利用聚合物被挤出、拉伸而形成连续长丝后,长丝铺设成网,纤网再经过自身粘合、热粘合、化学粘合或机械加固,使纤网变成无纺布;
[0027]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均融合有纤维层,纤维层由海藻纤维、竹炭纤维和棉纤维相互交错粘合,海藻纤维的使用占比为25%,竹炭纤维的使用占比为35%,棉纤维的使用占比为40%,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内侧敷设吸水层,抗菌层和熔喷布层轧压粘合,抗菌层一侧与吸水层粘合,支撑网层内侧粘接隔水层,隔水层与第二纺粘无纺布层采用热粘合工艺加工而成,第二纺粘无纺布层设置于该抗菌无纺布底层,且隔水层与第二纺粘
无纺布层粘接。
[0028]实施例2
[0029]如图1所示,一种抗菌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0]S1:将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底面加热至200

240℃,然后将吸水层快速与第一纺粘无纺布层的加热面粘接。
[0031]S2:在抗菌层上下周侧表面加入纤维状或粉状热熔粘合加固材料,然后分别将吸水层和熔喷布层与该类材料贴合,对材料进行加热熔融冷却,从而对抗菌层和熔喷布层进行粘合加固;
[0032]抗菌层的制造环节包括聚合物喂入

熔融挤出

纤维形成

纤维冷却

成网

加固成布。
[0033]S3:支撑网层两面赋胶,将熔喷布层和隔水层采用胶粘的方式与支撑网层粘接;
[0034]支撑网层利用陶瓷纤维十字交叉铺网制成,陶瓷纤维的直径为3

5微米。
[0035]S4:将第二纺粘无纺布层表面加热至220

240℃,然后快速贴附于隔水层一面,冷却后粘固。
[0036]S5:表面清理后完成抗菌无纺布的制造,经检测合格后投入使用。
[0037]本方案中,通过涂覆铜离子的抗菌原理为: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吸水层、抗菌层、熔喷布层、支撑网层、隔水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所述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内侧敷设吸水层,所述抗菌层和熔喷布层轧压粘合,所述抗菌层一侧与吸水层粘合,所述支撑网层内侧粘接隔水层,所述第二纺粘无纺布层设置于该抗菌无纺布底层,且隔水层与第二纺粘无纺布层粘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层采用水刺工艺加工而成,所述抗菌层表面镀铜,其镀铜厚度为0.03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利用聚合物被挤出、拉伸而形成连续长丝后,长丝铺设成网,纤网再经过自身粘合、热粘合、化学粘合或机械加固,使纤网变成无纺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纺粘无纺布层和第二纺粘无纺布层均融合有纤维层,所述纤维层由海藻纤维、竹炭纤维和棉纤维相互交错粘合,所述海藻纤维的使用占比为25%,竹炭纤维的使用占比为35%,棉纤维的使用占比为4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熔喷布层通过高压热空气,给熔融状态下的聚丙烯吹出来,然后在吹出的过程中,自然冷却,结成丝,从而形成熔喷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辉许良陈建明陈新卓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量子金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