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高程值识别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3059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8
本公开涉及一种等高线高程值识别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将高程标注表征的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为第一粗等高线的高程值;根据高程数值最大的第一高程点的第一高程值,确定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在已经确定出高程值的粗等高线和第一细等高线均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根据所述第一高程值,确定包含所述第一高程点且处于闭合状态的第二细等高线的高程值。本公开实施例可以自动确定出矢量化后的等高线的高程值,减少了人工工作量,提高了确定矢量化后等高线高程值的效率。提高了确定矢量化后等高线高程值的效率。提高了确定矢量化后等高线高程值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等高线高程值识别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0001]本公开涉及地理信息
,尤其涉及一种等高线高程值识别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在矿山采掘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先获得待采掘地区的地形图。但是由于待采掘地区的地形相对稳定,而且多属于未开发地区,所以对待采掘地区的测绘频率较低。这就造成可使用的电子地形图有限。
[0003]在相关技术中,可以将纸质地形图进行矢量化,由制图员对照纸质地形图为等高线逐一添加高程值,获得电子地形图。这样做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常常录入错误,导致电子地形图的准确度不高,进而影响后续矿山采掘规划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等高线高程值识别方案。本公开可以自动确定出矢量化后的等高线的高程值,减少了人工工作量,提高了确定矢量化后等高线高程值的效率。
[0005]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等高线高程值识别方法,包括:
[0006]将高程标注表征的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为第一粗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第一粗等高线为距所述高程标注在预设距离之内的粗等高线;
[0007]根据高程数值最大的第一高程点的第一高程值,确定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第二粗等高线为包含所述第一高程点且处于闭合状态的粗等高线,所述闭合状态包括:等高线自闭合,和/或,等高线与图纸的边界线相连,和/或,等高线与连结所述边界线的地形突变线相连;
[0008]在已经确定出高程值的粗等高线和第一细等高线均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包括:所述第一粗等高线,和/或,所述第二粗等高线;
[0009]根据所述第一高程值,确定包含所述第一高程点且处于闭合状态的第二细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第二细等高线为排除所述第一细等高线后剩余的细等高线。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高程数值最大的第一高程点的第一高程值,确定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包括:
[0011]确定各所述第二粗等高线所围区域的面积;
[0012]将不大于且最接近所述第一高程值,且符合粗等高线阈值要求的数值,确定为所述面积最小的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
[0013]以所述面积最小的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为初始值,依次递减预设粗等高线高程间距,以确定除所述面积最小的第二粗等高线以外的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
[0014]排除面积最大的第二粗等高线所围范围内的高程点之后,确定出新的第一高程点;
[0015]重复上述步骤,确定出包含新的第一高程点的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直至无法确定出新的第一高程点。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值的粗等高线和第一细等高线均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的情况,包括:至少两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以及所述至少两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之间的第一细等高线,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
[0017]所述根据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包括:
[0018]根据所述至少两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出各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第一高程值变化趋势;
[0019]以所述至少两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中的一条粗等高线的高程值为基准,按照所述第一高程变化趋势,以及预设细等高线高程间距,确定各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
[00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值的粗等高线和第一细等高线均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的情况,包括: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以及所述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两侧的第一细等高线,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
[0021]所述根据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包括:
[0022]根据所述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第三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出各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第二高程值变化趋势,所述第三粗等高线为:与所述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的延长线相交的粗等高线;
[0023]以所述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为基准,按照所述第二高程变化趋势,以及预设细等高线高程间距,确定各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
[00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高程标注表征的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为第一粗等高线的高程值,包括:
