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1378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包括:柔性衬底,所述柔性衬底包括中间区、位于所述中间区两侧的两侧区、以及所述两侧区外侧的外侧区;栅极,设置在所述柔性衬底的中间区上;介电层,覆盖在所述栅极上;所述介电层包括中间区、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介电层的中间区两侧的第一区和第二区;源极,覆盖所述第一区;漏极,覆盖所述第二区;敏感层,覆盖所述介电层的中间区、覆盖部分所述源极以及漏极;封装层,覆盖所述柔性衬底的两侧区、所述源极以及漏极未被覆盖部分、以及所述敏感层两侧;以及微流控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衬底外侧区。本发明专利技术传感器操作简单,响应时间快,灵敏度高,适合对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进行实时监测。行实时监测。行实时监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温度、pH传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细胞是生物体中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在生长的过程当中会进行多种生化反应:细胞增殖、酶反应、基因表达等等。温度和pH值是影响细胞活动和行为的两个重要的生理参数。有研究表明,当细胞外环境温度降低时,细胞的增值速率降低,总代谢也会降低,当长期处于非适宜温度时,细胞中的酶、线粒体等会发生严重的功能耦合下降,进而直接造成细胞凋亡率的提升。同样当细胞外环境中的pH值偏离正常值时,细胞的正常活动会受到抑制,细胞的免疫功能遭到损坏,进而造成细胞凋亡。并且通过检测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可以预测细胞活动的情况或程度。因此精准、实时测量细胞外环境中的温度、pH值是十分有必要的。
[0003]当前的面向细胞的温度传感器主要分为荧光型、探针型,但是存在着抗干扰能力差、细胞毒性、操作复杂等不足。而在面向细胞的pH传感器可分为荧光型、离子场效应管型、磁共振型等等,存在着稳定性差,尺寸大难以检测单细胞,操作复杂难以做到实时监测等不足,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结构来弥补这些不足。并且发现当前研究中能够实现双参数检测的传感器不多,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
[0005]一种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包括:
[0006]柔性衬底:所述柔性衬底包括中间区,位于所述中间区两侧的两侧区,以及所述两侧区外侧的外侧区;
[0007]栅极,设置在所述柔性衬底的中间区上;
[0008]介电层,覆盖在所述栅极上;所述介电层包括中间区、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介电层中间区两侧的第一区和第二区;
[0009]源极,覆盖所述第一区;
[0010]漏极,覆盖所述第二区;
[0011]敏感层,覆盖所述介电层的中间区、覆盖部分所述源极以及漏极;所述敏感层的材料为功能化丝基碳纳米纤维;
[0012]封装层,覆盖所述柔性衬底的两侧区、所述源极以及漏极未被覆盖部分、以及所述敏感层两侧;
[0013]以及微流控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衬底外侧区。
[0014]可选地,所述柔性衬底为聚酰亚胺。
[0015]可选的,所述栅极为银电极。
[0016]可选的,所述源极以及所述漏极为钛/金电极。
[0017]可选的,所述封装层材料为聚氯乙烯。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0019]一种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0]S1,在所述柔性衬底上通过热蒸发形成栅极;
[0021]S2,提供含交联剂的聚(4

乙烯基苯酚)溶液;将所述含交联剂的聚(4

乙烯基苯酚)溶液旋涂到栅极上,形成介电层;
[0022]S3,在所述介电层上通过荫罩热蒸发工艺形成源极以及漏极;
[0023]S4,提供功能化丝基碳纳米纤维;将所述功能化丝基碳纳米纤维转移到介电层、源极以及漏极上,形成敏感层;
[0024]S5,在所述柔性衬底的两侧、所述源极以及漏极未覆盖部分、以及敏感层两侧通过聚氯乙烯封装;
[0025]S6,提供微流控芯片;将所述微流控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衬底外侧区。
[0026]可选的,所述含交联剂的聚(4

