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翅片压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6084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翅片压型机,包括机架体、上机壳、上滑台、上下模连杆、整形台、送进摇杆、下滑台、凸轮装置、水平滑台,凸轮装置与所述上下模连杆之间通过叉头直柄杠杆机构相连接,与送进摇杆之间通过叉头转角杠杆机构相连接,还设置有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叉头部和第二叉头部连接的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在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两者中,至少所述第一凸轮被配置成满足选取曲线行程来形成第一凸轮的凸轮型线。本方案特别增加了叉头直柄杠杆机构和叉头转角杠杆机构,同时第一凸轮按零速度且零加速度起步,也以零速度且零加速度止步,从而不再有运动冲击,避免了结构件间冲击力,避免了冲击噪声,减少了运动能量损失。减少了运动能量损失。减少了运动能量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翅片压型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板翅式换热器中翅片的成型加工
,特别涉及 一种翅片压型机。

技术介绍

[0002]板翅式换热器是一种换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的换热器,目前在工程机械、通用机械、内燃机车等部门,板翅式换热器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油、水、气体的加热和或冷却器。比如: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空分设备的换热器;石油化工的乙烯装置、合成氨装置、天然气液化(LNG)与分离等装置中;用于深低温的氢、氦、制冷、液化设备中;用于制冷和空调领域;用于汽车和航空工业。
[0003]在铝制板翅式换热器结构中,翅片是换热元件,翅片900的一般结构形式如附图1所示,在铝制板翅式换热器结构中,翅片材料普遍采用铝镁合金箔,当前普遍采用翅片冲床冲制成型。传统冲床结构及各部件见附图2、附图3,具体的,包含机架体1、上机壳2、上滑台3、上模连杆4、整形台5、送进摇杆6、下滑台7、摇臂8、电控箱9、主轴箱10、凸轮装置11、变速箱12、电动机13、油泵装置14、离合器15、润滑油分配器16、水平滑台19等部件,电动机13输出动力,经由变速箱12转换传递给主轴箱10,主轴箱10带动凸轮装置11转动,凸轮装置11上的两套偏心凸轮分别通过上模连杆4带动上下滑台7的上下运动、通过送进摇杆6带动水平滑台19的水平运动;在传统翅片冲床结构中,需要设置回程弹簧,以使凸轮装置偏摆后上下滑台的回程依靠弹簧推力,由系统弹力

