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真空塞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1651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真空塞孔装置,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线路层、微型发光二极管、第二基板、第二线路层和焊接部,第一线路层设置在第一基板上;微型发光二极管与第一线路层连接;第二基板开设有容置孔,第一基板收容于容置孔;第二线路层设置在第二基板的表面,并延伸至容置孔的内壁,第二线路层在容置孔的内壁的部分与第一线路层相对且具有间隙;焊接部设置在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之间的间隙中,并焊接固定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能显著的减少出现焊接不稳定,芯片易脱落的问题,提升显示面板的生产良率。面板的生产良率。面板的生产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和真空塞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真空塞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Micro

LED(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因芯片尺寸小,容易出现焊接不稳定,芯片易脱落等问题,导致Micro

LED显示面板生产良率低。
[0003]因此,如何提升显示面板生产良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真空塞孔装置,旨在解决如何提升显示面板生产良率的问题。
[0005]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线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微型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线路层连接;第二基板,开设有容置孔,所述第一基板收容于所述容置孔;第二线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容置孔的内壁,所述第二线路层在所述容置孔的内壁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线路层相对且具有间隙;焊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线路层和所述第二线路层之间的间隙中,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一线路层和所述第二线路层。
[0006]通过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第一线路层,第一线路层与微型发光二极管连接,第二基板上开设容置孔,第一基板收容于容置孔,并通过焊接部焊接固定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实现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连接,以及第一线路层、第二线路层和微型发光二极管的电连接,相比于现有的封装方式,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能显著的减少出现焊接不稳定,芯片易脱落的问题,提升显示面板的生产良率。
[0007]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线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
[0008]可选的,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容置孔包括相连通的容置槽和通过孔,所述容置槽开设在所述第三表面,所述容置槽的底壁形成第五表面,所述通过孔贯穿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二线路层形成在所述第三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容置槽的侧壁,或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五表面。第一线路层延伸至第一表面的边缘,能够与容置槽的侧壁上的第二线路层相靠近,方便焊接部将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焊接固定。第二线路层进一步延伸至第五表面时,焊接部部分位于容置孔的侧壁和第一基板的侧面之间,部分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能够有更大的焊接固定的面积,提升连接固定以及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09]可选的,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至少部分容置在所述通过孔,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自所述第四表面一侧出光。
[0010]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形成在所述第一表面一侧,并包围在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四周侧面。通过设置第一反射层,第一反射层用于反射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光线,提升从第四表面一侧出光的光强。另外还可避免漏光。
[0011]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粘胶层,所述第一粘胶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反射层背向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并包围在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四周侧面。第一粘胶层用于粘接固定膜层。
[0012]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光学胶层,所述第一光学胶层覆盖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且所述第一光学胶层填满所述通过孔。设置第一光学胶层,一方面第一光学胶层粘接通过孔的侧壁,以及粘贴微型发光二极管,起到封装及固定作用,另外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光学胶层,可改变出光角度,以提升出光效果。例如,可增大或缩小出光视场角,改变焦距等,具体不做限制。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基板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走线孔,所述走线孔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线路层连接的连接线,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与所述连接线连接;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且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自所述第三表面一侧出光。通过在第一基板开设走线孔,第一线路层和微型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一基板相背的两侧,并通过走线孔内的连接线连接第一线路层和微型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从第三表面一侧出光,能够方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连接,以实现封装。
[0014]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粘胶层,所述第二粘胶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线路层上。第二粘胶层用于粘接其他膜层。
[0015]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二反射层形成在所述第二粘胶层上,且所述第二反射层填满所述通过孔。通过设置第二反射层填满通过孔,可以反射光线,使得光线均从第三表面一侧射出,提升光效。
[0016]可选的,所述第二反射层还覆盖所述第四表面。如此设置,使得第二反射层有更大的连接的面积,可连接的更为稳固,且也具有更大的用于反射光线的面积,能够更好的反射光线。
[0017]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光学胶层,所述第二光学胶层覆盖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且所述第二光学胶层还覆盖所述第二线路层。
[0018]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胶层,所述封装胶层包围在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四周侧面。封装胶层起到保护微型发光二极管的作用。
[0019]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线路层形成在所述凹槽内。通过在第一表面开设凹槽,并在凹槽内设置第一线路层,一方面可方便制作第一线路层,通过凹槽的形状便可限定第一线路层的形状,另一方面,可减薄第一基板及第一线路层的总厚度,有利于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0020]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线路层的间隙中。隔离层为绝缘材质,用于隔离第一线路层的相邻两条走线,避免第一线路层的多条走线之间发生短路。
[0021]可选的,所述凹槽的深度和所述隔离层的厚度之和为第一尺寸,所述第一线路层的厚度为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尺寸。第一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二尺寸,使得第一线路层始终不会凸出于隔离层,最多与隔离层等高,从而使得隔离层起到隔离相邻走线而防止短路的作用。
[0022]可选的,所述第一线路层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
线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的一端相对,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的相对的一端。通过设置第一线路层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实现与微型发光二极管的连接,从而可通过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向微型发光二极管提供电信号而驱动其发光。
[0023]可选的,所述第一走线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走线和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接点的数量相等,多条所述第二走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走线设置有第二连接点,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点分别与多条所述第二走线的所述第二连接点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与每一所述第一连接点和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点连接。
[0024]基于相同的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真空塞孔装置,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线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微型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线路层连接;第二基板,开设有容置孔,所述第一基板收容于所述容置孔;第二线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容置孔的内壁,所述第二线路层在所述容置孔的内壁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线路层相对且具有间隙;焊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线路层和所述第二线路层之间的间隙中,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一线路层和所述第二线路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线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容置孔包括相连通的容置槽和通过孔,所述容置槽开设在所述第三表面,所述容置槽的底壁形成第五表面,所述通过孔贯穿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二线路层形成在所述第三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容置槽的侧壁,或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五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至少部分容置在所述通过孔,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自所述第四表面一侧出光。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形成在所述第一表面一侧,并包围在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四周侧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粘胶层,所述第一粘胶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反射层背向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并包围在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四周侧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光学胶层,所述第一光学胶层覆盖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且所述第一光学胶层填满所述通过孔。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基板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走线孔,所述走线孔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线路层连接的连接线,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与所述连接线连接;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且所述微型发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艳萍朱宏军林建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