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20830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生物质材料芭蕉树叶作为制备原料,利用芭蕉树叶内部的复杂微观结构和活化剂的刻蚀作用制备出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使得后续得到的多孔碳材料具有优异的比容量;与此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溶剂热反应在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中掺杂入有机小分子硫靛红,利用硫靛红的羰基和硫原子分别提高了多孔碳材料中的可逆嵌钾位点和导电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无法兼顾高比容量和高导电性的问题。比容量和高导电性的问题。比容量和高导电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一种已经广泛应用的储能器件,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大、自放电小、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和无环境污染等优良特性,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已经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能源存储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电动汽车、航天航空和国防科技等多个领域。
[0003]然而,锂资源的短缺和由此带来的昂贵价格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样是碱金属元素的钾,在地壳中的储量却很丰富,因此钾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有望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有力竞争者。但钾离子的尺寸较大,阻碍了其自身在电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出,导致电池的比容量受限,且在嵌入、脱出过程中,电极材料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导致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差。
[0004]现有技术公开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生物质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作为电极材料的应用,以生物质菠萝蜜核作为原料,加入活化剂,通过浸渍与高温煅烧得到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碳材料。然而,该现有技术并未对碳材料的导电性进行改进,因此其所制备的多孔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阻,由该材料制备得到的钾离子电池倍率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导电性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芭蕉树叶这种生物质材料作为制备多孔碳材料的原料,并将其与活化剂混合、煅烧,得到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而后将掺杂前的材料加入到硫靛红溶液中进行溶剂热反应,在多孔碳材料中掺杂了具有硫原子的硫靛红,提高了多孔碳材料的导电性,使采用该多孔碳材料制备得到的钾离子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碳材料。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碳材料在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应用。
[0008]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0009]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方案实现:
[0010]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11]S1.将芭蕉树叶研磨成粉末,将所得芭蕉树叶粉末与活化剂混合,煅烧,得到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
[0012]S2.将S1所得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加入到硫靛红溶液中,在12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完成后即可得到多孔碳材料。
[0013]芭蕉树叶作为一种生物质碳材料,具有复杂的微观结构。在步骤S1中,对芭蕉树叶进行煅烧,可以使芭蕉树叶中的还原糖原位分解产生气体产物,在芭蕉树叶原有的微观结
构中产生微孔和介孔,与此同时,活化剂在煅烧时能够与碳反应,对芭蕉树叶基质具有刻蚀作用,能够产生更多的孔隙。
[0014]在步骤S2进行的溶剂热反应,能够将硫靛红掺杂到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中。硫靛红的引入,首先能够提高多孔碳材料的导电性:硫靛红中含有S原子,而S原子上具有孤对电子,可以作为媒介促进多孔碳材料中电子的转移。其次,硫靛红中含有羰基,此羰基能够提高多孔碳材料的可逆嵌钾位点,提高钾离子电池的容量:将掺杂了硫靛红的多孔碳材料用作钾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在电池充电时,电子流入负极,作为亲核试剂进攻羰基碳,在碳氧双键中用于形成π键的两个π电子迁移到羰基氧上使氧带负电,这一带负电的氧可与钾离子结合形成烯醇式结构,提高嵌钾位点;而在电池放电时,钾离子可以从烯醇中脱出,烯醇式的硫靛红可以恢复为羰基结构。
[0015]采用有机溶剂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进行溶剂热反应,是因为硫靛红作为一种有机小分子,并不溶于水。而之所以需要在12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步骤S2的溶剂热反应,是为了使反应充分进行,硫靛红能够稳定地掺杂到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中。在更高的反应温度下,硫靛红可能会汽化,但由于本专利技术在掺杂时采用的是溶剂热反应,反应体系是密封的,所以即便硫靛红发生汽化也仍能成功进行掺杂。
[0016]优选地,步骤S1中芭蕉树叶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1~2)。
[0017]更优选地,步骤S1中芭蕉树叶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1.2~1.8)。
[0018]最优选地,步骤S1中芭蕉树叶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1.4~1.6)。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步骤S1所用的活化剂可以是氢氧化钾;将活化剂与芭蕉树叶粉末混合的具体操作可以是:将芭蕉树叶粉末与氢氧化钾分散于水中,在室温下搅拌20~24h,获得混合分散液,再将混合分散液置于75~80℃的油浴锅中,蒸发其中水分,得到乳白色的混合物。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的煅烧可以在氮气氛围下、以程序升温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升温程序可以是:以5℃/min将体系温度从室温升高到450℃,保持30min,而后采用同样的升温速率将温度升至750℃,保持120min。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煅烧后,可以对所得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进行洗涤和干燥,洗涤的具体操作是,采用0.5~1mol/L的盐酸溶液与水,依次对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进行洗涤,而干燥的具体操作是在60~80℃下干燥24h。
[0022]优选地,步骤S2中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与硫靛红的质量比为1:(0.01~0.02)。
[0023]当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与硫靛红的质量比在上述范围内时,本专利技术所得多孔碳材料具有更好的导电性。
[0024]优选地,步骤S2中溶剂热反应温度为140~200℃。
[0025]在14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溶剂热反应,能够提高反应进行的程度,使硫靛红更稳固地负载到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上,同时优选200℃以下的反应温度,是由于在更高的反应温度下反应进行的速率变化不大,但继续提高反应温度,会提高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成本。
[0026]更优选地,步骤S2中溶剂热反应温度为155~185℃。
[0027]最优选地,步骤S2中溶剂热反应温度为165~175℃。
[0028]优选地,步骤S2中溶剂热反应时间为48~72min。
[0029]当反应进行的时间为48~72min时,既能够使溶剂热反应充分进行,又能够控制多
孔碳材料的制备成本。
[0030]更优选地,步骤S2中溶剂热反应时间为52~68min。
[0031]最优选地,步骤S2中溶剂热反应时间为56~64min。
[0032]本专利技术还保护一种由上述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多孔碳材料。
[0033]本专利技术还保护上述多孔碳材料在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应用。
[0034]本专利技术还保护一种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组分包括上述多孔碳材料。
[0035]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36]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生物质材料芭蕉树叶作为制备原料,利用芭蕉树叶内部的复杂微观结构和活化剂的刻蚀作用制备出了具有丰富的微孔和介孔结构的多孔碳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将芭蕉树叶研磨成粉末,将所得芭蕉树叶粉末与活化剂混合,煅烧,得到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S2.将S1所得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加入到硫靛红溶液中,在12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完成后即可得到多孔碳材料。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芭蕉树叶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1~2)。3.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掺杂前的多孔碳材料与硫靛红的质量比为1:(0.01~0.02)。4.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溶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苗许焕庭谢彦东陈丽熊德平冯祖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