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粉体状流体的高效传热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9535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粉体状流体的高效传热元件,三维管为两端开口中部中空结构,三维管为多个,多个三维管沿行或列方向阵列设置,且相邻两个三维管之间具有下落间隙,下落间隙用于供粉体流状物下落;管束联箱的一端与三维管的上端导通,管束联箱的另一端与三维管的下端导通;管束联箱用于将冷却介质从三维管的下端运送至三维管的上端。通过三维管和管束联箱的设置,使得三维管外表面形成一种螺旋曲面,粉体顺着螺旋表面缓缓而下。同时降低了传热元件的磨损,提高了粉体流的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导热效率,提高了颗粒与壁面间的接触导热效率,提高空气与壁面间的接触导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元件的换热系数,避免了设备的彻底失效而报废。失效而报废。失效而报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粉体状流体的高效传热元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粉体状流体换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粉体状流体的高效传热元件。

技术介绍

[0002]粉体状流体是一种特殊的密相流体,由于粉体的颗粒可形成颗粒间的作用力,因此它的流动区别于普通的液态、气态流体,这些液态或者气态流体可以自动扩散于流动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不会形成堆积、“中心流”、“撘拱”等现象。同时,粉体流的传热机理与普通液态和气态的传热机理方式又很大的区别。普通流体大多数采用辐射传热、对流传热、辐射和对流的耦合传热,导热传热也存在,但是不是换热效率的决定因素。而粉体流传热机理主要是靠导热传热,具体来说其是靠粉体的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导热、颗粒与空气的导热、颗粒与壁面的导热和空气与壁面的导热而形成其传热机制。因此采用普通传热元件作为粉体流换热器的主要传热元件,并以对流传热为理论计算模型,结果这类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很差,且或者造成粉体流在管束中流动不畅和不均现象让物料不能够及时高效冷却,极易使得物料形成板结,对设备装置形成堵塞,这种现象对物料品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粉体状流体的高效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维管,所述三维管为两端开口中部中空结构,所述三维管为多个,且多个所述三维管沿行或列方向阵列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三维管之间具有下落间隙,所述下落间隙用于供粉体流状物下落;管束联箱,所述管束联箱的一端与所述三维管的上端导通,所述管束联箱的另一端与所述三维管的下端导通;所述管束联箱用于将冷却介质从所述三维管的下端运送至所述三维管的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应用于粉体状流体的高效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联箱包括:管束上联箱,所述管束上联箱置于所述三维管上方,且所述管束上联箱与所述三维管导通,所述管束上联箱用于固定所述三维管;管束下联箱,所述管束下联箱置于所述三维管下方,且所述管束下联箱与所述三维管导通,所述管束下联箱用于固定所述三维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应用于粉体状流体的高效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上联箱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管束下联箱的截面为椭圆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应用于粉体状流体的高效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连接所述管束上联箱和管束下联箱。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锋张学丰汤友琛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科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