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及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0812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及施工方法,塔楼复位装置,包括两端的支座,一端所述支座连接有千斤顶,另一端所述支座连接有球铰支座,所述千斤顶与所述球铰支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于连体结构提升的施工工艺,设置塔楼复位装置,可以有效减小由于提升施工引起的塔楼变形,提高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塔楼复位装置传力明确,制造简单,施工便利;传力支撑可根据施工现场条件,采用H型截面、箱型截面钢等,无需特别制作,经济便利;当塔楼结构水平向变形较大时,其在对接钢梁在竖向也存在一定变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传力支撑一侧采用球铰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适用,且具有较大的施工可行性。大的施工可行性。大的施工可行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更具体涉及一种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带连体结构的塔楼群施工中,提升是连体结构的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施工思路一般为连体结构在地面进行拼装,同时在连体与塔楼连接处附近设置外挑提升支点,通过柔性钢索连接提升支点与连体结构,通过液压提升器将连体结构提升至结构设计高度连接固定。在提升施工过程中,连体结构的重量通过钢索传递至塔楼外挑支点,由此塔楼承受偏心荷载,当连体结构重量大或塔楼结构侧向刚度偏低时,塔楼会产生不可忽略的水平向变形,该变形不仅降低连体结构与塔楼的对接安装精度,并且使结构的初始形态偏离设计状态,从而对结构正常使用阶段会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及施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连体结构整体施工时,塔楼水平向变形问题,从而提高连体结构与塔楼的对接安装精度,同时使结构的初始形态与设计状态保持一致,提高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包括两端的支座,一端所述支座连接有千斤顶,另一端所述支座连接有球铰支座,所述千斤顶与所述球铰支座连接。
[0005]塔楼复位装置布设的位置称复位点,复位点在连体结构与塔楼间对称布置。连体结构提升至设计位置时,各千斤顶同时施加顶推力使塔楼水平向变形恢复,同时保证连体结构在水平向基本无变形。每一个复位点的复位装置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复位装置数量为1个时,设置于水平构件的顶面;复位装置数量为2个时,设置于水平构件的两侧面;复位装置数量为3个时,设置于水平构件的顶面与两侧面。塔楼复位点应从连体结构顶层开始并逐层向下设置,该设置原则可有效减少复位点数量以及减少复位装置的数量。复位装置的千斤顶布置在塔楼侧的水平构件上。
[0006]连体结构的支座在连体结构拼装阶段安装,并与连体结构一同提升,塔楼的支座与塔楼施工时一同安装。复位时,由千斤顶施加作用力,作用力经由球铰装置、支座结构传递至连体结构,反作用力经由支座结构传递至塔楼。若塔楼与连体结构间无后补杆件,则千斤顶直接与球铰连接,千斤顶中心与球铰中心共线。
[0007]进一步,所述千斤顶与所述球铰支座之间设置有传力支撑。若塔楼与连体结构间有后补杆件,则设置传力支撑,对后补杆件进行承托。
[0008]进一步,所述球铰装置由两个带端板的球冠和一组栓杆组成,所述栓杆的作用为限制两个球冠的错位,两个所述球冠间涂抹润滑油或放置特氟龙板以保证其可自由转动。
球铰作用是考虑塔楼变形复位过程中,其对接构件可能存在一定的竖向位移。栓杆的作用为限制两个球冠的错位,实际施工时不可拧紧,避免球铰失去转动能力,同时球冠间涂抹润滑油或放置特氟龙板以保证其可自由转动。
[0009]进一步,所述支座由支撑加劲和钢板焊接而成,所述支座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固定,采用螺栓连接方式固定时,支座的底部增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螺栓孔。
[0010]进一步,所述传力支撑与所述千斤顶之间设置有卡板,保证千斤顶中心与传力支撑中心共线。
[0011]进一步,所述传力支撑端部增设有端部加劲肋,提高顶推力的传递效率。
[0012]进一步,所述传力支撑中部增设有横向加劲肋,避免支撑翼缘或腹板发生局部屈曲。
[0013]进一步,所述传力支撑采用H型或矩形截面构件,可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选用,无需特别制作,经济便利。
[0014]进一步,所述千斤顶宜用液压千斤顶,便于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同步性控制。
