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电梯轿厢、电梯及其电梯交通流模型建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522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为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电梯轿厢、电梯及其电梯交通流模型建立方法,确定适应于大跨度高层建筑的循环横移式电梯整体设计方案,对循环横移式电梯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具体设计,并确定了对循环横移式电梯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基于泊松分布和蒙特卡洛方法确定循环横移式电梯多站点交通流建立公式,模拟生成某大跨度政府办公楼内的交通流数据,获得较高的模式识别精度,为电梯调度提供数据支持。为电梯调度提供数据支持。为电梯调度提供数据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电梯轿厢、电梯及其电梯交通流模型建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具体为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电梯轿厢、电梯及其电梯交通流模型建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自1854年电梯专利技术以来,电梯轿厢一直采用钢丝绳轮曳引驱动的方式运行,这种驱动方式使得在单个井道内通常仅能运行一个轿厢,单轿厢运行模式的电梯在低层建筑、客流量小的楼层尚且能满足使用需求。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大人口密度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单轿厢运行模式的电梯其候梯时间长、运送效率低的缺点被不断放大,这种传统的单轿厢电梯运行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建筑快速发展的需求。
[0003]在现代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电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载人或载物垂直运输工具,据统计,我国电梯数量需求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梯市场,但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国内70%左右的市场份额为奥的斯、迅达、通力、蒂森克虏伯、三菱、日立等外资品牌占据,民族品牌只占极少部分的份额。增强电梯行业技术水平的创新能力,提高民族品牌电梯的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当前额待解决的问题。
[0004]目前,电梯轿厢广泛采用钢丝绳曳引驱动的方式运行,通过在大楼顶层设置机房、曳引电机及减速装置,带动钢丝绳以拉动轿厢及配重在井道内的轨道上运行。此运行方式的电梯使得在一个井道内仅能设置一个轿厢,单轿厢运行模式的电梯在低层建筑、人流量低的场合尚能满足使用需求,但在高人口密度的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中其候梯时间长、运送效率低的缺点被显著放大。若是增加电梯井道及对应轿厢又会大幅的占用建筑空间,其成本也会显著提高,并且电梯运送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0005]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液压驱动式电梯、螺杆驱动式电梯。其中液压驱动式电梯油缸活塞的使用寿命到期以后,容易磨损或破裂,使得液压油渗漏,造成污染,其维修性也较差。螺杆驱动式电梯因自身结构的限制主要应用在一些别墅建筑中,在高层楼层环境无法安装,并且也存在速度慢,噪音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电梯轿厢、电梯及其电梯交通流模型建立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传统的垂直电梯由于不能搭载乘客水平运行,导致在大跨度建筑内的乘客移动效率较低。而电梯无法水平运行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井道布置,传统的垂直电梯系统仅设置垂直井道,并未提供水平移动空间供轿厢水平横移;2.轿厢驱动,传统的垂直电梯大多采用曳引机驱动或液压驱动,仅能为轿厢提供垂直方向的驱动力,轿厢难以获得水平驱动力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其中一种技术方案,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该结构包括:
[0008]轿厢换向装置,用于实现轿厢运行方向的转变;
[0009]锁止固定座,用于其与井道内设置的锁止装置配合以实现轿厢换向时的轿厢架固定。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轿厢换向装置由轿厢旋转盘、轿厢直线电机动子和轿厢刹车制动器组成,在井道换向区由转向电机带动井道换向装置与轿厢换向装置共同旋转实现轿厢运行方向的转变。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其中另一种技术方案,循环横移式电梯轿厢,该电梯轿厢包括:
[0012]轿厢体,用于承载乘客;
[0013]轿厢门,位于轿厢体一侧,用于乘客进出;
[0014]轿厢门机,作为轿厢门的开闭装置,用于根据电梯信号控制轿厢门的启闭;
[0015]轿厢架,用于固定轿厢体并承载轿厢体及内部乘客的重量;
[0016]所述轿厢架的背面包括有上述的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实现实现轿厢体运行方向的转变和锁止固定。
[0017]整流罩,其安装在轿厢体顶部,用于降低轿厢体在高速运行时所产生的空气阻力以及风声,从而使轿厢更加的平稳安静。
