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9460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21:1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在接收汽车内部温控指令后,启动发动机散热装置,其中散热装置包括聚热管道、聚热内壳、辐射涂层、聚热外壳、散热结构与制冷结构,利用聚热管道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聚集传递至聚热内壳,通过辐射涂层将热量辐射至聚热外壳,再通过聚热外壳将热量散发至外界环境,最后通过制冷结构对发动机执行温度调节,直至发动机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利用光纤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车内温度实值,同时设定车内温度阈值,根据车内温度实值调节车载空调的工作状态,完成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这样,可保证驾驶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智能性。能性。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智能控制
,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使用年限过久与设备老化的汽车散热性能差、以及部分汽车发动机极其靠近驾驶室,都会导致发动机温度更快地传导至汽车内部,当发动机启动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被及时散发出去时,堆积的热量导致发动机温度过高,使汽车内部温度迅速上升,造成驾驶环境不舒适,在这种情况下车辆驾驶人员的驾驶体验差,同时人员注意力无法集中,因此驾驶人员的安全性无法保障。
[0003]传统的发动机降温方式是通过直接强制冷却液循环流动的方式对发动机进行冷却降温,虽然这种降温方式简单有效,但是随着放置冷却液的水箱的使用,箱内的水垢产生积压,容易导致散热性能不足,并且这种降温方式缺少发动机热量传递过程的缓冲阶段。
[0004]故综合来说,缺少一种在保证驾驶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汽车内部温度控制智能性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驾驶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汽车内部温度控制智能性的技术方案。
[0006]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0007]接收汽车内部温控指令,根据所述汽车内部温控指令启动发动机散热装置,其中发动机散热装置包括聚热管道、聚热内壳、辐射涂层、聚热外壳、散热结构与制冷结构,其中聚热管道均匀分布于聚热内壳的内壁面,聚热内壳的外壁面为辐射涂层,聚热外壳包围聚热内壳,且聚热外壳与聚热内壳的空隙为真空状态;
[0008]利用所述聚热管道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聚集,在成功聚集后传递至所述聚热内壳,再通过辐射涂层将所述热量辐射至聚热外壳;
[0009]测量所述聚热外壳的外壁面温度,并利用预先在聚热外壳的外壁面包裹的保温材料,将所述热量散发至汽车外界环境,其中保温材料的厚度可根据外壁面温度适应性调节;
[0010]根据所述外壁面温度,通过制冷结构对发动机执行温度调节;
[0011]直至发动机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启动光纤温度传感器,其中光纤温度传感器与车载空调相连,光纤温度传感器能控制车载空调的开启状态,并利用所述光纤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车内温度实值;
[0012]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实值调节车载空调的工作状态,完成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
[0013]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系统,其包括:
[0014]散热装置启动模块,用于接收汽车内部温控指令,根据所述汽车内部温控指令启
动发动机散热装置,其中发动机散热装置包括聚热管道、聚热内壳、辐射涂层、聚热外壳、散热结构与制冷结构,其中聚热管道均匀分布于聚热内壳的内壁面,聚热内壳的外壁面为辐射涂层,聚热外壳包围聚热内壳,且聚热外壳与聚热内壳的空隙为真空状态;
[0015]热量聚集传递模块,用于利用所述聚热管道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聚集,在成功聚集后传递至所述聚热内壳,再通过辐射涂层将所述热量辐射至聚热外壳;
[0016]热量散发执行模块,用于测量所述聚热外壳的外壁面温度,并利用预先在聚热外壳的外壁面包裹的保温材料,将所述热量散发至汽车外界环境,其中保温材料的厚度可根据外壁面温度适应性调节;
[0017]发动机制冷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外壁面温度,通过制冷结构对发动机执行温度调节,直至发动机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启动光纤温度传感器,其中光纤温度传感器与车载空调相连,光纤温度传感器能控制车载空调的开启状态,并利用所述光纤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车内温度实值;
[0018]车载空调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实值调节车载空调的工作状态,完成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先接收汽车内部温控指令,根据汽车内部温控指令启动发动机散热装置,其中发动机散热装置包括聚热管道、聚热内壳、辐射涂层、聚热外壳、散热结构与制冷结构,其中聚热管道均匀分布于聚热内壳的内壁面,聚热内壳的外壁面为辐射涂层,聚热外壳包围聚热内壳,且聚热外壳与聚热内壳的空隙为真空状态,利用聚热管道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聚集,在成功聚集后传递至聚热内壳,再通过辐射涂层将所述热量辐射至聚热外壳,可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并非直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降温,而是先通过聚热管道为传热媒介,并利用蒸发段、绝热段与冷凝段的作用使热量传递过程存在缓冲阶段,提高热量传递过程的合理性,进一步地,测量聚热外壳的外壁面温度,并利用预先在聚热外壳的外壁面包裹的保温材料,将热量散发至汽车外界环境,其中保温材料的厚度可根据外壁面温度适应性调节,需解释的是,保温材料的作用是在高温环境下减小汽车外界环境的温度影响,同时降低发动机散热装置的能耗,进一步地,根据外壁面温度,通过制冷结构对发动机执行温度调节,直至发动机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启动光纤温度传感器,其中光纤温度传感器与车载空调相连,光纤温度传感器能控制车载空调的开启状态,并利用所述光纤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车内温度实值,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实值调节车载空调的工作状态,完成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可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控制汽车内部温度的方式是先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进行缓冲传递,再对发动机的热量进行散热处理,同时制冷对发动机降温处理,最后通过车载空调调节汽车内部温度,以防利用传统单一的降温方式存在散热性能不足的风险。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可以在保证驾驶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座椅传热智能性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0020]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0021]图1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22]图2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构建的温控结构图。
[002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中其中一个步骤的流程图。
[0024]图4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中另外一个步骤的流程图。
[0025]图5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0026]图标:1