[0015]采用上述塔楼复位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结构构件的形式,设置塔楼复位点,复位点对称布置,且宜从连体结构最上层钢梁开始布置,根据所需回复力大小,设计每个复位点千斤顶规格及个数;(2)根据连体结构与塔楼结构对接水平构件的间距、施工现场条件及复位点所需回复力,选择传力支撑,并根据传力支撑的长度、千斤顶规格确定两支座的相对间距及位置,传力支撑宜设置端部加劲肋以及中部横向加劲肋;(3)连体结构的支座在连体结构拼装阶段安装,并与连体结构一同提升,塔楼的支座与塔楼施工时一同安装;(4)连体结构提升到位后,依次放入球铰、传力支撑及千斤顶,随后千斤顶稍加油压使复位装置顶紧,若对接梁间无后补杆件,则放入球铰与千斤顶后顶紧;(5)所有千斤顶同时施加作用力,待塔楼水平变形回复,将后补杆件吊入对接口,并进行水平构件安装及连接;(6)卸载千斤顶油压,拆除复位装置。
[001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针对于连体结构提升的施工工艺,设置塔楼复位装置,可以有效减小由于提升施工引起的塔楼变形,提高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2)本专利技术塔楼复位装置传力明确,制造简单,施工便利;(3)本专利技术的传力支撑可根据施工现场条件,采用H型截面、箱型截面钢等,无需特别制作,经济便利;(4)当塔楼结构水平向变形较大时,其在对接钢梁在竖向也存在一定变形,本专利技术的传力支撑一侧采用球铰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适用,且具有较大的施工可行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塔楼复位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球铰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支座与水平构件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利所述无后补杆件的复位装置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传力支撑的示意图。
[0018]标注说明:1、支座;2、球铰装置;3、传力支撑;4、卡板;5、千斤顶;6、连体结构;7、塔楼结构;8、后补杆件;9、螺栓;10、固定板;21、球冠;22、栓杆;31、端部加劲肋;32、横向加劲肋。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图1至图5对本专利技术一种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及施工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0]一种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包括两端的支座1,一端所述支座1连接有千斤顶5,另一端所述支座1连接有球铰支座1,所述千斤顶5与所述球铰支座1连接。
[0021]塔楼复位装置布设的位置称复位点,复位点在连体结构6与塔楼间对称布置。连体结构6提升至设计位置时,各千斤顶5同时施加顶推力使塔楼水平向变形恢复,同时保证连体结构6在水平向基本无变形。每一个复位点的复位装置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复位装置数量为1个时,设置于水平构件的顶面;复位装置数量为2个时,设置于水平构件的两侧面;复位装置数量为3个时,设置于水平构件的顶面与两侧面。塔楼复位点应从连体结构6顶层开始并逐层向下设置,该设置原则可有效减少复位点数量以及减少复位装置的数量。复位装置的千斤顶5布置在塔楼侧的水平构件上。
[0022]连体结构6的支座1在连体结构6拼装阶段安装,并与连体结构6一同提升,塔楼的支座1与塔楼施工时一同安装。复位时,由千斤顶5施加作用力,作用力经由球铰装置2、支座1结构传递至连体结构6,反作用力经由支座1结构传递至塔楼。若塔楼与连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的支座,一端所述支座连接有千斤顶,另一端所述支座连接有球铰支座,所述千斤顶与所述球铰支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与所述球铰支座之间设置有传力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铰装置由两个带端板的球冠和一组栓杆组成,所述栓杆的作用为限制两个球冠的错位,两个所述球冠间涂抹润滑油或放置特氟龙板以保证其可自由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由支撑加劲和钢板焊接而成,所述支座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固定,采用螺栓连接方式固定时,支座的底部增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螺栓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支撑与所述千斤顶之间设置有卡板,保证千斤顶中心与传力支撑中心共线。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支撑端部增设有端部加劲肋。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体结构提升施工塔楼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支撑中部增设有横向加劲肋。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冬晨贾尚瑞张之浩邢遵胜吴楚桥徐常森吴迪丁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