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设备调配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9114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设备调配池,调配池设在投加装置前端,调配池内设有搅拌装置,粉末活性炭经喂料装置送入调配池内搅拌,制成炭浆,再由投加装置送至混凝池投加,其中,所述的调配池为二段式调配池,喂料装置的喂料口与第一调配池连接,第一调配池内设有降流式叶轮搅拌装置,第一调配池与第二调配池之间设有隔板并通过隔板底部的过水端面联通,第二调配池内设有桨板式搅拌装置,第二调配池的出料口与投加装置连接。优点是:采用二段式调配池,先经初步搅拌再经强烈搅拌,提高粉末活性炭与水的混合均匀度,达到深度混匀,设置扰流挡板,在紊流状态保证活性炭与水的充分混合,粉料在投加过程中不会产生粉尘,改善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保护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建筑工程领域,为 一种水处理设备,尤其是一种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设备调配池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饮用水 水源污染日益严重,水中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污染成 分也越来越复杂,采用常规的水处理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 深度处理。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给水系统中的深度 处理工艺已较为成熟。其中,以活性炭作为高效吸附剂,不仅对水中 溶解的有机物,如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石油及石油产品等具有 较强的吸附能力,而且对用生物法及其他方法难以去除的有机物,如 表面活性物质、除草剂、农药、合成洗涤剂、合成染料、胺类化合物 和许多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及色度、异臭、异味都有较好的去 除效果。在我国,活性炭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中所起的作用正逐渐 受到重视和认可,以活性炭为主体的深度处理系统在我国给水处理行 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在水源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水水源地标准的情况下,自来水厂多采用投加粉末活性炭的深度处理工艺。这类工艺一般采用200 300 目的粉末活性炭,由专用设备将粉末活性炭按比例投入水中,搅拌调 成浆状,然后经计量、投加设备投加。通常粉末活性炭的投加位置在絮凝池的中部为宜,既避免炭浆与絮体之间的吸附竞争,又保证了吸 附时间,炭附着于絮体表面,炭水分离效果好。投加量视所处理水质而定, 一般为10 15mg/L。但目前国内自来水厂工艺较为陈旧,设备简单,粉末活性炭的传 统投加方式多为人工投加(人工称量药剂)或简单机械投加,由于粉 末活性炭仅经过简单搅拌制浆即投入水中,这种工艺在应用时存在很 大的缺陷-1、 难以控制投加量,投加作业不精确,投加效率低。2、 简单搅拌,制浆不均匀,并会导致炭粉在死角处沉积,浪费严重。3、 搅拌不够充分,药剂分散性不好,易结团,投加效果差。4、 计量、投加与制浆设备简陋,密封性能差,粉尘飞扬,工作环境 恶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 设备调配池,可对粉末活性炭进行深度混匀。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粉末活性炭 自动投加设备调配池,调配池设在投加装置前端,调配池内设有搅拌 装置,粉末活性炭经喂料装置送入调配池内搅拌,制成炭浆,再由投 加装置送至混凝池投加,其中,所述的调配池为二段式调配池,包括 第一调配池和第二调配池,喂料装置的喂料口与第一调配池连接,第 一调配池内设有降流式叶轮搅拌装置,第一调配池与第二调配池之间 设有隔板并通过隔板底部的过水端面联通,第二调配池内设有桨板式 搅拌装置,第二调配池的出料口与投加装置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二段式调配池,比传统的单格混合式调配池更接近于推流式反应器,所有粉末活性炭在池中的停留时间接近相同,更有利于 形成均匀炭浆。第一和第二调配池中均安装搅拌机对混合液进行搅 拌,加速混匀,其中,第一调配池采用降流式叶轮搅拌装置,用于初 步搅拌,并推动池内混合液通过隔板底部的过水断面进入第二调配 池,第二调配池采用桨板式搅拌装置,增大搅拌强度,用于深度混匀。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喂料装置的喂料口与第一调配池为 密封连接,第二调配池的出料口与投加装置为密封连接。