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273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涉及水文数据采集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浮标主体,浮标主体周侧设置有漂浮块,漂浮块内部竖直开设有多个收纳槽,漂浮块的内侧壁上贯穿开设有条形限位槽,条形限位槽与收纳槽连通,浮标主体的周侧壁上水平固定有连接块,在连接块另一端水平固定有连接板,连接板位于收纳槽内,浮标主体与漂浮块之间还设置有清理组件,清理组件包括:清理气囊、清理气缸、清理杆、第一导气管。通过上述设置,利用清理杆对附生在浮标主体的表面的藻类、苔藓类生物进行刮除,进而方便检测人员对水文数据采集浮标的编号进行辨认,另一方面延长了水文数据采集浮标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水文数据检测工作中所投入的劳动、金钱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文数据采集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

技术介绍

[0002]水文数据采集是通过各种探测器来探测到水域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视频图像或图片等数字化信息,再上传到在线监测监视中心,使监测中心能够得到该水域的实时数据。
[0003]水文数据采集浮标是水文数据采集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工具,其通过在各个水域放置带有检测各种信息功能的浮标,将检测到的信息上传回监测监视中心。其为方便分辨各个水域以及后期的维护,通常会在各个浮标表面利用喷漆印上不同的水域编号。
[0004]然而,由于浮标长期漂浮在水面上,那么长期使用后,在浮标的表面就会附生许多藻类、苔藓类生物,而该种生物的附生就会对浮标上的水域标号进行遮挡,这样就不利于检测人员对浮标进行辨认;另一方面藻类、苔藓类生物的长期附生还会侵蚀浮标,进而降低浮标的使用寿命。
[0005]常见的对浮标表面藻类、苔藓类生物进行清理的方法是:工作人员通过皮艇靠近浮标,再利用铲子、刷子对藻类、苔藓类进行铲除,而此方法会导致不必要的劳动成本增加;或者将附生藻类、苔藓类生物的浮标进行打捞,再投入新的浮标,而这种方法就会导致金钱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包括浮标主体,所述浮标主体周侧设置有漂浮块,所述漂浮块内部竖直开设有多个收纳槽,所述漂浮块的内侧壁上贯穿开设有条形限位槽,所述条形限位槽与收纳槽连通,所述浮标主体的周侧壁上水平固定有连接块,在所述连接块另一端水平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收纳槽内,所述浮标主体与漂浮块之间还设置有清理组件,所述清理组件包括:
[0009]清理气囊,所述清理气囊位于收纳槽内,所述清理气囊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上端面以及收纳槽顶壁固定;
[0010]清理气缸,所述清理气缸输出端竖直向下固定在浮标主体周侧壁上;
[0011]清理杆,所述清理杆中部与清理气缸输出端固定连接;
[0012]第一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连通设置在清理气囊与清理气缸之间。
[0013]优选的,所述清理气囊为圆柱型伸缩气囊,所述收纳槽呈圆柱型设置,且所述收纳槽的内侧壁与清理气囊外壁相适配设置。
[0014]优选的,所述清理杆的内壁呈弧形设置,且所述清理杆内壁与浮标主体周侧壁相
贴合。
[0015]优选的,所述清理杆的底端侧壁呈楔形设置。
[0016]优选的,所述浮标主体与漂浮块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清理组件,所述辅助清理组件包括:
[0017]辅助气囊,所述辅助气囊位于收纳槽内,所述辅助气囊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下端面以及收纳槽底壁固定;
[0018]辅助气缸,所述辅助气缸水平设置在浮标主体周侧底部;
[0019]齿条,所述齿条与辅助气缸输出端同轴固定;
[0020]齿轮,所述齿轮转动连接在浮标主体周侧壁上,且所述齿轮与齿条啮合;
[0021]辅助清理杆,所述辅助清理杆固定在齿轮外侧端面上,所述辅助清理杆的内侧壁固定有细毛刷;
[0022]第二导气管,所述第二导气管连通设置在辅助气囊与辅助气缸之间。
[0023]优选的,所述辅助气缸的上还固定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另一端与连接块固定连接。
[0024]优选的,所述辅助气囊为圆柱型伸缩气囊,且所述辅助气囊外壁与收纳槽的内侧壁相适配设置。
[0025]优选的,在所述浮标主体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配重的配重组件。
[0026]优选的,所述配重组件包括:
[0027]配重盘,所述配重盘固定连接在浮标主体底部;
[0028]多根配重杆,多根所述配重杆圆周等距分布在配重盘底部,各个所述配重杆的底端均固定有配重块。
[0029]优选的,所述配重杆顶部固定有活动球,所述配重盘底部开设有球形孔,所述活动球活动设置在球形孔内。
