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蓄冷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9617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蓄冷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部的换热单元,壳体的内部具有密封的用于容置蓄冷剂的蓄冷空间,在壳体的上设置有与该蓄冷空间相联通的蓄冷剂出口和蓄冷剂进口;换热单元包括芯体、接管,所述芯体由多个沿接管长度方向设置的芯板组成,接管包括位于芯体两侧的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在壳体内部以接管的长度方向为基准并联设置,多个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各接管的固定板。本方案针对车辆用换热器特殊的空间要求以及复杂路口要求,设计出一款能在保持较小体积亦能有良好的传热效率的换热器,使该换热器能对抗颠簸、冲击,结构强度更高,以此让该新型蓄冷换热器能应用在比较狭小的车载空间上。的车载空间上。的车载空间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蓄冷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涉及用于车载领域的一种新型蓄冷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作为常用的工业设备,其主要起到热量交换作用,随着冷藏车、大型卡车工业的发展,将换热器组件应用到车载领域也变得常见起来。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受限于车载空间比较小,使得换热器的体积也不能太大,使用常规换热器的话,传热效率达不到使用要求;而且现有常规换热器的使用场景多为静态环境,在组装好后基本会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但是在车载领域内,车体是要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下跑运行的,会有急刹、颠簸、急拐弯等路况出现,常规换热器有可能会在急刹、颠簸、急拐弯等场景下出现损坏,从而影响换热性能。
[0003]有鉴于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受限于车载空间比较小常规换热器的传热效率达不到使用要求以及车体使用场景复杂有可能出现损坏等问题,便成为本技术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蓄冷换热器。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蓄冷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部的换热单元;
[0006]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密封的用于容置蓄冷剂的蓄冷空间,在壳体的上设置有与该蓄冷空间相联通的蓄冷剂出口和蓄冷剂进口;
[0007]所述换热单元包括芯体、接管、汇集管,所述芯体由多个沿接管长度方向设置的芯板组成,芯板内部开设有多个横向贯通设置的通道;所述接管包括位于芯体两侧的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第一接管、第二接管上对应芯板开设有沿接管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长条形凹槽,芯板的两端安装于凹槽内并使芯板和接管钎焊连接,通道接通接管的管腔;
[0008]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在壳体内部以接管的长度方向为基准并联设置,一个换热单元中的各芯板两端并接汇总至两侧的接管后,再由多个换热单元中的各接管并接汇总至位于两侧的汇集管,两侧的汇集管分别与载冷剂进口、载冷剂出口相联通;多个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各接管的固定板。
[0009]本技术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0010]1.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可用于车载制冷,换热器芯体里面是载冷剂通道,壳体是蓄冷剂通道;蓄冷时,载冷剂和蓄冷剂通过热交换,载冷剂把冷量传递给蓄冷剂,蓄冷剂液态转化成固态,吸收大量冷量;放冷时,蓄冷剂由固态转化成液态放出大量冷量,通道换热器把冷量传递给载冷剂,然后载冷剂再把冷量输送到冷藏室内。通过对换热器结构的创新设计,使得该方案能够更适合应用在车辆上,芯体的排布、芯体与接管的连接结构、安装方式的设置,都能让壳体内的蓄冷剂与芯板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增加热交换效率,以
此让该新型蓄冷换热器能应用在比较狭小的车载空间上;同时,为了应对车辆在复杂路况时出现的急刹、颠簸、急拐弯等场景,有针对性得对壳体以及换热单元进行了加固,使该换热器能对抗颠簸、冲击,结构强度更高。
[0011]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位于顶部的顶板、位于底部的底板、位于前方的前板、位于后方的后板、位于左侧的左侧板、位于右侧的右侧板,由顶板、底板、前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构成壳体内部的蓄冷空间,各板之间焊接成型,并要求能够通过耐压试验和泄漏试验。
[0012]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冷剂出口位于壳体一侧的底部,蓄冷剂进口的位置高于蓄冷剂出口,以使蓄冷剂的前期灌注方便,后续使用时蓄冷剂要更好更换带来便利。
[0013]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绝热组件,绝热组件包括槽铝和绝热板,槽铝的数量为两组,一组槽铝与与壳体底部连接,另一组槽铝与外部车体连接,绝热板位于两组槽铝之间,两组槽铝之间具有间隙,提供良好隔热、避免能量流失,绝热板可采用酚醛层压板制得。
[0014]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板为U形板,该固定板包括位于中间的连接板和位于连接板两端的支撑板,连接板与多个并联的接管横向固定,支撑板抵靠在位于前后最外侧位置的芯体上,用于对各换热单元进行牢固、可靠的定位。
[0015]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外侧还设置有横向和纵向交错设置的固定架,该固定架可以是槽钢,用槽钢加固壳体,进一步提升该换热器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防止蓄冷剂在结晶膨胀后将壳体撑变形,确保换热器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损坏。
[0016]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17]8.在本技术中,术语“中心”、“上”、“下”、“轴向”、“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装配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18]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9]由于上述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0020]1. 本技术的上述方案,针对车辆用换热器特殊的空间要求,设计出一款能在保持较小体积亦能有良好的传热效率的换热器;使得该方案能够更适合应用在车辆上,芯体的排布、芯体与接管的连接结构、安装方式的设置,让芯板竖向放置,都能让壳体内的蓄冷剂与芯板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增加热交换效率,以此让该新型蓄冷换热器能应用在比较狭小的车载空间上;
[0021]2. 本技术的上述方案,针对车辆用换热器能应对车辆在复杂路况时出现的
急刹、颠簸、急拐弯等场景,有针对性得对壳体以及换热单元进行了加固,使该换热器能对抗颠簸、冲击,结构强度更高。
附图说明
[0022]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外观结构立体示意图;
[0023]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外观结构主视图;
[0024]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外观结构仰视图;
[0025]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内部换热单元结构立体示意图;
[0026]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内部换热单元结构主视图;
[0027]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内部换热单元结构左视图;
[0028]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芯板的平面示意图;
[0029]附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芯板的宽度方向截面示意图;
[0030]附图9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蓄冷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壳体(1)以及位于壳体(1)内部的换热单元(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具有密封的用于容置蓄冷剂的蓄冷空间,在壳体(1)的上设置有与该蓄冷空间相联通的蓄冷剂进口(301)和蓄冷剂出口(302);所述换热单元(2)包括芯体(21)、接管(22)、汇集管(23),所述芯体(21)由多个沿接管(22)长度方向设置的芯板(211)组成,芯板(211)内部开设有多个横向贯通设置的通道(2111);所述接管(22)包括位于芯体(21)两侧的第一接管(221)、第二接管(222),第一接管(221)、第二接管(222)上对应芯板(211)开设有沿接管(22)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长条形凹槽(220),芯板(211)的两端安装于凹槽(220)内并使芯板(211)和接管(22)钎焊连接,通道(2111)接通接管(22)的管腔;多个所述换热单元(2)在壳体(1)内部并联设置,一个换热单元(2)中的各芯板(211)两端并接汇总至两侧的接管(22)后,再由多个换热单元(2)中的各接管(22)并接汇总至位于两侧的汇集管(23),两侧的汇集管(23)分别与载冷剂进口(401)、载冷剂出口(402)相联通;多个换热单元(2)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各接管(22)的固定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蓄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明陆国明武振乾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三川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