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1658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上述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框架、升降结构、引线组件以及滚筒式养殖浮笼。养殖框架包括第一支撑横梁和两组V型支撑架体。每组V型支撑架体包括第二支撑横梁、第三支撑横梁、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上,另一端焊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上。当养殖框架放置于水中时且不启动升降结构时,第一支撑横梁漂浮在水面上,第二支撑横梁和第三支撑横梁均位于水下,当启动升降结构时,V型支撑架体相对第一支撑横梁作升降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模拟自然潮汐运动,提高牡蛎品质和价值的同时自动打磨壳型,不需再次人工打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牡蛎养殖
,特别是涉及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牡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品,牡蛎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素有“海底牛奶”之称。目前,我国牡蛎的主要养殖方式为近海筏式吊笼养殖,近海海域易受生活和工业污水影响,且风浪易对牡蛎养殖造成经济损失。吊笼养殖的牡蛎密度较大,饵料生物易不足,牡蛎肥满度随之降低,牡蛎生长位置较固定,牡蛎之间摩擦较小,不能起到打磨壳型的作用,牡蛎品质及品相难以达到高规格标准,影响牡蛎养殖经济效益,不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牡蛎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适用于饵料丰富、水环境良好的内湾和池塘型海域,饵料丰富可保证牡蛎肥满度,内湾和池塘型海域可避免风浪影响。该装置通过模拟自然潮汐运动,使牡蛎接受日光浴,同时升降起到打磨壳形的效果,提高牡蛎的品质和品相,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0004]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包括:
[0005]养殖框架,其包括第一支撑横梁和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相对应两侧位置处的两组V型支撑架体;
[0006]每组所述V型支撑架体包括第二支撑横梁、第三支撑横梁、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的第一连接杆,其一端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上,另一端焊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上;
[0007]用于驱动对应V型支撑架体的升降结构,其包括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上的液压油缸、铰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对应第一连接杆焊接点处的液压杆;以及
[0008]滚筒式养殖浮笼,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横梁上;
[0009]其中,当养殖框架放置于水中时且不启动升降结构时,所述第一支撑横梁漂浮在水面上,第二支撑横梁和第三支撑横梁均位于水下;当启动升降结构时,V型支撑架体相对第一支撑横梁作升降运动。
[0010]上述养殖装置可模拟自然潮汐运动,让牡蛎接受日光浴,提高牡蛎的品质和价值,同时翻转起到打磨壳型的效果,不需要再次进行人工打磨,降低养殖成本。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养殖装置还包括可折叠双头杆,其用于连接多个养殖框架;所述可折叠双头杆固定连接在相邻两组第一支撑横梁的端部之间。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平行布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第三支撑横梁之间处。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数量为三组,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横梁与第二支撑横梁,且第一连接杆呈弧型结构。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横梁与第三支撑横梁;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数量为两组,且第二连接杆焊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第三支撑横梁的端部之间。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杆的数量为五组,且第三连接杆焊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第三支撑横梁之间;五组所述第三连接杆平行布设在两组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处。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油缸位于对应第一连接杆的下方,且液压杆背向第二支撑横梁的端部嵌套在所述液压油缸内;所述升降结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上的防水电气箱、搭载在所述防水电气箱内的液压系统。