整套设备从 自动喂料装置输送进入调配池,再至炭浆输出至投加装置均为密封连 接,因此调配和投加过程中不会产生粉尘,有效改善工作环境。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调配池的池壁设有扰流挡板,扰流挡 板的设置使得搅拌过程中混合液的雷诺数大大增加,在紊流状态下, 活性炭干粉与水能更充分地混合。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第一调配池及第二调配池均为方形,四个池角的内侧形成有与两侧池壁均为135°的池角平面。池角 平面可采用如水泥砂浆砌平的方式制成,如此设计减小了调配池的短 流区,避免固体物质在池角处沉积,提高利用率。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第一调配池及第二调配池的长宽高 之比均约为3: 3: 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一调配池的上方安装有超声波液位计,液位计外侧设有套筒,套筒自顶部向下深入调配池0. 45 0. 55m。 第一调配池上方安装超声波液位计可以自动监测液位,控制并协调系 统运行,另外液位计外侧套设套筒,在充分搅拌水体波动剧烈的情况 下,套筒的保护能够保证测量值更为准确,平稳。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第二调配池上方安装有除尘筒,除 尘筒内设有微孔滤布。第二调配池上方安装有除尘筒,可防止搅拌过程中物料的飞扬,避免二次污染。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 本专利技术采用二段式调配池,相对于传统的单格混合式调配池更有 利于形成均匀炭浆,在二段式调配池中先经初步搅拌再经强烈搅拌, 提高粉末活性炭与水的混合均匀度,达到深度混匀;2、 本专利技术设置扰流挡板,在紊流状态保证活性炭与水的充分混合, 调配池池角形成平面,避免沉积,提高利用率;3、 喂料装置至调配池、再至投加装置均通过密封连接,保证粉料在 投加过程中不会产生粉尘,有效改善工作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二段式调配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号说明l一喂料装置 ll一喂料口2— 二段式调配池21 —第一调配池 211—液位计 213 —降流式叶轮搅拌机214—池角平面22 —第二调配池 221 —除尘筒 223—桨板式搅拌机 224—池角平面3— 扰流挡板 4一隔板 6—投加装置212 —溢流口222_出料口 225—出渣口 5—过水断面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二段式调配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 剖视结构示意图和图4为图2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所示, 一种粉末 活性炭自动投加设备调配池,为二段式调配池2,包括第一调配池21 和第二调配池22,其长宽高之比均为3: 3: 2, 二段式调配池2设在 投加装置6前端,第一调配池21和第二调配池22内均设有搅拌装置, 喂料装置1的喂料口 11与第一调配池21密封连接,第一调配池21 内设有降流式叶轮搅拌机213,第一调配池21与第二调配池22之间 设有隔板4并通过隔板4底部的过水端面5联通,第二调配池22内 设有桨板式搅拌机223,第二调配池22的出料口 222与投加装置6 密封连接。粉末活性炭经喂料装置1送入第一调配池21内初步搅拌, 再经过隔板4底部的过水端面5进入第二调配池22搅拌后制成炭浆, 再由投加装置6送至混凝池投加。所述第二调配池22的池壁设有扰流挡板3。所述的第一调配池21和第二调配池22均为方形,四个池角的内 侧形成有与两侧池壁均为135°的池角平面214, 224。在第一调配池21的上方安装有超声波液位计211,液位计211 外侧设有套筒,套筒自顶部向下深入调配池0.5m;第一调配池21上 方还设有溢流口 212。所述的第二调配池22上方安装有除尘筒221,除尘筒221内设 有微孔滤布;第二调配池22下部设有出渣口 225。权利要求1、一种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设备调配池,调配池设在投加装置前端,调配池内设有搅拌装置,粉末活性炭经喂料装置送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设备调配池,调配池设在投加装置前端,调配池内设有搅拌装置,粉末活性炭经喂料装置送入调配池内搅拌,制成炭浆,再由投加装置送至混凝池投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配池为二段式调配池,包括第一调配池和第二调配池,喂料装置的喂料口与第一调配池连接,第一调配池内设有降流式叶轮搅拌装置,第一调配池与第二调配池之间设有隔板并通过隔板底部的过水端面联通,第二调配池内设有桨板式搅拌装置,第二调配池的出料口与投加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卫承何校初黄智伟刘利邢绍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