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557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金属工件打磨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配件箱以及焊接固定在所述配件箱上端面的工作舱以及固定在所述工作舱上端的上延板,所述工作舱的上端面固定设有流体舱,且所述流体舱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上延板的侧壁上,所述工作舱的顶壁固定设有液压伸缩杆,在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下端由螺栓固定设有上注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待处理的零件放在所述吸纳集成板的上端面,通过所述空压机对零件的下端平面进行吸附固定,然后通过所述液压伸缩杆将所述上注头压下,所述流体泵机加压后使得斯曼克磨粒流体由所述上注头单向流动注入待加工零件内。所述上注头单向流动注入待加工零件内。所述上注头单向流动注入待加工零件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工件打磨装置
,尤其是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技术中,智能手表、手机金属外壳、首饰、眼镜架等智能穿戴金属配件表面抛光,普遍采用人工抛光处理,该种工艺存在诸多缺陷,例如:1、抛光效率低,2、无法处理比较细小的表面位置,3、抛光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欠佳,受限于作业人员的技能及熟练程度。
[0003]后来,出现了抛光机(也称打磨机),其利用与流体研磨料与工件表面发生高速碰撞,使得流体研磨料对工件表面产生磨削作用,相比传统的手工抛光方式而言,其着实有了较大进步,但是,现有的抛光机,其是沿同一方向旋转,打磨效率仍较低,例如:打磨一个手表壳,一般需要1小时至6小时,同时,其打磨质量受局限,难以满足更高表面处理要求。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自动化流体打磨工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其解决了上述等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包括配件箱以及焊接固定在所述配件箱上端面的工作舱以及固定在所述工作舱上端的上延板,所述工作舱的上端面固定设有流体舱,且所述流体舱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上延板的侧壁上,所述工作舱的顶壁固定设有液压伸缩杆,在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下端由螺栓固定设有上注头,所述上注头内设有空腔且在所述上注头的下端面间隔固定设有若干直径范围在一厘米至五厘米的压注口,在所述工作舱内还由螺栓固定设置吸纳集成板,所述吸纳集成板内填充设有斯曼克磨粒流体,在所述配件箱内固定设有空压机和流体泵机,所述流体泵机和所述空压机与所述吸纳集成板连通,所述配件箱上还固定设有控制所述空压机和所述流体泵机的控制面板,所述上注头和所述流体舱之间由铠装保温管连通。
[0008]优选的,在所述吸纳集成板和所述流体舱之间还连通设有回路管,且在所述回路管的下端部位串接设有一个控制所述回路管内流体流速的节流阀。
[0009]优选的,所述吸纳集成板由外吸收圈、第二负压吸附圈、内吸收圈、第一负压吸附圈依次嵌套组成,且所述外吸收圈、第二负压吸附圈、内吸收圈、第一负压吸附圈内均设有独立的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负压吸附圈和所述第二负压吸附圈的上端面间隔设有若干第一负压橡胶吸头和第二负压橡胶吸头且所述第一负压吸附圈和所述第二负压吸附圈分别与所述空压机连通,而所述外吸收圈和所述内吸收圈的上端面间隔设有外圈回收孔和内圈回收孔,且所述外吸收圈和所述内吸收圈分别与所述流体泵机连通,且所述外吸收圈和所述
内吸收圈同时与所述回路管连通,所述回路管、流体舱、外吸收圈、内吸收圈内腔中填充有斯曼克磨粒流体。
[0010]优选的,所述吸纳集成板还包括一个套装在所述外吸收圈外部的围板,且所述围板的上端面高于所述外吸收圈的上端面。
[0011]优选的,在每个所述外圈回收孔以及每个所述内圈回收孔内均嵌装定设有一个单向阀,且该单向阀的流向是由所述吸纳集成板外流向所述吸纳集成板内。
[0012]优选的,在所述流体舱内还嵌装固定设有舱压感应器,且所述舱压感应器的信号收发组件伸出所述流体舱的顶部,其可将检测到的压力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面板处并经电磁信号转化后显示。
[0013]优选的,所述工作舱向前敞口,且其内壁喷涂设有疏水涂料。
[0014]优选的,所述工作舱的前端敞口的左侧边铰接设有前盖板,所述前盖板的活动侧边固定设有磁吸组件,所述前盖板可盖合在所述工作舱的前端敞口处,并通过磁吸组件吸附固定在所述工作舱的侧边形成固定。
[0015]优选的,所述前盖板由两层厚度不小于三毫米的钢化玻璃以及将该两层钢化玻璃粘接在一起的夹胶构成。
