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搅拌式两腔混合反应箱及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1694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向搅拌式两腔混合反应箱及其方法。所述的两腔混合反应箱包含进料系统、外层壳体、出料系统、相交的中空圆筒结构的第一腔壳和第二腔壳、其内部形成有轴心相互平行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分别位于两腔体圆心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位于两转轴上并随之转动的第一搅拌系统和第二搅拌系统。所述第二搅拌系统是一组包含旋转轴、刮料板和旋转装置的叶轮。所述旋转装置是一个圆环变形体结构,其中空的内部通过旋转轴,其环外侧圆周上设有凹凸齿轮,形成叶轮结构,起到搅拌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两腔混合反应箱,特别涉及一种多向搅拌式两腔混合反应箱,属于机械混合设备领域。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采用多向搅拌式两腔混合反应箱进行混合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复原米加工过程中,需要将谷物的固体粉末和水等液体进行均勻混合,得到粘 度高的固液混合物,而上述固液混合物中,又需要进一步均勻添加各种固体和/或液体添 加剂。而上述各种物料需要均勻分布在所得固液混合物中,以使得制得的复原米的各物质 含量符合标准。然而由于谷物的固体粉末与水混合后得到的固液混合物的粘度高,其后进一步添 加的各种液体、固体粉末、添加剂等,难以均勻的分布在其中。尤其是固体粉末与粘度高的 固液混合物的混合过程中,会产生固体粉末的二次凝聚颗粒,即,粉团,该粉团外部是粉末 与高粘度固液混合物的混合物,而内部则是没有混合的固体粉末。并且即便在混合过程中 进行搅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混合不均勻,而已经产生的二次凝聚再次分散到混合物 中十分困难。同时,如果需要同时向粘度高的固液混合物中添加液体和固体粉末,添加的液 体和固体粉末之间由于混合也会带来二次凝聚问题。如果采用少量的液体、固体粉末、添加剂和粘度高的固液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虽 然可以得到较为均勻的混合物,但是混合的速度较慢,所得混合物较少,无法满足大批量的 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78598/202、21188/2003、185502/2003的中国专利申请 03164908. 4中,公开了一种搅拌混合设备及搅拌混合方法,该设备包括一个近似圆筒状的 混合容器,其内部具有搅拌叶片,粉体和液体通过不同的入口进入混合容器,然后在搅拌叶 片的搅拌下,进行混合。搅拌叶片之间形成了分隔室,从而将粉体和液体分隔成若干组进行 混合,然而在实际混合过程中,无法良好的进行分组混合,并且混合容器的内壁上会存积又 大量混合物,无法被均勻搅拌。并且该设备不适用于粉体与高粘度固液混合物的混合。PCT国际申请PCT/US2003/011426中,公开了一种混合设备,该设备包括一个底部 充满液体的桶,一个插入液体中并且内部具有旋转叶片的竖直导管,固体粉末从该竖直导 管从上至下的添加之导管中具有液体的部分,并在搅拌叶片的作用下,和液体进行混合,然 后再分散到导管外侧的桶中和液体进行进一步的混合。然而该设备适用于将少量的固体粉 末分散到大量的液体中,并且所得固液混合物不能具有较高粘度,否则将会堵塞导管。基于日本专利的中国专利申请03122966. 2中,公开了一种粉体和液体的混合设 备及其方法,该设备中粉体从混合容器的顶部发散落下,然后在下落过程中与容器四周喷 射的液体相互混合。虽然这种混合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粉体和液体进行分散混合,避 免粉团产生,然后并不是所有下落的粉体都可以和喷射的液体进行混合,未混合的粉体和 液体落到混合容器的底部,仍不能进行均勻混合。同时,具有高粘度的固液混合物无法从容器四周喷射,故该设备不适用于粉体与高粘度固液混合物的混合。中国专利申请200410084721. 1中,公开了一种立式固液混合设备及混合方法,该设备包含一组沿着混合容器内壁设置的挡板,将混合容器划分成若干中空的搅拌室,然后 利用混合容器中央的一组搅拌叶片搅拌各搅拌室内的粉体和液体进行混合。然而由于水 平中空的搅拌室的存在,从混合容器顶部投料的各物料将会大量积攒在上部的几个搅拌室 内,而导致各个搅拌室内物料分布的不均,同时如果粉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具有较高粘度的 话,该混合物也将因各个挡板及搅拌室的存在而阻塞混合容器。同时单一的粉体添加入口, 会导致物料在混合容器的横截面上不能沿各个方向均勻分布。同时中国专利200610011506. 8和欧洲专利EP06113920. 