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6242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包括:两个转接头,转接头包括壳体,壳体外壁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上均设置有若干端子,壳体内第一连接端上的端子与第二连接端上的端子对应连接;两个转接头的第一连接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端上的端子与二次设备和外部回路插接,两个转接头通过与第二连接端上的端子连接的预接线缆实现相互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传统技术现场进行二次设备与外部回路配线的方案相比,省去了大量现场配线的流程,大大降低现场施工量,从而达到减少停电时间、降低成本和作业风险的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改造的
,特别是涉及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电力系统包括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一次设备是指直接用于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高压电气设备,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等。二次设备是指对一次设备的工作进行监测、控制、调节、保护以及为运行维护人员提供运行工况或生产指挥信号所需的低压电气设备。如继电器、熔断器等。二次设备在使用一定年限后,会存在老化严重、可靠性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着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在二次设备使用一定年限后,需要对其进行改造。
[0003]传统技术中,二次设备改造采用二次设备、屏柜、外部电缆等全部更换的方法。该方法会导致电力系统内的设备停电时间较长(约8至12天),停电时间长会直接影响电力输送,进而造成财产损失。此外,该改造方法涉及的设备多,需要外部施工方参与,导致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较高,且改造时涉及外部回路,导致作业风险较高。
[0004]基于传统技术,目前的改进方案是不换屏柜、只换二次装置的改造方法,该方法需现场在屏柜与新的二次设备间进行配线。
[0005]然而,上述改进方案虽然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停电时间(约6至8天),并且降低了施工量,但停电时间过长、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高、作业风险大的问题仍然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二次设备改造方法存在的停电时间长、成本高和作业风险大的问题,提供一种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
[0007]一种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包括:
[0008]两个转接头,转接头包括壳体,壳体外壁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上均设置有若干端子,壳体内第一连接端上的端子与第二连接端上的端子对应连接;两个转接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端上的端子与二次设备和外部回路插接,两个转接头通过与第二连接端上的端子连接的预接线缆实现相互电连接。
[0009]上述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包括两个转接头,一个转接头与新的二次设备插接,另一个转接头与外部回路插接,两个转接头之间通过预接线缆连接。由于转接头上第一连接端支持插接,即第一连接端与二次设备或外部回路的端子连接关系唯一,同时由于同一转接头上第一连接端的端子与第二连接端的端子之间建立对应连接关系后封装在壳体内,即该两者的端子连接关系也唯一。因此,只需改变两个转接头之间第二连接端上端子的连接关系,即可改变二次设备与外部回路之间的连接关系。在施工现场进行二次设备改造前,根据已经唯一确定的端子连接关系以及二次设备与外部回路的连接需要,通过预接线缆对两个转接器上第二接线端的端子进行连接,令两个转接头上第一连接端的端子建立对应关系。在施工现场进行二次设备改造时,只需将两个转接头的第一连接端分别与二次设备和外部回路快速插接,即可令二次设备与外部回路基于两个转接头上第一连接端的端子对应
关系实现对应连接。因此,与传统技术现场进行二次设备与外部回路配线的方案相比,省去了大量现场配线的流程,大大降低现场施工量,从而达到减少停电时间、降低成本和作业风险的效果。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个转接头上,第一连接端的端子数量与第二连接端的端子数量相同,相互电连接的两个转接头上的端子数量相同。
[0011]对第一连接端的端子数量与第二连接端的端子数量关系和相互电连接的两个转接头上的端子数量关系进行限定,保障端子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便于配线。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接头包括14芯转接头,用于传输电压或电流;14芯转接头上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上的端子均设有14个。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接头包括30芯转接头,用于传输开关量;30芯转接头上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上的端子均设有30个。
[0014]14芯转接头和30芯转接头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转接头。不同类型的转接头可以配合使用,在二次设备与外部回路间传输不同的模拟信号,便于施工人员区分,提高接线准确率。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壳体相对的两个侧壁,第一连接端上的端子和第二连接端上的端子均沿纵横方向阵列分布且分布形状相同,壳体上设有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两个侧壁对应位置的端子电连接。
[0016]上述实施例对同一转接头上的端子分布进行了限定,规则的分布形式便于根据位置关系确定第一连接端上端子与第二连接端上端子的对应关系,进而便于配线,提高两个转接头的配线效率。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接头上设置有位于第一连接端所在面的定位件。
[0018]通过定位件令第一连接端与二次设备或外部回路快速插拔,从而进一步提高二次设备改造过程中的现场施工效率。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分布在第一连接端所在面的围框,围框上设有开口,第一连接端的端子位于围框内并通过围框上的开口与二次设备或外部回路电连接。
[0020]第一连接端的端子为公头,与二次设备或外部回路上的母头插接配合。公头一般为较细的针脚,较为脆弱。通过围框可以避免第一连接端的端子直接受力,从而达到保护端子的效果,提高了转接头与二次设备或外部回路的连接可靠性。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上开设有安装孔,用于供紧固件将转接头与二次设备或承接外部回路的设备固定。
[0022]通过紧固件穿过安装孔将转接头固定在二次设备或承接外部回路的设备上,避免相对移动导致接触不良,从而提高转接头与二次设备或外部回路的连接可靠性。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的端子与预接线缆压接。
[0024]第二连接端的端子与预接线缆之间的接线在现场施工前完成,该过程不影响现场施工的效率。因此,虽然压接方式与插接方式相比耗时更长,但不会对停电时间、成本和作业风险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连接强度更高,从而保障了第二连接端的端子与预接线缆的连接可靠性。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的端子与预接线缆为双压接模式连接。
[0026]双压接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单压接,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保障了
第二连接端的端子与预接线缆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一实施例中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a为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b为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a为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b为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转接头;101、壳体;102、第一连接端;103、第二连接端;104、端子;105、定位件;106、围框;107、安装孔;2、预接线缆;3、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包括:两个转接头,所述转接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外壁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上均设置有若干端子,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连接端上的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上的端子对应连接;两个所述转接头的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上的所述端子与二次设备和外部回路插接,两个所述转接头通过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上的所述端子连接的预接线缆实现相互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转接头上,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所述端子数量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所述端子数量相同,相互电连接的两个所述转接头上的所述端子数量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包括14芯转接头,用于传输电压或电流;所述14芯转接头上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上的所述端子均设有14个。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设备改造用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包括30芯转接头,用于传输开关量;所述30芯转接头上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上的所述端子均设有30个。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靓雷鸣郝志杰镇威林家成刘有强荣军刘森刘相枪秦先坤张科峰冯鸫夏谷林胡荣高锡明丁晓兵宁淼福何学敏陈朝晖钱海罗炜林康照黄志雄孙阔腾廖德辉李凌彭业刘斌郑茂然田得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柳州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