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496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甲藻孢囊过筛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的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涡旋振荡器、第一网筛、第二网筛和连接器;其中,第一网筛设置在第二网筛的上方,第二网筛设置在连接器的上方,连接器与涡旋振荡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制备了一个易于操作的过筛设备,从而完成了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门槛低,属于半自动化过程;过筛效率大大提高;能够定时定量控制;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的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甲藻孢囊过筛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甲藻孢囊是甲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够帮助甲藻个体度过不利的环境,对探究赤潮的发生、延续和消亡过程有重要意义。根据对生态、经济及人类的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可将甲藻孢囊分为有害甲藻孢囊和无害甲藻孢囊。而根据是否产毒素,又可将甲藻孢囊分为产毒甲藻孢囊(如塔玛亚历山大藻孢囊、具刺膝沟藻孢囊及利玛原甲藻孢囊等)和非产毒甲藻孢囊(如锥状斯氏藻、科夫多沟藻及无纹多沟藻等)。根据所含毒素的类型及对人类所造成危害的差别,可将产毒素的甲藻孢囊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麻痹性贝类(PSP)类(例如塔玛亚历山大藻),人类误食含PSP毒素的贝类产品会引发神经中毒,出现四肢麻木、语言障碍等麻痹症状;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类(例如利玛原甲藻),其毒素可引发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性贝类毒素(NSP)类(例如多环旋沟藻),误食者会出现胃肠紊乱、神经麻痹等症状。
[0003]甲藻孢囊通常埋于水体底层的淤泥当中,所以需要用网筛进行过滤收集。在使用网筛过滤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颗粒物堵塞网眼,泥水无法顺利通过网筛的情况,因此需要反复加水稀释过滤。原有方法仅依靠人力摇晃,促使泥水滤过网筛,过程十分耗时耗力且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的装置及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的装置,包括:第一网筛、第二网筛、固定支架、储水器和连接器;其中,第一网筛设置在第二网筛的上方,第二网筛设置在储水器的上方,固定支架用于固定第一网筛、第二网筛和储水器,连接器设置在固定支架的下方。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网筛与所述第二网筛的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网筛和所述第二网筛的形状均为圆柱状,且第一网筛的截面直径小于第二网筛的截面直径。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网筛与所述储水器的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为125μm,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为20μm。
[0010]优选地,所述储水器用于储存从所述第二网筛中流出的液体。
[0011]优选地,所述储水器的侧面还设置有导流口,用于将液体排出。
[0012]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固定杆上,固定杆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器设置在固定杆的下方,用于连接振荡器。
[001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第一步,将过滤灭菌海水加入至装有底泥的玻璃烧杯中,将玻璃烧杯放置在超声波处理仪内进行超声处理形成浆液;
[0015]第二步,将超声处理后的底泥浆液倾倒至第一网筛内,浆液依次经过第一过滤网和第二网筛;
[0016]第三步,开启涡旋振荡器的开关,使浆液更充分地从第一网筛流向第二网筛,同时液体再从第二网筛流向储水器内部;
[0017]第四步,将储水器内部的液体排出,通过观察排出的液体是否浑浊来判断是否继续震荡;如果排出的液体浑浊,则继续向第一网筛加过滤灭菌海水进行震荡处理;如果排出的液体清澈,则停止震荡;
[0018]第五步,在液体清澈后停止震荡,收集第二网筛内沉积孢囊,即完成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本专利技术通过制备了一个易于操作的过筛设备,从而完成了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门槛低,属于半自动化过程;过筛效率大大提高;能够定时定量控制;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0021]在传统的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过筛分离方法中,都需要耗时很久才能完成,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可大大提高效率;并且用现有方法所完成的实验样品,成功率远大于传统方法。
[002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个网筛,同时设置两种不同大小孔径的的滤网,使粒径稍大的淤泥颗粒能够停留在第一网筛上方,而粒径稍小的甲藻孢囊能够通过第一网筛且停留在第二网筛上方,而剩余部分的液体和细小杂质则通过第二网筛过滤至储水器内,从而使甲藻孢囊与淤泥以及其他成分分离开,而获得甲藻孢囊。
[0023]本专利技术利用涡旋振荡器使网筛快速晃动,从而达到高效过筛的效果;在过筛的过程中能够用手作为支架摇晃网筛时具体的施力方法。
附图说明
[0024]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第一网筛1、第一过滤网2、第二过滤网3、储水器4、导流口5、固定杆6、固定支架7、连接器8。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0]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31]实施例1
[0032]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分离的装置,与涡旋振荡器(现有设备,可在市场上买到)连接,包括:第一网筛1、第二网筛、固定支架7、储水器4和连接器8;其中,第一网筛1设置在第二网筛的上方,第二网筛设置在储水器4的上方,固定支架7用于固定第一网筛1、第二网筛和储水器4,连接器8设置在固定支架7的下方。
[0033]连接器8与涡旋振荡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连接器8的型号为多种,能够与市场上通用的旋涡振荡器进行连接,连接器8扣在涡旋振荡器的振荡区域,利用边缘剧烈的振荡使泥水中的孢囊被顺利筛出。
[0034]所述第一网筛1与所述第二网筛的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过滤网2,所述第一网筛1和所述第二网筛的形状均为圆柱状,且第一网筛1的截面直径小于第二网筛的截面直径。
[0035]所述第二网筛与所述储水器4的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网3,所述第一过滤网2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3的孔径。
[0036]所述第一过滤网2的孔径为125μm,所述第二过滤网3的孔径为20μm。
[0037]所述储水器4用于储存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网筛、第二网筛、固定支架、储水器和连接器;其中,第一网筛设置在第二网筛的上方,第二网筛设置在储水器的上方,固定支架用于固定第一网筛、第二网筛和储水器,连接器设置在固定支架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筛与所述第二网筛的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网筛和所述第二网筛的形状均为圆柱状,且第一网筛的截面直径小于第二网筛的截面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筛与所述储水器的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为125μm,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为20μ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甲藻孢囊从水体底层淤泥中快速过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器的侧面还设置有导流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鑫烽郭卓然冷天泽陆斗定
申请(专利权)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