[0017]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系统包括电磁换向阀、节流阀、过滤器、溢流阀、油泵和电机,且电机上搭载有遥控接收器。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筒式养殖浮笼上固定安装有塑胶浮力圆柱,且滚筒式养殖浮笼上铰连接有挡门;所述滚筒式养殖浮笼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所述滚筒式养殖浮笼均匀布设在所述养殖框架的两侧处;位于同一侧若干组所述滚筒式养殖浮笼间隔设置,且滚筒式养殖浮笼通过卡扣与第三支撑横梁相固定。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养殖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养殖框架上的引线组件,其提供电线的置放通道;所述引线组件包括四组管道支撑座、固定连接在相邻两组所述管道支撑座之间的PVC管、用于连通两组所述PVC管的密封管;其中两组所述管道支撑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上,剩余两组所述管道支撑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上;所述管道支撑座上开设有圆孔,其用于提供所述PVC管的置放定位;所述密封管采用高弹性伸缩防水橡胶材质。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专利技术的养殖装置,V型支撑架体可围绕第一支撑横梁进行180
°
的翻转,使得滚筒式养殖浮笼可在水面和水下进行升降和翻转,从而达到模拟自然潮汐运动的效果,让牡蛎可以每天定时接收日光浴,从而提升牡蛎口感,同时通过翻转使牡蛎在笼中滚动产生摩擦,起到打磨牡蛎壳型的效果,使壳型光黄美观。
[0022]本专利技术的养殖装置可适用于内湾和池塘型水域的牡蛎养殖,内湾和池塘型水域具有饵料丰富和水环境良好的特点,可以保证牡蛎的肥度的同时,又不受海上风浪影响,可保证安全稳定生产作业,适合半成品牡蛎育肥,提高牡蛎品质和价值。
附图说明
[0023]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的主视图。
[0024]图2所示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液压系统的电性连接示图。
[002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7]1、第一支撑横梁;2、可折叠双头杆;3、V型支撑架体;31、第二支撑横梁;32、第三支撑横梁;33、第一连接杆;34、第二连接杆;35、第三连接杆;4、升降结构;41、液压油缸;42、液压杆;43、防水电气箱;44、液压系统;5、引线组件;51、管道支撑座;52、PVC管;53、密封管;6、滚筒式养殖浮笼。
[0028]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
[0030]请参阅图1

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其应用于单体牡蛎在内湾和池塘型水域的养殖中。上述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框架、用于连接多个养殖框架的可折叠双头杆2、升降结构4、设置在养殖框架上的引线组件5、以及滚筒式养殖浮笼6。
[0031]养殖框架包括第一支撑横梁1和对称布设在第一支撑横梁1相对应两侧位置处的两组V型支撑架体3。每组V型支撑架体3包括第二支撑横梁31、第三支撑横梁32、第一连接杆33、第二连接杆34和第三连接杆35。可折叠双头杆2固定连接在相邻两组第一支撑横梁1的端部之间,本实施例中,基于可折叠双头杆2来连接固定多个养殖框架以实现牡蛎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经可折叠双头杆2连接得到的组合体可实现弯曲排放,从而节省养殖空间。
[0032]第二支撑横梁31平行布设在第一支撑横梁1和第三支撑横梁32之间处;其中,当养殖框架放置于水中时且不启动升降结构4时,第一支撑横梁1漂浮在水面上,第二支撑横梁31和第三支撑横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框架,其包括第一支撑横梁(1)和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1)相对应两侧位置处的两组V型支撑架体(3);每组所述V型支撑架体(3)包括第二支撑横梁(31)、第三支撑横梁(32)、第一连接杆(33)、第二连接杆(34)和第三连接杆(35);所述的第一连接杆(33),其一端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1)上,另一端焊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31)上;用于驱动对应V型支撑架体(3)的升降结构(4),其包括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1)上的液压油缸(41)、铰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31)和对应第一连接杆(33)焊接点处的液压杆(42);以及滚筒式养殖浮笼(6),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横梁(32)上;其中,当养殖框架放置于水中时且不启动升降结构(4)时,所述第一支撑横梁(1)漂浮在水面上,第二支撑横梁(31)和第三支撑横梁(32)均位于水下;当启动升降结构(4)时,V型支撑架体(3)相对第一支撑横梁(1)作升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装置还包括可折叠双头杆(2),其用于连接多个养殖框架;所述可折叠双头杆(2)固定连接在相邻两组第一支撑横梁(1)的端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31)平行布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1)和第三支撑横梁(32)之间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33)的数量为三组,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横梁(1)与第二支撑横梁(31),且第一连接杆(33)呈弧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体牡蛎升降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34)和第三连接杆(35)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横梁(31)与第三支撑横梁(32);所述第二连接杆(34)的数量为两组,且第二连接杆(34)焊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31)和第三支撑横梁(32)的端部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荆圆圆雷西娟孙铭胡凡光刘广斌张天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