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体工质的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产生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9520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2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体工质的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产生装置及方法,涉及射流产生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射流产生单元,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一端设置有阴极喷嘴,所述阴极喷嘴入口设置有阴极的电极板,所述外壳两侧分别设置有阳极、触发电极,所述外壳内腔设置有固体工质;脉冲电源单元,包括主放电回路和触发回路,所述主放电回路与阳极相连,所述触发回路与触发电极相连;晶闸管触发电路单元,包括第一晶闸管和第二晶闸管,所述第一晶闸管位于主放电回路上,所述第二晶闸管位于触发回路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相比于其他电能控制多次点火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使用的毛细血管等离子体点火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且可通过谐振充电电源实现重复点火。电源实现重复点火。电源实现重复点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固体工质的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产生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射流产生
,特别是一种固体工质的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产生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根据产生热等离子体所用的驱动电源来划分,目前主要方法有大功率射频、微波、直流电弧、毛细管脉冲等。
[0003]射频放电等离子体、微波放电等离子体、直流电弧三种射流生成方案均需要可燃的气体工质,如已公开专利技术专利CN114195096A《含高烷烃类有机物的可燃气热等离子体改良方法及系统》记载:“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高烷烃类有机物的可燃气热等离子体改良系统,包括等离子体炬、等离子体炬驱动电源以及分别连接在等离子体炬不同位置的可燃气进气口、补氧风入口,其中,所述进气口上通过一进气管与储气罐连接,所述进气管上串接有流量计一和进气阀一;所述补氧风入口通过一补氧管与高压气泵连接,所述补氧管上还串接有流量计二和进气阀二;所述等离子体炬包括等离子体炬阳极和等离子体炬阴极,所述阴极头部与补氧风入口之间的间距为预定间距;所述等离子体炬端部设有出气口。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改良方法。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体工质的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射流产生单元(100),包括外壳(101),所述外壳(101)一端设置有阴极喷嘴(101a),所述阴极喷嘴(101a)入口设置有阴极(102)的电极板,所述外壳(101)两侧分别设置有阳极(103)、触发电极(104),所述外壳(101)内腔设置有固体工质(G);脉冲电源单元(200),包括主放电回路(201)和触发回路(202),所述主放电回路(201)与阳极(103)相连,所述触发回路(202)与触发电极(104)相连;晶闸管触发电路单元(300),包括第一晶闸管(SCR1)和第二晶闸管(SCR2),所述第一晶闸管(SCR1)位于主放电回路(201)上,所述第二晶闸管(SCR2)位于触发回路(202)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工质的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喷嘴(101a)的内径由入口到开口逐渐增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工质的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103)和触发电极(104)垂直插入外壳(101)内腔,且形成错位,且二者靠近空气的一端均包裹有绝缘套管(105)。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体工质的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103)、触发电极(104)的末端形成触发通道(C),所述触发电极(104)的末端与阴极(102)之间形成主放电通道(Z)。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工质的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放电回路(201)包括主电容(C1),所述主电容(C1)一端与第一晶闸管(SCR1)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晶闸管(SCR1)输出端与阳极(103)相连,所述第一晶闸管(SCR1)两侧并联有第一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珂卢森微邵春李峰陈沛龙王厚丁钟嘉华刘昱博张辉李波邓昭辉杨航康尚津臣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