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310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两个底架和两个连接管,两个所述底架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主体底部的前侧与后侧,两个连接管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主体顶部的前侧与后侧,所述连接管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右侧通过第一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连接座、连接杆、封板、壳体、固位结构和控制结构的配合使用,向两个控位拉杆相对的方向拉动控位拉杆,控位拉杆通过控位柱带动控位条向右移动,控位条带动挤压块对固位杆进行挤压,解决了现有换热器所设连接管在未进行作业时始终处于对外暴露状态,在运输或闲置时易有杂物通过连接管进入换热器内部,使换热器遭受损坏的问题。使换热器遭受损坏的问题。使换热器遭受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尤其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其中包括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公开号为:CN204286165U,包括有管箱、管板、筒体、管束、封头及鞍座,换热器端部为U型管束,U型管束内设置了U型管束弯管部分,U型管束弯管部分的外侧设置有波浪形防震杆;防震杆与U型管束弯管部分的外侧完全贴合,本技术通过增加防震杆,抑制或削弱周期性旋涡的影响,减小作用在管上的交变力,抑制周期性旋涡的影响,减小振动,可以对U型管束部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避免了换热器振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通过检索,上述为较为接近现有技术的案例,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换热器所设连接管在未进行作业时始终处于对外暴露状态,在运输或闲置时易有杂物通过连接管进入换热器内部,使换热器遭受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具备在连接管未进行作业时,对连接管处进行封闭,防止杂物进入换热器内对其造成损坏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换热器所设连接管在未进行作业时始终处于对外暴露状态,在运输或闲置时易有杂物通过连接管进入换热器内部,使换热器遭受损坏的问题。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两个底架和两个连接管,两个所述底架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主体底部的前侧与后侧,两个连接管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主体顶部的前侧与后侧,所述连接管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右侧通过第一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左侧通过第二转轴活动连接有封板,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固位结构,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控制结构。
[000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固位结构包括限位长柱和两个固位杆,两个所述固位杆分别套设于限位长柱的前侧与后侧,两个所述固位杆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控位拉杆和控位柱,所述控位柱固定连接于控位拉杆的顶部,所述控位拉杆的顶部设置有控位条,所述控位条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固位杆配合使用的挤压块。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封板的底部与连接管的顶部相接触,所述连接杆的前侧与后侧均开设有与固位杆配合使用的固位槽。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壳体右侧的前侧与后侧均开设有与固位杆配合使用的第一通槽,两个所述壳体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与控位拉杆配合使用的第二通槽,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与挤压块配合使用的限位长杆,所述限位长杆的底部与壳体的底部固定连
接。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固位杆靠近第一通槽内壁的一侧与第一通槽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固位杆靠近固位槽内壁的一侧与固位槽的内壁相接触,所述限位长柱的前侧与后侧均与壳体内壁的前侧与后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靠近壳体内壁的一侧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控位拉杆靠近第二通槽内壁的一侧与第二通槽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控位柱靠近控位条内壁的一侧与控位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块内壁靠近限位长杆的一侧与限位长杆的表面相接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座、连接杆、封板、壳体、固位结构和控制结构的配合使用,向两个控位拉杆相对的方向拉动控位拉杆,控位拉杆通过控位柱带动控位条向右移动,控位条带动挤压块对固位杆进行挤压,解决了现有换热器所设连接管在未进行作业时始终处于对外暴露状态,在运输或闲置时易有杂物通过连接管进入换热器内部,使换热器遭受损坏的问题。
[0013]2、本技术通过设置固位结构,能够配合固位槽使用,对连接杆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限制封板的位置。
[0014]3、本技术通过设置控制结构,能够对固位杆的位置进行控制,从而控制连接杆位置的固定。
[0015]4、本技术通过设置封板,能够在闲置时对连接管进行封闭,对换热器主体的内部进行保护,通过设置固位槽,能够配合固位杆使用,对连接杆的位置进行固定。
[0016]5、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通槽,能够对固位杆的位置进行限制,通过设置第二通槽,能够对控位拉杆的位置进行限制,通过设置限位长杆,能够对挤压块在壳体内腔中的位置进行限制。
[0017]6、本技术通过设置固位杆,能够对连接杆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限制封板的位置,通过设置限位长柱,能够对固位杆在壳体内腔中的位置进行限制,通过设置弹簧,能够在弹簧受到固位杆挤压后产生推力,对固位杆起到复位作用。
[0018]7、本技术通过设置控位拉杆,能够带动控位柱进行移动,通过设置控位柱,能够带动控位条进行移动,通过设置控位条,能够带动挤压块移动,使挤压块对固位杆进行挤压,带动固位杆脱离固位槽的内腔,解除对连接杆位置的固定。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换热器主体、连接管和封板的立体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立体的剖视图;
[00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中:1、换热器主体;2、底架;3、连接管;4、连接座;5、连接杆;6、封板;7、壳体;8、固位结构;801、限位长柱;802、固位杆;803、弹簧;9、控制结构;901、控位拉杆;902、控位柱;903、控位条;904、挤压块;10、固位槽;11、第一通槽;12、第二通槽;13、限位长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1,两个底架2和两个连接管3,两个底架2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主体1底部的前侧与后侧,两个连接管3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主体1顶部的前侧与后侧,连接管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4,连接座4的右侧通过第一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5,连接杆5的左侧通过第二转轴活动连接有封板6,连接座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7,壳体7的内腔设置有固位结构8,壳体7的内腔设置有控制结构9。
[0027]参考图4,固位结构8包括限位长柱801和两个固位杆802,两个固位杆802分别套设于限位长柱801的前侧与后侧,两个固位杆802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803。
[0028]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固位结构8,能够配合固位槽10使用,对连接杆5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限制封板6的位置。
[0029]参考图4,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1),两个底架(2)和两个连接管(3),两个所述底架(2)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主体(1)底部的前侧与后侧,两个连接管(3)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主体(1)顶部的前侧与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4),所述连接座(4)的右侧通过第一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的左侧通过第二转轴活动连接有封板(6),所述连接座(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7),所述壳体(7)的内腔设置有固位结构(8),所述壳体(7)的内腔设置有控制结构(9)。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位结构(8)包括限位长柱(801)和两个固位杆(802),两个所述固位杆(802)分别套设于限位长柱(801)的前侧与后侧,两个所述固位杆(802)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80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结构(9)包括控位拉杆(901)和控位柱(902),所述控位柱(902)固定连接于控位拉杆(901)的顶部,所述控位拉杆(901)的顶部设置有控位条(903),所述控位条(90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固位杆(802)配合使用的挤压块(904)。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6)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红莲
申请(专利权)人:中晶鑫科能源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