0分别公开了两种静态混 合设备,利用各物料的分流,进行混合,然而上述设备不适用于粉体与高粘度固液混合物的混合ο同时中国专利200410090534.4中,公开了一种内部具有搅拌叶片的卧式混合设 备,粉体和液体分别从卧式混合设备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注入设备中,然后利用叶片进行 搅拌混合。然而这种设备无法解决需要同时向具有高粘度的固液混合物中添加液体和固体 粉末,并同时避免添加的液体和固体粉末之间产生粉团的问题。除上述外,中国专利 200510009386. 3,200510042674. 9,200510129550. 4, 200510103613. 9等也都公开了多种混合设备,然而上述设备仍旧未能解决粘度高的固液混 合物和液体、固体粉末、添加剂等按一定配比进行均勻混合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向搅拌式两腔混合反应箱,通过该装置可以将 固液混合物和固体粉末、液体、添加剂等按一定配比进行均勻混合,特别适用于粘度高的固 液混合物和固体粉末、液体、添加剂的均勻混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多向搅拌式两腔混合反应箱进行混合的混 合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将固液混合物和固体粉末、液体、添加剂等按一定配比进行均勻混 合,特别适用于粘度高的固液混合物和固体粉末、液体、添加剂的均勻混合。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多向搅拌式两腔混合反应箱包含进料系统、第一腔壳、第二 腔壳、外层壳体、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搅拌系统、第二搅拌系统和出料系统。所述的第一腔壳和第二腔壳是相交的两个中空圆筒结构,两者的轴心相互平行, 并位于外层壳体的内部。所述的第一腔壳内部形成有第一腔体,第二腔壳内部形成有第二 腔体,所述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相互连通。所述的第一转轴位于第一腔体内部,并通过其圆心。所述的第一搅拌系统连接在 第一转轴上,并随之转动。所述的第一搅拌系统是一组连接在第一转轴上的叶轮,所述的每一个叶轮包含 2 4片包含有搅拌板和刮料板的叶片,叶片间的间隔角相等。所述的搅拌板的一端连接在 转轴上,另一端连接有刮料板,该刮料板与第一腔壳的内壁相切,并留有2mm 20mm的安全 间隙。所述的搅拌板为扇形结构,其圆心角度为10° 45°,其内径与转轴外径相等, 其外径为第一腔壳内径与刮料板厚度之差。所述的刮料板为扇形结构,其圆心角度与其所连接的搅拌板的圆心角度相等,其内径与搅拌板外径相等,其外径与第一腔壳内径相等。所述的刮料板与竖直平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的搅拌板与竖直平面和刮料板成 0° 45°夹角,优选30°夹角。所述的第一搅拌系统的每一个叶轮的搅拌板与其相邻叶轮的搅拌板之间交错0° 45°夹角。所述第一搅拌系统的各组叶轮之间的间隔相等。所述的第二转轴位于第二腔体内部,并通过其圆心。所述的第二搅拌系统连接在 第二转轴上,并随之转动。所述的第二搅拌系统是一组连接在第二转轴上的叶轮,所述的每一个叶轮包含有 旋转轴、刮料板和旋转装置,所述的旋转轴的一端连接在转轴上,另一端连接有刮料板,该 刮料板与第二腔壳的内壁相切,并留有2mm 20mm的安全间隙。所述的旋转轴以第二转轴为圆心,围绕其旋转,所述的旋转装置套在旋转轴上,并 以其为圆心,围绕其旋转。所述旋转装置是一个圆环变形体结构,其中空的内部圆用于通过旋转轴,其环外 侧的圆周上设有凹凸齿轮,从而形成叶轮结构,起到搅拌作用。所述的旋转轴是一个竖直横截面为近似长方形的圆柱结构,其外径与旋转装置内 径相等,所述近似长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向搅拌式两腔混合反应箱,其特征在于,包含进料系统(201)、第一腔壳(202)、第二腔壳(203)、外层壳体(204)、第一转轴(501)、第二转轴(502)、第一搅拌系统(6)、第二搅拌系统(7)和出料系统(209);所述的第一腔壳(202)和第二腔壳(203)是相交的两个中空圆筒结构,两者的轴心相互平行,并位于外层壳体(204)的内部,在二者内部相应的分别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205)和第二腔体(206);所述的第一转轴(501)和第二转轴(502)相应的分别位于第一腔体(205)和第二腔体(206)内部,并相应的分别通过二者圆心;所述的第一搅拌系统(6)是一组连接在第一转轴(501)上并随之转动的叶轮,所述的每一个叶轮包含2~4片包含有搅拌片(602)和刮料板(603)的叶片,叶片间的间隔角相等;所述的第二搅拌系统(7)是一组连接在第二转轴(502)上并随之转动的叶轮,所述的每一个叶轮包含有旋转轴(701)、刮料板(702)和具有凹凸齿轮的旋转装置(70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亦晨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