乙烯基苯酚)溶液通过如下步骤获得:
[0027]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聚(4

乙烯基苯酚)以及交联剂六氟二酐以设定摩尔比混合制备混合溶液,再将混合溶液通过注射器过滤器进行过滤形成最终所需溶液。
[0028]所述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所述功能化丝基碳纳米纤维包括以下步骤获得:
[0029]通过碱液对蚕丝进行脱胶,将脱胶蚕丝与增粘剂混合,再通过静电纺丝制备蚕丝纳米纤维,然后对所述蚕丝纳米纤维进行热处理以形成丝基碳纳米纤维;再向丝基碳纳米纤维引入缺陷,以此形成功能化丝基碳纳米纤维。
[0030]可选的,所述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以下步骤获得:
[0031]通过光刻形成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微尺度模具,模具中包含细胞培养室、培养液流入口、培养液流出口、细胞播种入口、细胞播种出口,以此为母板,将聚二甲基硅氧烷预聚物和固化剂以设定比例混合并去除气泡,浇铸至模具上再固化,并打上一个气泡捕捉孔,以此形成微流控芯片,最后通过硅导管与其他微流控系统设备相连。
[0032]可选的,将所述柔性衬底上形成栅极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0033]清洗柔性衬底,并在100℃下加热以除去水分。
[0034]可选的,所述微流控芯片安装在柔性衬底外侧区之前,还包括:
[0035]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冲洗微流控芯片,再浸泡在培养液中。
[0036]上述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采用纳米级尺寸的底栅底接触型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由于晶体管的多参数输出特性,研究不同输出参数对检测参数的依赖性,能够实现对于多参数的检测。由于封装层的保护,传感器中仅敏感层与化学环境直接接触,故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经过特殊的制备工艺,传感器可被制为纳米级尺寸,尺寸微小可应用于细胞水平的参数检测。敏感层采用功能化丝基碳纳米纤维,生物相容性好,不会对细胞产生毒性。并且该传感器操作简单,响应时间快,灵敏度高,适合对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进行实时监测。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整体结构图;
[003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3为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4为传感器的温度响应图;
[0041]图5为传感器的pH响应图;
[0042]图中,11

柔性衬底,12

栅极,13

介电层,14

源极,15

漏极,16

敏感层,17

封装层,2

微流控芯片主体,3

硅导管,21

细胞培养室,22

培养液流入口,23

培养液流出口,24

细胞播种入口,25

细胞播种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衬底,所述柔性衬底包括中间区、位于所述中间区两侧的两侧区、以及所述两侧区外侧的外侧区;栅极,设置在所述柔性衬底的中间区上;介电层,覆盖在所述栅极上;所述介电层包括中间区、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介电层的中间区两侧的第一区和第二区;源极,覆盖所述第一区;漏极,覆盖所述第二区;敏感层,覆盖所述介电层的中间区、覆盖部分所述源极以及漏极;所述敏感层的材料为功能化丝基碳纳米纤维;封装层,覆盖所述柔性衬底的两侧区、所述源极以及漏极未被覆盖部分、以及所述敏感层两侧;以及微流控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衬底外侧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衬底为聚酰亚胺;所述栅极为银电极;所述源极以及所述漏极为钛/金电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的材料为聚氯乙烯。4.一种面向细胞外环境的温度、pH值双检测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在所述柔性衬底上通过热蒸发形成栅极;S2,提供含交联剂的聚(4

乙烯基苯酚)溶液;将含交联剂的聚(4

乙烯基苯酚)溶液旋涂到栅极上,形成介电层;S3,在所述介电层上通过荫罩热蒸发工艺形成源极以及漏极;S4,提供功能化丝基碳纳米纤维;将所述功能化丝基碳纳米纤维转移到介电层、源极以及漏极上,形成敏感层;S5,在所述柔性衬底的两侧、所述源极以及漏极未覆盖部分,以及敏感层两侧通过聚氯乙烯封装;S6,提供微流控芯片;将所述微流控芯片安装在所述柔性衬底外侧区。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凤霞曾张斌卢文孝陈涛孙立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