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3190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9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座体以及设置于座体的多个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包括本体部及自本体部延伸的上弹性臂,本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本体部设有前侧面、后侧面、上表面、下表面及位于第二端的端面,上弹性臂自所述本体部临近所述第一端的上表面向所述第二端延伸而形成,上弹性臂设有向上凸伸的上接触部及自所述上接触部向下弯折的上端部;上端部设有朝向所述本体部的端面凸出的上抵接部;在上弹性臂被下压时,上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端面。当上弹性臂被下压时,上抵接部能够在一定行程内保持与端面接触,使得可接触的面积比较大,如此,即使端子在安装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倾斜,上抵接部也能够与端面进行接触,电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更好。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相关现有技术请参中国专利申请CN114725712A,该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芯片和电路板,其包括基座以及设置于基座内的端子,所述端子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自第一本体向上倾斜延伸的上弹性臂以及自第二本体向上延伸的支撑部,当上弹性臂被下压时,上弹性臂的侧缘会与所述支撑部进行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由于支撑部是弧面,当上弹性臂被下压与支撑部接触时,上弹性臂只能与支撑部特定的部位进行接触,二者接触的条件要求比较高,当将端子安装在端子孔内时,若端子未安装到位(如有的端子在端子槽内未完全插入端子孔内),在弹性臂受压时极易造成弹性臂侧缘与支撑部之间的接触不良,致使信号传输出现故障。
[0003]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较好的接触稳定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座体以及设置于座体的多个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本体部及自所述本体部延伸的上弹性臂,所述本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本体部设有前侧面、后侧面、上表面、下表面及位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所述上弹性臂自所述本体部临近所述第一端的上表面向所述第二端延伸而形成,所述上弹性臂设有向上凸伸的上接触部及自所述上接触部向下弯折的上端部;所述上端部设有朝向所述本体部的端面凸出的上抵接部;在所述上弹性臂被下压时,所述上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端面。
[0006]优选地,所述上端部自所述上弹性臂末端先竖直向下弯折,再朝向所述端面凸伸形成弧形上抵接部。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自所述本体部延伸的下弹性臂,所述本体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彼此对称,所述下弹性臂与所述上弹性臂彼此对称。
[0008]优选地,所述端子包括自所述本体部端面中间处向外延伸出的连接部及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延伸的连料部,所述连接部用来与相邻第一端子的第一端相连接,且所述连料部与所述本体部的端面形成凹槽,所述上抵接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
[0009]优选地,所述端面为竖直面或倾斜面。
[0010]优选地,所述本体部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为第一端低,第二端高的结构。
[0011]优选地,所述上弹性臂包括自所述本体部延伸的加长部,所述上接触部自所述加长部延伸,自垂直于所述前侧面的方向看,所述加长部的上下宽度大于所述上接触部的上
下宽度。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由金属板加工形成,在垂直于所述前侧面的方向上,所述端面、所述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宽度相同。
[0013]优选地,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多排并列设置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为接地端子,多个第一端子彼此相连形成整体接地片,且两片或两片以上的所述接地片在相邻两排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并列设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当上弹性臂被下压时,上抵接部能够在一定行程内保持与端面接触,可接触的面积比较大,即使端子在安装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倾斜,上抵接部也能够与端面进行接触,电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更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6]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0017]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0018]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中部分端子与座体分离。
[0019]图5为图4中一排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0020]图6为图5所述一排接地端子在初始及被压接后的前视图。
[0021]图7为图1沿A

A线的剖视图。
[0022]【元件符号说明】
[0023]电连接器100下抵接部2225
[0024]座体10第一端223
[0025]端子20第二端224
[0026]接地端子22前侧面225
[0027]本体部220后侧面226
[0028]上弹性臂221上表面227
[0029]上接触部2210下表面228
[0030]上端部2211端面229
[0031]上抵接部2212信号端子23
[0032]加长部2215连接部25
[0033]下弹性臂222连料部26
[0034]下接触部2220凹槽27
[0035]下端部2221
[0036]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37]请参阅图1

3,其为本技术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于电性连接一芯片(图中未示出)至一电路板(图中未示出),其包括座体10以及设置于座体10的多个端子20,端子20包括若干接地端子22(也即第一端子)以及呈矩阵排列的若干信号端子23(也即第二端子),多个接地端子22电性连接成一个整体接地片并位于信号端子23的一侧,以对信号端
子23进行信号遮蔽。
[0038]请参阅图4

7,接地端子22包括设置于座体10的本体部220及自本体部220向上倾斜延伸的上弹性臂221以及向下倾斜延伸的下弹性臂222,上弹性臂221设有向上凸伸的上接触部2210及向下弯折的上端部2211。本体部2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23、第二端224,本体部220设有前侧面225、后侧面226(见图2)、上表面227、下表面228及位于所述第二端224的端面229,上弹性臂221自本体部220临近第一端223的上表面227向第二端224延伸而形成,上端部2211设有朝向本体部220的端面229凸出的上抵接部2212;在上弹性臂221被下压时,上抵接部2212抵接于端面229。所述接地端子22由金属板冲压而形成,且呈竖直设置,本体部220与上、下弹性臂221、222位于同一平面内,即前侧面225、后侧面226为金属板的金属板面,端面229、上、下表面227、228为切割面,且沿前后方向具有相同的宽度。继续参见图7,上弹性臂221包括自本体部220延伸的加长部2215,所述上接触部2210自所述加长部2215延伸,自垂直于所述前侧面的方向看,所述加长部2215的上下宽度大于上接触部2210的上下宽度。
[0039]在垂直于前侧面225的方向上,端面229、上表面227及下表面228的宽度相同,此外,上、下弹性臂221、222沿垂直于前侧面225方向上的宽度也同端面229、上、下表面227、228的宽度相同。为了使得第一端子22的上下弹性臂221、222具有足够的强度,两片或两片以上的由第一端子22所形成的接地片在相邻两排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并列设置,其中图3清晰可见。
[0040]参见图5

7,上端部2211自上弹性臂221末端先竖直向下弯折,再朝向端面229凸伸形成弧形上抵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座体以及设置于座体的多个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本体部及自所述本体部延伸的上弹性臂,所述本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本体部设有前侧面、后侧面、上表面、下表面及位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所述上弹性臂自所述本体部临近所述第一端的上表面向所述第二端延伸而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性臂设有向上凸伸的上接触部及自所述上接触部向下弯折的上端部;所述上端部设有朝向所述本体部的端面凸出的上抵接部;在所述上弹性臂被下压时,所述上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端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部自所述上弹性臂末端先竖直向下弯折,再朝向所述端面凸伸形成弧形上抵接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自所述本体部延伸的下弹性臂,所述本体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彼此对称,所述下弹性臂与所述上弹性臂彼此对称。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自所述本体部端面中间处向外延伸出的连接部及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铭佑司明伦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