聚热管道;2

聚热内壳;3

辐射涂层;4

聚热外壳;5

散热结构;6

制冷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所述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的执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汽车内部温控指令,根据所述汽车内部温控指令启动发动机散热装置,其中发动机散热装置包括聚热管道、聚热内壳、辐射涂层、聚热外壳、散热结构与制冷结构,其中聚热管道均匀分布于聚热内壳的内壁面,聚热内壳的外壁面为辐射涂层,聚热外壳包围聚热内壳,且聚热外壳与聚热内壳的空隙为真空状态;利用所述聚热管道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聚集,在成功聚集后传递至所述聚热内壳,再通过辐射涂层将所述热量辐射至聚热外壳;测量所述聚热外壳的外壁面温度,并利用预先在聚热外壳的外壁面包裹的保温材料,将所述热量散发至汽车外界环境,其中保温材料的厚度可根据外壁面温度适应性调节;根据所述外壁面温度,通过制冷结构对发动机执行温度调节;直至发动机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启动光纤温度传感器,其中光纤温度传感器与车载空调相连,光纤温度传感器能控制车载空调的开启状态,并利用所述光纤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车内温度实值;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实值调节车载空调的工作状态,完成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聚热管道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聚集,在成功聚集后传递至所述聚热内壳,再通过辐射涂层将所述热量辐射至聚热外壳,包括:根据所述聚热管道,确定所述聚热管道的充液量,其中聚热管道包括蒸发段、绝热段与冷凝段,其中蒸发段、绝热段与冷凝段依次位于聚热管道的底部、中部与顶部;结合所述充液量,选定与所述充液量相等液体体积的蒸馏水注入蒸发段;启动真空机,利用所述真空机将聚热管道的管道内部抽空,并设定管道内部的负压状态为1.3
×
10
‑3Pa;打开所述蒸发段的开关,利用所述蒸发段吸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将蒸馏水汽化得到水蒸气;通过所述绝热段将水蒸气向上输送至冷凝段,在成功输送后,利用冷凝段使水蒸气液化,同时在冷凝段释放液化产生的热量;将液化产生的热量传递至聚热内壳,并加热辐射涂层,利用辐射涂层将液化产生的热量从所述聚热内壳辐射至聚热外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聚热管道,确定所述聚热管道的充液量,包括:根据所述聚热管道,获取所述聚热管道的出厂规格信息表,通过所述出厂规格信息表得到聚热管道的热阻系数;根据所述热阻系数,计算聚热管道的采热功率;根据所述采热功率,确定聚热管道的充液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热阻系数,计算聚热管道的采热功率,包括:根据下式计算得到聚热管道的采热功率:
其中,Q表示聚热管道的采热功率,T
e
表示蒸发段的平均温度,T
c
表示冷凝段的平均温度,R表示聚热管道的热阻系数。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采热功率,确定聚热管道的充液量,包括:根据下式计算得到聚热管道的充液量:其中,M表示聚热管道的充液量,l1表示蒸发段的长度,l2表示绝热段的长度,l3表示冷凝段的长度,Q表示聚热管道的采热功率,μ
f
表示蒸馏水在饱和状态下的黏度,ρ
f
表示蒸馏水在饱和状态下的密度,d表示聚热管道的内径,r表示水的汽化潜热,g表示重力加速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内部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预先在聚热外壳的外壁面包裹的保温材料,将所述热量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圆圆王文丰钟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