[0025]在预先设置了等高线不被高程标注打断的情况下,将高程标注所表征的第二高程值确定为距所述高程标注的中心点最近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
[0026]在预先设置了等高线被高程标注打断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高程值作为经过第一区域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第一区域为包含所述高程标注的预设区域。
[00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根据高程数值最大的第一高程点的第一高程值,确定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之前,还包括:
[0028]遍历粗等高线,将正在遍历的粗等高线并入端点距所述正在遍历的粗等高线的端点最近的粗等高线。
[00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高程值,确定包含所述第一高程点的第二细等高线的高程值,包括:
[0030]在所述第二细等高线上确定点A,使得点A与第一高程点的连线最短,且所述连线与任意一条地形突变线有0个或偶数个交点;
[0031]在所述点A所在的第二细等高线处于所述闭合状态的情况下,
[0032]若所述连线未与粗等高线相交,则将不大于且最接近所述第一高程值,且符合细等高线阈值要求的数值,确定为所述点A所在的第二细等高线的高程值;
[0033]在所述连线与粗等高线相交的情况下,将离所述点A所在的第二细等高线最近的
粗等高线的高程值,与预设细等高线高程间距之差值,确定为所述点A所在的第二细等高线的高程值;
[0034]去除掉所述点A所在的第二细等高线之后,确定新的点A,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述点A所在的第二细等高线无法闭合。
[0035]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等高线高程值识别装置,包括:
[0036]第一粗等高线高程值确定单元,用于将高程标注表征的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为第一粗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第一粗等高线为距所述高程标注在预设距离之内的粗等高线;
[0037]第二粗等高线高程值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高程数值最大的第一高程点的第一高程值,确定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第二粗等高线为包含所述第一高程点且处于闭合状态的粗等高线,所述闭合状态包括:等高线自闭合,和/或,等高线与图纸的边界线相连,和/或,等高线与连结所述边界线的地形突变线相连;
[0038]第一细等高线高程值确定单元,用于在已经确定出高程值的粗等高线和第一细等高线均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包括:所述第一粗等高线,和/或,所述第二粗等高线;
[0039]第二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高线高程值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高程标注表征的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为第一粗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第一粗等高线为距所述高程标注在预设距离之内的粗等高线;根据高程数值最大的第一高程点的第一高程值,确定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第二粗等高线为包含所述第一高程点且处于闭合状态的粗等高线,所述闭合状态包括:等高线自闭合,和/或,等高线与图纸的边界线相连,和/或,等高线与连结所述边界线的地形突变线相连;在已经确定出高程值的粗等高线和第一细等高线均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包括:所述第一粗等高线,和/或,所述第二粗等高线;根据所述第一高程值,确定包含所述第一高程点且处于闭合状态的第二细等高线的高程值,所述第二细等高线为排除所述第一细等高线后剩余的细等高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高程数值最大的第一高程点的第一高程值,确定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包括:确定各所述第二粗等高线所围区域的面积;将不大于且最接近所述第一高程值,且符合粗等高线阈值要求的数值,确定为所述面积最小的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以所述面积最小的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为初始值,依次递减预设粗等高线高程间距,以确定除所述面积最小的第二粗等高线以外的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排除面积最大的第二粗等高线所围范围内的高程点之后,确定出新的第一高程点;重复上述步骤,确定出包含新的第一高程点的第二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直至无法确定出新的第一高程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值的粗等高线和第一细等高线均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的情况,包括:至少两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以及所述至少两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之间的第一细等高线,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所述根据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包括:根据所述至少两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出各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第一高程值变化趋势;以所述至少两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中的一条粗等高线的高程值为基准,按照所述第一高程变化趋势,以及预设细等高线高程间距,确定各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值的粗等高线和第一细等高线均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的情况,包括: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以及所述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两侧的第一细等高线,与同一条沟谷线相交;所述根据所述已经确定出高程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包括:根据所述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第三粗等高线的高程值,确定出各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第二高程值变化趋势,所述第三粗等高线为:与所述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的延长线相交的粗等高线;
以所述一条已知高程值的粗等高线的高程值为基准,按照所述第二高程变化趋势,以及预设细等高线高程间距,确定各所述第一细等高线的高程值。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占军李斌程涛钟丹平樊红杰张勇郝治朝王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瑞华高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