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6799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6 11:34
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换热芯体和密封圈,壳体具有容纳腔,换热芯体位于容纳腔,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壁部,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壁部,第一壁部包括凹槽部,凹槽部具有凹槽和开口,密封圈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位于凹槽,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与第一壁部抵接,第二密封部与第二壁部抵接,第一主体部的压缩量大于第二主体部的压缩量,通过减小第二主体部的压缩量,使第二主体部主要用于定位,减小第二主体部挤压第一主体部导致第一主体部发生变形的可能,使第一主体部受力更加均匀,从而提升第一主体部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性。二壳体之间的密封性。二壳体之间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换热
,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当换热器内部流动的换热流体的压力需求较大时,通常将供换热流体流动的换热芯体置于壳体内,换热芯体与壳体之间形成流动通道供流体流动与芯体内的换热流体换热,壳体通常包括盖体和本体,盖体和本体之间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密封圈通常设置定位部与盖体或本体定位,当盖体与本体挤压密封圈时,定位部通常会挤压密封部导致密封部变形,从而影响密封部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相对较好的换热器。
[0004]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换热芯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换热芯体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包括凹槽部,所述凹槽部具有凹槽和开口,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壁部,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壁部,所述换热器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位于所述凹槽,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壁部的第一密封部和朝向所述第二壁部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壁部抵接,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抵接,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压缩量大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压缩量。
[0005]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通过第二主体部与凹槽部定位,通过第一主体部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密封,其中,第一主体部的压缩量大于第二主体部的压缩量,通过减小第二主体部的压缩量,减小第二主体部挤压第一主体部导致第一主体部发生变形的可能,使第一主体部受力更加均匀,从而提升第一主体部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7]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08]图3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俯视图;
[0009]图4为图3所示换热器沿A

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0]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1]图6为本申请换热器的密封圈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3]图8图6所示密封圈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9为图8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10为图6所示密封圈的剖视图;
[0016]图11为本申请换热器的密封圈受压前与第一壳体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在参考附图详细描述具体实施例。为了全面理解本技术,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提到了众多具体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附图中图示并且在此描述的具体组件、器件及特征仅仅是示范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视为限制。
[0018]如图1

图1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0和换热芯体20,壳体10具有容纳腔,换热芯体20位于容纳腔。如图1所示,方向A为换热器100的长度方向,方向B为换热器100的宽度方向,方向C为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密封固定,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围成容纳腔,当然,容纳腔也可以由不止两部分壳体10围成。换热芯体20包括多个第一扁管201、多个第二扁管202、第一集流件203和第二集流件204,多个第一扁管201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排列,多个第二扁管202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排列,第一扁管201和第二扁管202沿换热器100的宽度方向排列,第一扁管201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203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集流件204连通,第二扁管202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203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集流件204连通,第二壳体2顶部固定有连接座4,连接座4与第二壳体2可以采用焊接固定,连接座4具有与第一集流件203的一个腔室连通的第一接口41和与第一集流件203的另一个腔室连通的第二接口42,第一流体沿第一接口41流入第一集流件203的一个腔室,经第一扁管201流入第二集流件204,进而经第二扁管202流入第一集流件203的另一个腔室后从第二接口42流出。结合图2所示,第二壳体2的顶部设有第一接管5和第二接管6,沿换热器100的长度方向,第一接口41和第二接口42位于换热器100的一端,第一接管5和第二接管6位于换热器100的另一端,并且,第一接管5和第二接管6位于换热器1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接管5和第二接管6均与容纳腔连通,第二流体从第一接管5流入容纳腔,第二流体流经壳体10与换热芯体20之间的空隙后从第二接管6流出,第二流体通过第一扁管201和第二扁管202的外壁与第一扁管201和第二扁管202内的第一流体实现换热,换热芯体20采用扁管和集流件的结构形式,其结构强度较大,可靠性好,能够供压力需求较高的流体流通。当然,本申请不对换热芯体20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换热芯体20可以采用单流程、多流程、单排扁管、多排扁管等任意结构。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通过密封圈3密封,结合图1

