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路面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7261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41
本申请涉及一种复合路面设施,包括:第一路面,所述第一路面不透水;第二路面,位于所述第一路面的一侧;砾石层,所述砾石层位于所述第二路面的下方,能够储存并下渗雨水;线性排水结构,所述线性排水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路面和第二路面之间,被配置为汇集所述第一路面和第二路面上的雨水,并将汇集的雨水导入所述砾石层,所述砾石层中的雨水向土壤层渗透。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多重节能、环保、低碳、生态的效果,适用于市政道路、建筑与小区等人行步道等非机动车道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路面设施


[0001]本申请属于道路施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路面设施。

技术介绍

[0002]透水路面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功能: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雨水渗透回补地下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和减缓雨水径流量量,降低城市雨洪灾害等。现有渗透路面存在严重堵塞造成渗透性能大降的现实问题,现状渗透路面面层一般为渗透面层(砖)、渗透混凝土、渗透沥青路面等,由于空气沙尘、路面污染严重,在3

4年内,渗透性能大降60

90%,造成渗透路面功能远达不到设计寿命的要求,管理清洗成本昂贵、难以为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复合路面设施,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复合路面设施,包括:
[0006]第一路面,所述第一路面不透水;
[0007]第二路面,位于所述第一路面的一侧;
[0008]砾石层,所述砾石层位于所述第二路面的下方,能够储存并下渗雨水;
[0009]线性排水结构,所述线性排水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路面和第二路面之间,被配置为汇集所述第一路面和第二路面上的雨水,并将汇集的雨水导入所述砾石层,所述砾石层中的雨水向土壤层渗透。
[0010]进一步地,所述线性排水结构包括中空路牙石,所述中空路牙石具有排水空间、进水口和第一渗水孔,所述进水口和第一渗水孔设于所述排水空间的侧壁上;其中,所述进水口为所述线性排水结构的雨水进口,所述排水空间为所述线性排水结构的排水通道;所述第一渗水孔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下方,并与所述砾石层连通。
[0011]进一步地,多个所述中空路牙石组合排列以构成所述线性排水结构;其中,所述中空路牙石侧壁还设置有第一溢水口和第二溢水口;所述第一溢水口与市政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溢水口通过平行于所述线性排水结构的主溢水管路与每一个所述中空路牙石连通,以使得在其中部分所述中空路牙石淤堵的情况下雨水自适应地溢流自非淤堵处的所述中空路牙石内。
[0012]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空间内设有照明装置,所述进水口兼用透光孔和透雾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空间内还设有照度传感器,所述照度传感器检测照明装置的照明强度值以判断所述中空路牙石的淤堵程度。
[0014]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空间内设有反冲洗管,所述反冲洗管用于冲洗所述排水空间的底壁和侧壁;所述反冲洗管连接冲洗动力源和反冲洗控制器,所述反冲洗控制器被配置
为控制反冲洗操作。
[0015]进一步地,复合路面设施还包括蓄水区,所述砾石层中渗透的雨水部分地流至所述蓄水区储存,所述蓄水区的过滤水与所述反冲洗管连通。
[0016]进一步地,所述反冲洗控制器控制反冲洗管在每年3月份和6月份进行两次冲洗。
[0017]进一步地,所述反冲洗控制器基于每一个所述中空路牙石内的照度传感器检测的照明强度值对应的淤堵程度以单独控制每一个所述中空路牙石内反冲洗的水流压力和流量。
[0018]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空间内还设有水压传感器,当所述水压传感器检测水压低于阈值时,则判断所述照度传感器的照明强度值,根据所述照明强度值是否低于最低照明值以控制所述照明装置的开启,再进一步检测开启后的照明强度值是否达到冲洗要求。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路面和所述第二路面中的至少一者由多个路面模块装配而成,所述路面模块为预制结构。
[0020]进一步地,所述线性排水结构具有雨水进口、排水通道和渗透检查井,所述雨水进口供雨水流入所述排水通道,所述渗透检查井的上部与所述排水通道连通,所述渗透检查井的下部与所述砾石层连通。
[0021]进一步地,所述渗透检查井内设有截污框,用于过滤流入所述渗透检查井的雨水;所述截污框适配于市政垃圾运输车的机械操作。
[0022]进一步地,所述排水通道的侧壁上连接有布水管,通过所述布水管将所述排水通道内的雨水引流至远处的砾石层区域。
[00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路面低于所述第二路面,所述中空路牙石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路面的顶端面持平。
[0024]进一步地,所述线性排水结构包括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沟口为雨水进口,所述排水沟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渗水孔,所述排水沟还连接有导水管,所述第二渗水孔和所述导水管均与所述砾石层连通。
[0025]进一步地,所述渗透沟采用穿孔树脂混凝土材质,所述第二渗水孔的开孔率不应小于1.5%~3%。
[0026]进一步地,所述砾石层与土壤层之间设置透水土工布,所述透水土工布的单位面积质量为100~300g/m2。
[0027]进一步地,所述中空路牙石采用塑料材质、金属材质或树脂混凝土材质。
[0028]进一步地,所述线性排水结构包括中空路牙石和排水沟,所述中空路牙石和排水沟交替布置。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0030]a)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路面设施,采用装配式工艺,解决了路面全部湿作业难题,兼顾建筑路面功能、美学景观、安全防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将雨水透水功能与道路景观的工程装置和工程技术耦合一体,可提高效率、简化工序、造价合理、维修方便。
[0031]b)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路面设施,可替代传统市政道路、建筑小区道路雨水口、雨水检查井,提升了路面景观效果,减少了传统的雨水管道数量,降低了室外管网的综合敷设难度;采用非渗透路面面层材料,方便清洗和管理,避免了传统渗透路面因堵塞造成的失效;设有反冲洗功能,可保证系统综合效能的长久性,满足海绵城市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具有
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32]c)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路面设施,可汇集路面雨水,拦截固体物和悬浮物,同时具有渗透功能;地表径流雨水通过排水沟或中空路牙石进入砾石层中储存、渗透,超出容积负荷雨水排入市政管网,集雨水净化、渗透与排放收集于一体。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路面设施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路面设施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图1中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图4为图1中B