[0016]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将待处理的零件放在所述吸纳集成板的上端面,通过所述空压机对零件的下端平面进行吸附固定,然后通过所述液压伸缩杆将所述上注头压下,所述流体泵机加压后使得斯曼克磨粒流体由所述上注头单向流动注入待加工零件内,当斯曼克磨粒流体将所述外圈回收孔及所述内圈回收孔完全覆盖后在负压作用下斯曼克磨粒流体将会自动流入所述吸纳集成板内进行补充,相比现有技术本装置能在微小以及复杂的曲面内进行良好的打磨,并且打磨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吸纳集成板16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0、前盖板;11、回路管;12、控制面板;13、空压机;14、流体泵机;15、节流阀;16、吸纳集成板;17、上注头;18、工作舱;19、液压伸缩杆;20、铠装保温管;21、流体舱;22、舱压感应器;23、围板;24、外吸收圈;25、外圈回收孔;26、第二负压吸附圈;27、第二负压橡胶吸头;28、内圈回收孔;29、第一负压吸附圈;30、第一负压橡胶吸头;31、配件箱;32、上延板;33、内吸收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1]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0023]如图1

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包括配件箱31以及焊接固定在所述配件箱31上端面的工作舱18以及固定在所述工作舱18上端的上延板32,所述工作舱18的上端面固定设有流体舱21,且所述流体舱21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上延板32
的侧壁上,所述工作舱18的顶壁固定设有液压伸缩杆19,在所述液压伸缩杆19的下端由螺栓固定设有上注头17,所述上注头17内设有空腔且在所述上注头17的下端面间隔固定设有若干直径范围在一厘米至五厘米的压注口,在所述工作舱18内还由螺栓固定设置吸纳集成板16,所述吸纳集成板16内填充设有斯曼克磨粒流体,在所述配件箱31内固定设有空压机13和流体泵机14,所述流体泵机14和所述空压机13与所述吸纳集成板16连通,所述配件箱31上还固定设有控制所述空压机13和所述流体泵机14的控制面板12,所述上注头17和所述流体舱21之间由铠装保温管20连通。
[0024]优选的,在所述吸纳集成板16和所述流体舱21之间还连通设有回路管11,且在所述回路管11的下端部位串接设有一个控制所述回路管11内流体流速的节流阀15。
[0025]优选的,所述吸纳集成板16由外吸收圈24、第二负压吸附圈26、内吸收圈33、第一负压吸附圈29依次嵌套组成,且所述外吸收圈24、第二负压吸附圈26、内吸收圈33、第一负压吸附圈29内均设有独立的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负压吸附圈29和所述第二负压吸附圈26的上端面间隔设有若干第一负压橡胶吸头3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件箱(31)以及焊接固定在所述配件箱(31)上端面的工作舱(18)以及固定在所述工作舱(18)上端的上延板(32),所述工作舱(18)的上端面固定设有流体舱(21),且所述流体舱(21)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上延板(32)的侧壁上,所述工作舱(18)的顶壁固定设有液压伸缩杆(19),在所述液压伸缩杆(19)的下端由螺栓固定设有上注头(17),所述上注头(17)内设有空腔且在所述上注头(17)的下端面间隔固定设有若干直径范围在一厘米至五厘米的压注口,在所述工作舱(18)内还由螺栓固定设置吸纳集成板(16),所述吸纳集成板(16)内填充设有斯曼克磨粒流体,在所述配件箱(31)内固定设有空压机(13)和流体泵机(14),所述流体泵机(14)和所述空压机(13)与所述吸纳集成板(16)连通,所述配件箱(31)上还固定设有控制所述空压机(13)和所述流体泵机(14)的控制面板(12),所述上注头(17)和所述流体舱(21)之间由铠装保温管(2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纳集成板(16)和所述流体舱(21)之间还连通设有回路管(11),且在所述回路管(11)的下端部位串接设有一个控制所述回路管(11)内流体流速的节流阀(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金属工件处理用流体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纳集成板(16)由外吸收圈(24)、第二负压吸附圈(26)、内吸收圈(33)、第一负压吸附圈(29)依次嵌套组成,且所述外吸收圈(24)、第二负压吸附圈(26)、内吸收圈(33)、第一负压吸附圈(29)内均设有独立的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负压吸附圈(29)和所述第二负压吸附圈(26)的上端面间隔设有若干第一负压橡胶吸头(30)和第二负压橡胶吸头(27)且所述第一负压吸附圈(29)和所述第二负压吸附圈(26)分别与所述空压机(13)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泽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万道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