[0030]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31]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清理气囊、清理气缸、清理杆以及第一导气管,当水文数据采集浮标在使用过程中,水面上波浪的起伏会对设置在浮标主体外侧的漂浮块进行冲击,在波浪的冲击作用下,漂浮块会发生剧烈地上下晃动,于是设置在收纳槽内的清理气囊就会被连续的压缩、释放,此时通过第一导气管与清理气囊连通的清理气缸工作,在清理气缸的连续工作下,清理杆就会沿着浮标主体做上下往复运动,进而对附生在浮标的表面的藻类、苔藓类生物进行刮除。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无需再通过人工对浮标表面进行清理,通过波浪对漂浮块的冲击,从而对清理气囊进行挤压,进而带动清理杆对附生在浮标主体的表面的藻类、苔藓类生物进行刮除。
[0032]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辅助气囊、辅助气缸、齿条、齿轮辅、助清理杆以及第二导气管,在漂浮块上下晃动的过程中,设置在收纳槽内的辅助气囊就会被连续的压缩、释放,进而带动与辅助气缸固定的齿条会做往复运动,来使辅助清理杆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利用细毛刷来对浮标主体表面被清理杆刮下的藻类、苔藓类生物进行进一步清理,同时,细毛刷还可以对清理杆进行清理,有利于提高清理杆的后续清理能力。通过上述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在细毛刷的作用下,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清理杆对浮标主体表面的清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清理组件、辅助清理组件放大示意图;
[0036]图4为辅助清理杆与浮标主体之间距离图;
[0037]图5为辅助清理杆初始状态联动示意图;
[0038]图6为辅助清理杆结束位置联动示意图;
[0039]图7为配重组件放大示意图;
[0040]图8为球形孔、活动球位置示意图;
[0041]图9为收纳槽形状示意图。
[0042]图中:1、浮标主体;11、连接块;12、连接板;
[0043]2、漂浮块;21、收纳槽;22、条形限位槽;
[0044]3、清理组件;31、清理气囊;32、清理气缸;33、清理杆;34、第一导气管。
[0045]4、辅助清理组件;41、辅助气囊;42、辅助气缸;421、固定架;43、齿条;44、齿轮;45、辅助清理杆;451、细毛刷;46、第二导气管;
[0046]5、配重组件;51、配重盘;511、球形孔;52、配重杆;521、配重块;522、活动球。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4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包括浮标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标主体(1)周侧设置有漂浮块(2),所述漂浮块(2)内部竖直开设有多个收纳槽(21),所述漂浮块(2)的内侧壁上贯穿开设有条形限位槽(22),所述条形限位槽(22)与收纳槽(21)连通,所述浮标主体(1)的周侧壁上水平固定有连接块(11),在所述连接块(11)另一端水平固定有连接板(12),所述连接板(12)位于收纳槽(21)内,所述浮标主体(1)与漂浮块(2)之间还设置有清理组件(3),所述清理组件(3)包括:清理气囊(31),所述清理气囊(31)位于收纳槽(21)内,所述清理气囊(3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12)上端面以及收纳槽(21)顶壁固定;清理气缸(32),所述清理气缸(32)输出端竖直向下固定在浮标主体(1)周侧壁上;清理杆(33),所述清理杆(33)中部与清理气缸(32)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导气管(34),所述第一导气管(34)连通设置在清理气囊(31)与清理气缸(3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气囊(31)为圆柱型伸缩气囊,所述收纳槽(21)呈圆柱型设置,且所述收纳槽(21)的内侧壁与清理气囊(31)外壁相适配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杆(33)的内壁呈弧形设置,且所述清理杆(33)内壁与浮标主体(1)周侧壁相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杆(33)的底端侧壁呈楔形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文数据采集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标主体(1)与漂浮块(2)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清理组件(4),所述辅助清理组件(4)包括:辅助气囊(41),所述辅助气囊(41)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兆银周欢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开放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