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9151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主体、燃气喷嘴及火盖;燃烧器主体设置有环形布置的混气腔;火盖可盖合混气腔;混气腔的下侧设置有引射通道;引射通道设置有若干个,沿混气腔的周向环绕间隔布置;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混气腔连通,引射通道的进气端对应设置有燃气喷嘴;若干个引射通道的燃气流动旋向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股燃气的气流可互相牵引,与螺旋桨叶的多股气流相互牵引效果相近,达到在混气腔内多股燃气气流高速旋转混合的效果,有效提高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提高燃烧器的燃烧热值和燃烧效率。提高燃烧器的燃烧热值和燃烧效率。提高燃烧器的燃烧热值和燃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燃气灶具
,特别涉及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燃烧器作为燃气灶的主要燃烧元件,燃烧效率一直是厂家设计和研究的重点。现有燃气系统的燃烧器,一般是通过延长引射管内燃气送气通道路径,来提高燃料与空气混合比的效果,以提高燃烧效率,该种燃烧器结构,对燃烧效率的提高有限。现在常用三环火燃烧器,一般是设置三个并列的引射管分别对应三环火的供气腔进行供气,受限于燃烧器的整体尺寸,每个引射管的管径相较于两环火燃烧器较小,导致燃烧效率难以得到保障,整体燃烧效率也一直难以得到进一步的突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
[0004]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主体、燃气喷嘴及火盖;
[0005]所述燃烧器主体设置有环形布置的混气腔;所述火盖可盖合所述混气腔;所述混气腔的下侧设置有引射通道;所述引射通道设置有若干个,沿所述混气腔的周向环绕间隔布置;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混气腔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进气端对应设置有所述燃气喷嘴;若干个所述引射通道的燃气流动旋向相同。
[0006]可选的,若干个所述引射通道呈周向均匀布置于所述混气腔的下侧。
[0007]可选的,所述引射通道呈文丘里管结构设置。
[0008]可选的,所述混气腔设置有两个,分别为外环气腔和内环气腔;所述外环气腔间隔环设于所述内环气腔的外侧;
[0009]所述引射通道设置有两组,分别为内环引射管组和外环引射管组;所述内环引射管组对应设置于所述内环气腔的下侧;所述外环引射管组对应设置于所述外环气腔的下侧;
[0010]所述外环引射管组的引射通道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内环引射管组的引射通道的数量。
[0011]可选的,所述内环引射管组设置有两个引射通道,两个引射通道呈中心对称结构布置于内环气腔的下侧;所述外环引射管组设置有三个引射通道,三个引射通道呈三角形状结构布置于所述外环气腔的下侧。
[0012]可选的,所述内环气腔上设置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开设有分流孔;所述分流板可将所述内环气腔分隔为上下两层,并通过分流孔连通。
[0013]可选的,所述燃烧器主体包括分气座和引射底盖;所述混气腔设置于所述分气座;所述引射底盖可盖合于所述分气座的下方;所述引射底盖设置有引射管壁,所述引射管壁
可与所述分气座围设形成所述引射通道。
[0014]可选的,所述分气座的下侧设置有连接凸边;所述引射管壁设置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凸边可卡入所述连接凹槽。
[0015]可选的,所述分气座分体设置有分气上壳座和分气底板,所述分气上壳座与分气底板可拆卸连接,并围设形成所述混气腔。
[0016]可选的,所述分气上壳座的外壁倾斜设置,呈圆台结构;所述混气腔的横截面,由下至上逐渐收窄。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引射通道设置有若干个,沿所述混气腔的周向环绕间隔布置;并且若干个所述引射通道的燃气流动旋向相同。燃气通过引射通道送入环形布置的混气腔内,可在混气腔形成多股旋转的燃气气流并相互混合;燃气气流在远离引射通道出气端时,气流后段的流速会逐渐降低,但是,前一股燃气的气流的末端在旋转的过程中,会靠近下一个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下一股燃气的气流的初始段流速较大,出气端位置的负压较强,可再次牵引并加速上一股燃气的气流,多股燃气的气流可互相牵引,与螺旋桨叶的多股气流相互牵引效果相近,达到在混气腔内多股燃气气流高速旋转混合的效果,有效提高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提高燃烧器的燃烧热值和燃烧效率。
[001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9]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实施方式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中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在外环引射管区域的剖解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中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在内环引射管区域的剖解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其中一实施方式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图5中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7]10、燃烧器主体;11、分气座;111、连接凸边;112、分气上壳座;113、分气底板;12、引射底盖;121、引射管壁;122、连接凹槽;20、燃气喷嘴;30、火盖;40、炉头座;50、混气腔;51、外环气腔;52、内环气腔;521、分流板;522、分流孔;60、引射通道;61、内环引射管组;62、外环引射管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
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实施例
[0033]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主体10、燃气喷嘴20及火盖30;
[0034]燃烧器主体10设置有环形布置的混气腔50;火盖30可盖合混气腔50;混气腔50的下侧设置有引射通道60;引射通道60设置有若干个,沿混气腔50的周向环绕间隔布置;引射通道60的出气端与混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主体(10)、燃气喷嘴(20)及火盖(30);所述燃烧器主体(10)设置有环形布置的混气腔(50);所述火盖(30)可盖合所述混气腔(50);所述混气腔(50)的下侧设置有引射通道(60);所述引射通道(60)设置有若干个,沿所述混气腔(50)的周向环绕间隔布置;所述引射通道(60)的出气端与所述混气腔(50)连通,所述引射通道(60)的进气端对应设置有所述燃气喷嘴(20);若干个所述引射通道(60)的燃气流动旋向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引射通道(60)呈周向均匀布置于所述混气腔(50)的下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通道(60)呈文丘里管结构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气腔(50)设置有两个,分别为外环气腔(51)和内环气腔(52);所述外环气腔(51)间隔环设于所述内环气腔(52)的外侧;所述引射通道(60)设置有两组,分别为内环引射管组(61)和外环引射管组(62);所述内环引射管组(61)对应设置于所述内环气腔(52)的下侧;所述外环引射管组(62)对应设置于所述外环气腔(51)的下侧;所述外环引射管组(62)的引射通道(60)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内环引射管组(61)的引射通道(60)的数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进风多腔旋流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引射管组(61)设置有两个引射通道(60),两个引射通道(60)呈中心对称结构布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正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重尚美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