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4831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像素区,若干扫描线和数据线;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呈相对设置;液晶层,设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共用电极,设于第一基板的内侧;第二共用电极,设于第二基板的内侧;像素开关元件,设于第一基板上数据线与扫描线的交汇处,并电连接于扫描线和数据线;像素电极,设于第一共用电极上,并电连接于像素开关元件;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具有突出于所述像素电极的边界的侧缘,所述突出的侧缘在施加驱动信号时形成促使液晶分子产生偏转的侧向电场,提高响应速度,实现图像显示的广视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技术,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轻、薄、占地小、耗电小、辐射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 数据处理设备中,例如电视、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采用薄膜晶体管来 控制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分子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是最常见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根据其中液晶分子的取向而分为不同的模式。例如,公知的,通 过液晶分子在未被施加电压的情况下的扭曲取向构建的扭曲向列(Twist Nematic ;TN)模 式。在TN模式的结构中,液晶分子沿垂直于基板平面的方向取向,同时平行于基板的平面 中依次旋转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故,在TN模式中,存在视角较小、响应时间长、开口率低 的缺点。有鉴于此,业界又提出了一种垂直配向(Vertically Aligned ;VA)模式,在VA模 式下,液晶在伴随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取向中不会产生所谓的扭曲,所以响应时间短、视 角较大,因而得到迅速普及。具体来讲,垂直配向(Vertically Aligned ;VA)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在内侧 面形成有透明电极而在外侧配置有偏光板的一对透明基板。在二片透明基板之间填充负介 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当在其二侧的电极上,例如铟锡氧化物(IT0)电极,施加电场后, 液晶分子会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偏转,配合偏光片和背光源的设置而产生了光程差,以此实 现图像的显示。但是,如果偏压电场是完全均勻分布的,液晶分子在偏转时就是杂乱取向 的。这种杂乱取向的偏转不仅要耗费极长的响应时间,而且无规则的偏转会形成多个杂乱 的畴,畴与畴交界处的畴线由于液晶分子无法偏转,则成为了无效显示区域,相应降低了像 素的实际开口率。因此,人为控制液晶分子的偏转状况是VA模式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解决液晶分子无规则偏转的改进方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多畴垂直配向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其是在IT0电极表面制作一定形状的突起 (Rib)以使液晶分子获得倾斜铆定,在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配向于垂直方向的液晶分子会 随着突起的形成而约略倾斜,在预倾的情况下液晶分子的偏转方向就得到了控制。另一种 是图像垂直调整(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 PVA),其是在IT0电极上划刻狭缝以 形成倾斜电场和IT0边缘侧向电场,利用有规则倾斜方向的电场来确定液晶分子的偏转方 向。关于上述多畴垂直配向和图像垂直调整二种改进方法的介绍在申请号20051008255. 4 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也有提及。但是,上述二种改进方法分别需要在IT0电极上制作突起或狭缝,制作工艺复杂, 增加工艺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须在电极上额外制作 突起或划刻狭缝来控制液晶分子预倾偏转易造成工艺复杂、成本增加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在一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多个像素区、若干 扫描线和若干数据线,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呈相对设置;包括有液晶分子的液晶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共用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内侧;第二共用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内侧;像素开关元件,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数据线与扫描线的交汇处,并电连接于所述 扫描线和数据线;像素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共用电极上,并电连接于所述像素开关元件;所述第一共 用电极具有突出于所述像素电极的边界的侧缘,所述突出的侧缘在施加驱动信号时形成促 使液晶分子产生偏转的侧向电场。可选地,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用于施加扫描信号至扫描 线;数据线驱动电路,用于施加数据信号至数据线。可选地,所述像素开关元件为薄膜晶体管,具体包括栅极,电连接于扫描线,用于 根据扫描线进行导通/关断操作;源极,电连接于数据线,接收数据信号;漏极,电连接于像 素电极。可选地,在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一共用电极之间还包括栅极绝缘层。可选地,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具有突出于所述像素电极的边界的侧缘包括所述第一 共用电极的任意二相对侧缘或所述第一共用电极的四周侧缘突出于所述像素电极的边界。可选地,所述施加驱动信号包括在包括驱动模式和显示模式的每一帧图像的持 续时间内的驱动模式下施加一次或多次的驱动信号;在所述驱动模式下输入驱动信号,用 于形成液晶分子的规则畴;在所述显示模式下输入显示信号,用于显示图像。可选地,所述驱动信号为大于施加于所述像素电极上的像素电极电压信号的电压 脉冲信号。可选地,所述驱动信号为10V 20V的电压脉冲信号。本专利技术在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呈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基板,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分别设于 所述第一、第二基板的内侧的第一、第二共用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共用电极上的像素电极; 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具有突出于所述像素电极的边界的侧缘;其中,所述驱动方法包括在 每一帧图像的持续时间内,对所述第一共用电极施加驱动信号,在第一共用电极中突出于 所述像素电极的边界的侧缘形成促使液晶分子产生偏转的侧向电场。可选地,所述施加驱动信号具体指在包括驱动模式和显示模式的每一帧图像的 持续时间内的驱动模式下施加一次或多次的驱动信号;在所述驱动模式下输入驱动信号, 用于形成液晶分子的规则畴;在所述显示模式下输入显示信号,用于显示图像。可选地,在施加驱动信号的次数为一次时,所述驱动信号是在每一帧图像的起始时间点处进行施加的。可选地,在施加驱动信号的次数为二次时,所述驱动信号是分别在每一帧图像的 起始时间点和中间时间点处进行施加的。可选地,所述驱动信号为大于施加于所述像素电极上的像素电极电压信号的电压 脉冲信号。可选地,所述驱动信号为10V 20V的电压脉冲信号。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第一共用电极中至少有二相对侧缘是突出于所述 像素电极的边界,即第一共用电极具有突出于所述像素电极的边界的侧缘,使得所述突出 的侧缘在施加驱动信号进行驱动时会形成侧向电场,促使液晶分子产生特定预倾方向的偏 转,形成多个规则畴,提高了响应速度,实现了广视角。同时,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不必如现有技术中要在电极上额外制作突起或划 刻狭缝来控制液晶分子预倾偏转,工艺相对简单,利于控制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区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第一共用电极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像素电极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像素电极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a、图6b为在其他实施例中像素电极设于第一共用电极上的状态示意图;图7为图2的A-A’切割线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图7在第一共用电极施加驱动信号后的液晶分子形成规则畴的变化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在第一实施例中形成规则畴的时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在第二实施例中形成规则畴的时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专利技术人发现,在现有的垂直配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多个像素区、若干扫描线和若干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呈相对设置;液晶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共用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内侧;第二共用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内侧;像素开关元件,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数据线与扫描线的交汇处,并电连接于所述扫描线和数据线;像素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共用电极上,并电连接于所述像素开关元件;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具有突出于所述像素电极的边界的侧缘,所述突出的侧缘在施加驱动信号时形成促使液晶分子产生偏转的侧向电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骏罗熙曦吴勇凌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