[0018]进一步的,所述在整流罩上部安装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轿厢垂直运行时的间距。
[0019]进一步的,所述轿厢体是形成轿厢内空间的封闭结构,其由轿厢底、轿厢壁、轿厢顶和厢内装置组成。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其中另一种技术方案,循环横移式电梯,包括垂直井道和水平井道,所述垂直井道和水平井道相互交叉设置;
[0021]所述垂直井道和水平井道相互交叉处均设有轿厢换向区;
[0022]所述垂直井道和水平井道内均设有与上述的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相对应的井道结构。
[0023]进一步的,所述井道结构由井道直线电机定子、井道直线电机导轨、井道刹车导轨、井道换向装置、井道轿厢锁止装置和井道转向电机组成。
[0024]进一步的,还包括有与垂直井道平行的无站点井道;
[0025]进一步的,所述水平井道的第一层为轿厢存放层。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其中另一种技术方案,基于上述的循环横移式电梯的电梯交通流模型建立方法,该方法包括:
[0027]S1、根据建筑实际情况确定建筑楼层数、站点数、各层人数分布、各站点的人数分布等参数,根据统经验设定不同交通模式下各类型乘客占比和乘客到达率等参数;
[0028]S2、根据需求设置仿真初始时间与仿真总时间,将5min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0029]S3、计算当前时间段各楼层的起始密度向量;
[0030]S4、计算当前时间段的起始层

目的层密度矩阵;
[0031]S5、通过蒙特卡洛方法确定乘客的呼梯时间、起始楼层、目的楼层;
[0032]S6、计算当前起始层及目标层的各站点密度向量;
[0033]S7、通过蒙特卡洛方法确定乘客的起始站点、目的站点;
[0034]S8、判断当前乘客呼梯时间是否大于设定的仿真总时间,小于则继续仿真生成下一乘客的呼梯状态,大于则仿真结束。
[00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6]1、确定适应于大跨度高层建筑的循环横移式电梯整体设计方案,对循环横移式电梯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具体设计,并确定了对循环横移式电梯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0037]2、基于泊松分布和蒙特卡洛方法确定循环横移式电梯多站点交通流建立公式,模拟生成某大跨度政府办公楼内的交通流数据,获得较高的模式识别精度,为电梯调度提供数据支持。
附图说明
[003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循环横移式电梯结构示意图;
[003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循环横移式电梯轿厢结构示意图;
[004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轿厢架背面结构示意图;
[004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循环横移式电梯部分井道结构示意图;
[004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轿厢换向流程图;
[0043]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井道换向装置动作过程图;
[0044]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交通流模型建立过程图。
[0045]图中:1、轿厢换向装置;101、轿厢旋转盘;102、轿厢直线电机动子;103、轿厢刹车制动器;2、锁止固定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轿厢换向装置(1),用于实现轿厢运行方向的转变;锁止固定座(2),用于其与井道内设置的锁止装置配合以实现轿厢换向时的轿厢架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换向装置(1)由轿厢旋转盘(101)、轿厢直线电机动子(102)和轿厢刹车制动器(103)组成,在井道换向区由转向电机带动井道换向装置与轿厢换向装置共同旋转实现轿厢运行方向的转变。3.循环横移式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该电梯轿厢包括:轿厢体(3),用于承载乘客;轿厢门(4),位于轿厢体(3)一侧,用于乘客进出;轿厢门机(5),作为轿厢门(4)的开闭装置,用于根据电梯信号控制轿厢门的启闭;轿厢架(6),用于固定轿厢体(3)并承载轿厢体(3)及内部乘客的重量;所述轿厢架(6)的背面包括有任意一项权利要求1

2所述的循环横移式轿厢架背面结构,实现实现轿厢体运行方向的转变和锁止固定。整流罩(7),其安装在轿厢体(3)顶部,用于降低轿厢体(3)在高速运行时所产生的空气阻力以及风声,从而使轿厢更加的平稳安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横移式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整流罩(7)上部安装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轿厢垂直运行时的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横移式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体(3)是形成轿厢内空间的封闭结构,其由轿厢底、轿厢壁、轿厢顶和厢内装置组成。6.循环横移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井道(8)和水平井道(9),所述垂直井道(8)和水平井道(9)相互交叉设置;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群李利军李立民梁风光曲彦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奥玛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