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7267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9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包括挺杆主体、内筒体、柱塞体和推杆座,内筒体安装在挺杆主体内,柱塞体和推杆座均安装在内筒体内;挺杆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孔,内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油孔,柱塞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油孔,第一进油孔、第二进油孔和第三进油孔依次连通;柱塞体内部设置有容纳液压油的空腔,内筒体与柱塞体底部间形成容置腔,柱塞体底部设有连通空腔和容置腔的第一出油孔,容置腔内设有单向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挺杆主体内设置内筒体,将柱塞体设置在内筒体内活动,使得挺杆主体的微小形变不会直接影响柱塞体的活动,减少挺杆主体的微小形变对柱塞体的影响,提高了液压挺杆的耐用性。耐用性。耐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


[0001]本技术涉及液压挺杆
,特别是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

技术介绍

[0002]液压挺杆,又称液压挺柱。在活塞发动机中,在凸轮与气门推杆之间设置液压挺杆,可自动补偿气门间隙,取消调整气门间隙的相关部件,使结构大为简化,同时消除了由气门间隙引起的噪声和冲击。现有的液压挺杆一般由挺杆主体、柱塞、推杆座、柱塞弹簧、单向阀和单向阀弹簧等组成。通过推杆座安装推杆,通过挺杆主体上的油孔进入柱塞体内,顶推柱塞和推杆座上升,自动补偿气门间隙。
[0003]在实际使用中,挺杆主体发生形变时,可能使挺杆主体的内腔变形,即使是微小形变,也可能导致柱塞卡死、柱塞运动受阻,导致液压挺杆失效无法正常使用,还需要更换挺杆主体或整个液压挺杆。
[000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专利技术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包括挺杆主体、内筒体、柱塞体和推杆座,所述内筒体安装在挺杆主体内,柱塞体和推杆座均安装在内筒体内,推杆座用于安装推杆;所述挺杆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孔,内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油孔,柱塞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油孔,第一进油孔、第二进油孔和第三进油孔依次连通;所述柱塞体内部设置有容纳液压油的空腔,内筒体与柱塞体底部间形成容置腔,柱塞体底部设有连通空腔和容置腔的第一出油孔,容置腔内设有能够限制容置腔内的液压油由第一出油孔向空腔流动的单向阀。液压油依次进入第一进油孔、第二进油孔和第三进油孔进入空腔,空腔内液压油经第一出油孔、单向阀进入容置腔,容置腔内压力增大形成高压腔,能够推动柱塞体向上运动,柱塞体带动推杆座上升,完成推杆的运动。
[0007]优选的,所述内筒体侧壁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进油孔与第二进油孔的第一油槽。由第一进油孔进入的液压油直接进入第一油槽,然后由第一油槽进入第二进油孔;通过设置第一油槽,实现第一进油孔与第二进油孔的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内筒体侧壁上设置有连通第三进油孔与第二进油孔的第二油槽。由第二进油孔进入的液压油直接进入第二油槽,然后由第二油槽进入第三进油孔;通过设置第二油槽,实现第二进油孔与第三进油孔的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挺杆主体上部内壁上设有第一环槽,第一环槽内安装有第一挡圈,第一挡圈用于与内筒体顶部接触配合以将内筒体限制在挺杆主体内。通过设置第一环槽,可便于安装有第一挡圈,第一挡圈可对内筒体起到限位固定作用,避免内筒体轴向活动脱离挺杆主体。
[0010]优选的,所述内筒体上部内壁上设有第二环槽,第二环槽内安装有第二挡圈,第二
挡圈用于与推杆座顶部接触配合以将推杆座限制在内筒体内。通过设置第二环槽,可便于安装有第二挡圈,第二挡圈可对柱塞体起到限位作用,限制柱塞体的轴向活动范围,避免柱塞体脱离挺杆主体。
[0011]优选的,所述柱塞体顶部设有台阶座孔,推杆座与柱塞体顶部抵接,推杆座下部安装在台阶座孔内。
[0012]优选的,所述推杆座轴向开设有第二出油孔,推杆座底部与台阶座孔间设有限流片,限流片中部设有多个呈圆周分布的具有弹性的弹性片,弹性片在自然状态下处于聚拢状态,弹性片能够在油液压力作用下由聚拢状态改变为分离状态,弹性片处于聚拢状态时封闭第二出油孔,弹性片处于分离状态时能够形成与第二出油孔连通的限流口,限流口的开口面积与油液压力正相关。限流片对进入第二出油孔的液压油进行限流;在不受压或受压较小时,弹性片处于聚拢状态时封闭第二出油孔,避免液压油流出,避免消耗使得空腔内的油压,保证液压挺杆的作用效果。在空腔内油压增大,液压油将弹性片向上顶起,弹性片发生形变,由聚拢状态改变为分离状态,使得空腔内的油液由限流口进入第二出油孔;油压越大,对弹性片的压力越大,弹性片形变幅度越大,限位口的开口面积越大,液压油流通量也越大,使空腔内压力得到调节,也使推杆座以及推杆座上安装的推杆底部得到润滑。