质量惯性来控制。
[0004]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由于传统冲床结构原因,传统冲床至少存在有以下问题:1,冲床的上下滑台行程固定,而冲制的翅片高度总是小于滑台行程的,这样,冲制过程中,固定在滑台上的模具与工件间存在冲撞行为;2,水平滑台的水平运动行程、幅度是靠机械顶撞限位挡块来调整限定,不可避免结构件间发生机械冲击噪声和机械撞击冲击力;3,脱料板前半程随模具运动,与导翅板(限高板)接触后停止运动,这个停止时刻也是个冲撞过程;4,驱动上下滑块的凸轮轮廓线形不合理,不能使上下滑块在往复运动中,以零速度且零加速度起步又以零速度且零加速度止步,这就造成了上下滑块运动不平稳/运动冲撞。
[0005]5,上下滑块在往复运动中,是靠弹簧的弹力复位的,而弹力有限,滑块质量很大,使得滑块在弹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在某相位点域远小于凸轮轮廓对应的加速度,于是发生惯性运动失真和追尾现象,在追尾时刻便发生冲撞。
[0006]以上的各个冲撞过程均有部分动能产生噪音,且均有更多的动能转化为热量而损耗。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便成为本专利技术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板翅式换热器中翅片的冲压成型作业的翅片压型机,以解决传统冲床具有各个冲撞过程均有部分动能产生噪音、有更多的动能转化为热量而损耗的问题,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调整上下滑台、水平滑台的运动幅度。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提出了一种翅片压型机,用于板翅式换热器中翅片的冲压成型作业,该压型机包括机架体、上机壳、上滑台、上下模连杆、整形台、送进摇杆、下滑台、凸轮装置、水平滑台,所述凸轮装置通过上下模连杆与上滑台或下滑台两者中的一者连接,所述凸轮装置通过送进摇杆与所述水平滑台连接,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凸轮装置与所述上下模连杆之间通过叉头直柄杠杆机构相连接;所述叉头直柄杠杆机构包括叉头直柄杠杆、第一丝杆、第一滑块、第一运动传递轴、第一齿轮副、第一轴 、第一支座,所述叉头直柄杠杆包括第一叉头部、直柄部,所述直柄部的一端与第一叉头部为一体、另一端通过第一轴与第一支座铰接,所述直柄部上开设有沿直柄部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安装在第一滑槽中,与第一丝杆螺纹副连接,可在第一丝杆的驱动下沿第一滑槽移动 ;所述第一滑块通过第一运动传递轴与所述上下模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滑块上穿设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安装第一齿轮副,通过第一齿轮副来转动第一丝杆,以调节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中的位置,从而改变第一滑块带动所述上下模连杆调节上滑台与下滑台之间相对的运动幅度;所述凸轮装置与所述送进摇杆之间通过叉头转角杠杆机构相连接;所述叉头转角杠杆机构包括叉头转角杠杆、第二丝杆、第二滑块、第二运动传递轴、第二齿轮副、第二轴、第二支座,所述叉头转角杠杆包括第二叉头部、转角部,所述转角部的一端与第二叉头部为一体、转角处通过第二轴与第二支座铰接,所述转角部的另一端上开设有延伸至转角处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块安装在第二滑槽中,与第二丝杆螺纹副连接,可在第二丝杆的驱动下沿滑槽移动;所述第二滑块通过第二运动传递轴与所述送进摇杆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安装第二齿轮副,通过第二齿轮副来转动第二丝杆,以调节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中的位置,从而改变第二滑块带动所述送进摇杆调节所述水平滑台的运动幅度;所述凸轮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叉头部和第二叉头部连接的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在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两者中,至少所述第一凸轮被配置成满足:该第一凸轮的加速度为A1,速度为V1,曲线行程为S1,其中,所述加速度按线性方程分段设计,该线性方程为:A1=C1X+C2;所述速度按抛物线方程设计,该抛物线方程为:V1=C1X2+C2X+C3;所述曲线行程按三次方程设计,该三次方程为:S1=C1X3+C2X2+C3X+C4;选取上述曲线行程来形成第一凸轮的凸轮型线,使得第一凸轮按零速度且零加速度起步,也以零速度且零加速度止步。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通过对现有翅片冲床使用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研究,经过反复研究设计,设计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无冲撞、可调节运动幅度的翅片压型机,本专利技术的翅片压型机中特别增加了叉头直柄杠杆机构和叉头转角杠杆机构,其中,叉头直柄杠杆机构机构中通过位置可调的第一运动传递轴,通过位置的调整将由凸轮传递给叉头的上下方向的固定幅度运动转化为不同幅度的上下运动,第一运动传递轴通过上下模连杆
将上下运动分别传递给上滑台和下滑台;叉头转角杠杆机构中通过位置可调的第二运动传递轴,可将由凸轮传递给叉头的上下方向的运动转化为水平方向的运动,且通过位置的调整将由凸轮传递给叉头的上下方向的固定幅度运动转化为水平方向的不同幅度运动,第二运动传递轴通过送进摇杆将水平运动传递给平滑台,以供模具完成对翅片的压制成型过程;本专利技术的翅片压型机中还针对凸轮装置中驱动上下滑台和驱动水平滑台的凸轮型线进行了专利技术性重设计,原驱动滑台上下运动、水平运动的凸轮型线设计为简单圆弧加直线段组合,在匀转速下(实际波动微小忽略不计)凸轮经过上下模连杆传给上下滑台的进程与回程不能以零速度且零加速度起步和止步,而本专利技术的翅片压型机中新的驱动上下滑台的第一凸轮选取上述曲线行程来形成第一凸轮的凸轮型线,使得第一凸轮按零速度且零加速度起步,也以零速度且零加速度止步,从而不再有运动冲击,避免了结构件间冲击力,避免了冲击噪声,减少了运动能量损失。
[0010]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齿轮副、第二齿轮副均为齿轮调节装置,所述第一齿轮副、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翅片压型机,用于板翅式换热器中翅片的冲压成型作业,该压型机包括机架体(1)、上机壳(2)、上滑台(3)、上下模连杆、整形台(5)、送进摇杆(6)、下滑台(7)、凸轮装置(11)、水平滑台(19),所述凸轮装置(11)通过上下模连杆与上滑台(3)或下滑台(7)两者中的一者连接,所述凸轮装置(11)通过送进摇杆(6)与所述水平滑台(19)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装置(11)与所述上下模连杆之间通过叉头直柄杠杆机构(18)相连接;所述叉头直柄杠杆机构(18)包括叉头直柄杠杆、第一丝杆(18

2)、第一滑块(18

3)、第一运动传递轴(18

4)、第一齿轮副(18

5)、第一轴 (18

6)、第一支座(18

7),所述叉头直柄杠杆包括第一叉头部(18

11)、直柄部(18

12),所述直柄部(18

12)的一端与第一叉头部(18

11)为一体、另一端通过第一轴(18

6)与第一支座(18

7)铰接,所述直柄部(18

12)上开设有沿直柄部(18

12)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滑槽(18

13),所述第一滑块(18

3)安装在第一滑槽(18

13)中,与第一丝杆(18

2)螺纹副连接,可在第一丝杆(18

2)的驱动下沿第一滑槽移动 ;所述第一滑块(18

3)通过第一运动传递轴(18

4)与所述上下模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滑块(18

3)上穿设有第一丝杆(18

2),所述第一丝杆(18

2)的一端安装第一齿轮副(18

5),通过第一齿轮副(18

5)来转动第一丝杆(18

2),以调节第一滑块(18

3)在第一滑槽(18

13)中的位置,从而改变第一滑块(18

3)带动所述上下模连杆调节上滑台(3)与下滑台(7)之间相对的运动幅度;所述凸轮装置(11)与所述送进摇杆(6)之间通过叉头转角杠杆机构(17)相连接;所述叉头转角杠杆机构(17)包括叉头转角杠杆、第二丝杆(17

2)、第二滑块(17

3)、第二运动传递轴(17

4)、第二齿轮副(17

5)、第二轴(17

6)、第二支座(17

7),所述叉头转角杠杆包括第二叉头部(17

11)、转角部(17

12),所述转角部(17

12)的一端与第二叉头部(17

11)为一体、转角处通过第二轴(17

6)与第二支座(17

7)铰接,所述转角部(17

12)的另一端上开设有延伸至转角处的第二滑槽(17

13),所述第二滑块(17

3)安装在第二滑槽(17

13)中,与第二丝杆(17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振晔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三川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