图5所示,第一壳体1为盖体,第一壳体1位于第二壳体2的上方,第一壳体1包括第一壁部11,第二壳体2包括第二壁部21,沿第二方向,即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第一壁部11和第二壁部21相对设置,第一壁部11包括背离第二壁部21凹陷的凹槽部13,凹槽部13包括凹槽130和开口134,换热器100包括密封圈3,结合图6

图10所示,密封圈3包括第一主体部31、第二主体部32,第一主体部31与第二主体部32连接,第二主体部32位于凹槽130,密封圈3通过第二主体部32与凹槽部13定位,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固定时,减少密封圈3发生位移或扭转的可能。第一主体部31包括朝向第一壁部11的第一密封部311和朝向第二壁部21的第二密封部312,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挤压密封圈3时,第一密封部311与第一壁部11抵接,第二密封部312与第二壁部21抵接,第一主体部31的压缩量大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2的压缩量。密封圈3通过第二主体部32与凹槽部13定位,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固定时,减小密封圈3发生位移的可能,而且,第一主体部31的压缩量大于第二主体部32的压缩量,通过减小第二主体部
32的压缩量,减小第二主体部32挤压第一主体部31导致第一主体部31发生变形的可能,使第一主体部31受力更加均匀,而且提升第一主体部31的压缩量,提升密封圈3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密封性。
[0020]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

图5所示,第一壳体1的外侧壁设有朝向内侧壁凹陷的凹部14,凹部14比凹槽部13远离第二壳体2,第二壳体2包括翻边部22,翻边部22朝向第一壳体1弯折,翻边部22具有朝向凹部14凸出的凸部23,至少部分凸部23位于凹部14,装配时,首先将密封圈3的第二主体部32置于凹槽部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0)和换热芯体(20),所述壳体(10)具有容纳腔,所述换热芯体(20)位于所述容纳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包括第一壁部(11),所述第一壁部(11)包括凹槽部(13),所述凹槽部(13)具有凹槽(130)和开口(134),所述第二壳体(2)包括第二壁部(21),所述开口(134)朝向所述第二壁部(21),所述换热器(100)包括密封圈(3),所述密封圈(3)包括第一主体部(31)、第二主体部(32),所述第一主体部(3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2)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32)位于所述凹槽(130),所述第一主体部(31)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壁部(11)的第一密封部(311)和朝向所述第二壁部(21)的第二密封部(312),所述第一密封部(311)与所述第一壁部(11)抵接,所述第二密封部(312)与所述第二壁部(21)抵接,所述第一主体部(31)的压缩量大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2)的压缩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2)包括第一侧壁部(321)、第二侧壁部(322)和第一底壁部(323),所述凹槽部(13)包括第三侧壁部(131)、第四侧壁部(132)和第二底壁部(133),所述第一侧壁部(321)与所述第三侧壁部(131)抵接,所述第二侧壁部(322)与所述第四侧壁部(132)抵接,所述第一底壁部(323)与所述第二底壁部(133)接触或抵接或间隙配合,所述第一侧壁部(321)的压缩量不小于所述第一底壁部(323)的压缩量,所述第二侧壁部(322)的压缩量不小于所述第一底壁部(323)的压缩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2)包括第一侧壁部(321)、第二侧壁部(322)和多个凸出部(33),所述凸出部(33)位于所述第一侧壁部(321)和所述第二侧壁部(32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凸出部(33)沿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31)的方向延伸,所述凸出部(33)与所述凹槽部(13)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3)包括第一凸筋(3121)和第二凸筋(3122),所述第一凸筋(3121)与所述第二凸筋(3122)位于所述第二密封部(312),所述第一凸筋(3121)为环形,所述第二凸筋(3122)为环形,所述第二主体部(32)包括第一侧壁部(321)、第二侧壁部(322),定义第一方向,所述第一侧壁部(321)与所述第二侧壁部(322)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凸筋(3121)与所述第二凸筋(3122)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壁部(11)与所述第二壁部(21)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筋(3121)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二壁部(21)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密封部(311)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二壁部(2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二凸筋(3122)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二壁部(21)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密封部(311)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二壁部(2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侧壁设有朝向内侧壁凹陷的凹部(14),所述凹部(14)比所述凹槽部(13)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所述第二壳体(2)包括翻边部(22),所述翻边部(22)朝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三花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