B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8]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反冲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
[0040]1、第一路面;2、第二路面;3

砾石层;4

渗透检查井;5

截污框;5

1、盖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路面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路面(1),所述第一路面(1)不透水;第二路面(2),位于所述第一路面(1)的一侧;砾石层(3),所述砾石层(3)位于所述第二路面(2)的下方,能够储存并下渗雨水;线性排水结构,所述线性排水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路面(1)和第二路面(2)之间,被配置为汇集所述第一路面(1)和第二路面(2)上的雨水,并将汇集的雨水导入所述砾石层(3),所述砾石层(3)中的雨水向土壤层渗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路面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排水结构包括中空路牙石(6),所述中空路牙石(6)具有排水空间(6

1)、进水口(6

2)和第一渗水孔(6

3),所述进水口(6

2)和第一渗水孔(6

3)设于所述排水空间(6

1)的侧壁上;其中,所述进水口(6

2)为所述线性排水结构的雨水进口,所述排水空间(6

1)为所述线性排水结构的排水通道;所述第一渗水孔(6

3)位于所述进水口(6

2)的下方,并与所述砾石层(3)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路面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面(1)低于所述第二路面(2),所述中空路牙石(6)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路面(2)的顶端面持平。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路面设施,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中空路牙石(6)组合排列以构成所述线性排水结构;其中,所述中空路牙石(6)侧壁还设置有第一溢水口和第二溢水口;所述第一溢水口与市政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溢水口通过平行于所述线性排水结构的主溢水管路与每一个所述中空路牙石(6)连通,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耀堂陈嘉乐罗慧英张玥李晓伟毕琪胡金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