[0013]优选的,所述单向阀包括阀球、阀座、第一压簧、第二压簧,柱塞体底部设有滑槽,阀座滑动安装在滑槽内,阀球和第一压簧位于阀座内,第一压簧与阀球和阀座连接,阀球与第一出油孔相配合,第二压簧下端与容置腔底部连接,第二压簧上端与阀座连接。
[0014]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在挺杆主体内设置内筒体,将柱塞体设置在内筒体内活动,使得挺杆主体的微小形变不会直接影响柱塞体的活动,减少挺杆主体的微小形变对柱塞体的影响,提高了液压挺杆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进油状态);
[0016]图2为图1的另一状态图(卸油状态);
[0017]图3为挺杆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内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柱塞体和推杆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限流片的俯视图(分离状态);
[0021]图7为限流片的另一状态图(分离状态);
[0022]图中,1、挺杆主体;11、第一进油孔;12、第一环槽;2、内筒体;21、第二进油孔;22、容置腔;23、第一油槽;24、第二油槽;25、第二环槽;3、柱塞体;31、第三进油孔;32、空腔;33、第一出油孔;34、台阶座孔;4、推杆座;41、第二出油孔;5、单向阀;51、阀球;52、阀座;53、第一压簧;54、第二压簧;55、滑槽;6、第一挡圈;7、第二挡圈;8、限流片;81、弹性片;82、限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
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4]请参阅图1至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包括挺杆主体1、内筒体2、柱塞体3和推杆座4,内筒体2安装在挺杆主体1内,柱塞体3和推杆座4均安装在内筒体2内,推杆座4用于安装推杆;挺杆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孔11,内筒体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油孔21,柱塞体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油孔31,第一进油孔11、第二进油孔21和第三进油孔31依次连通;柱塞体3内部设置有容纳液压油的空腔32,内筒体2与柱塞体3底部间形成容置腔22,柱塞体3底部设有连通空腔32和容置腔22的第一出油孔33,容置腔22内设有能够限制容置腔22内的液压油由第一出油孔33向空腔32流动的单向阀5。液压油依次进入第一进油孔11、第二进油孔21和第三进油孔31进入空腔32,随着空腔32的油量增多,油压也会增大,从而经第一出油孔33、单向阀5进入容置腔22,容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包括挺杆主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筒体(2)、柱塞体(3)和推杆座(4),所述内筒体(2)安装在挺杆主体(1)内,柱塞体(3)和推杆座(4)均安装在内筒体(2)内;所述挺杆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孔(11),内筒体(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油孔(21),柱塞体(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油孔(31),第一进油孔(11)、第二进油孔(21)和第三进油孔(31)依次连通;所述柱塞体(3)内部设置有容纳液压油的空腔(32),内筒体(2)与柱塞体(3)底部间形成容置腔(22),柱塞体(3)底部设有连通空腔(32)和容置腔(22)的第一出油孔(33),容置腔(22)内设有能够限制容置腔(22)内的液压油由第一出油孔(33)向空腔(32)流动的单向阀(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侧壁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进油孔(11)与第二进油孔(21)的第一油槽(2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侧壁上设置有连通第三进油孔(31)与第二进油孔(21)的第二油槽(2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压挺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杆主体(1)上部内壁上设有第一环槽(12),第一环槽(12)内安装有第一挡圈(6),第一挡圈(6)用于与内筒体(2)顶部接触配合以将内筒体(2)限制在挺杆主体(1)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发动机气门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树海张海龙李树杰李浩
申请(专利权)人:邯郸市泰普特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