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1118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32
本申请尤其提供了一种智能机器人,包括:多个连接臂和多个驱动件;各个驱动件包括机壳和输出端壳,驱动件具有输出轴,机壳设有多个安装凸耳;每一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旋转内支架;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一侧壁;第二连接部包括筒盖部和第二侧壁;通过转动旋转内支架固定两个驱动件,使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壳固定卡合于第一套筒中,同时第二驱动件的其中相对的两个安装凸耳分别卡合于旋转支架与第一侧壁之间。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旨在解决现有所采用积木类教具在搭建时面临结构复杂、耗费时间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让学生理解控制、自动驾驶等科技功能,不适应于用来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的教学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机器人


[0001]本申请属于智能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教育环节中对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科技兴趣的引导、启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的科技兴趣正处于萌芽阶段,正确有益的引导、启发,对于中小学生培养起来科技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
[0003]目前,对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方式都是课堂学习,老师先向学生们讲解科技知识,然后学生们进行理论理解。这是典型的课堂式教育方式,明显地缺少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们面对着枯燥无味的书本,并且面对艰涩难懂的科技知识,不免望而生畏,很难让学生们培养起浓厚的兴趣。
[0004]即使有些学校或兴趣夏令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动手环节,所采用积木类教具在搭建时面临结构复杂、耗费时间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让学生理解控制、自动驾驶等科技功能,不适应于用来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的教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机器人,旨在解决现有所采用积木类教具在搭建时面临结构复杂、耗费时间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让学生理解控制、自动驾驶等科技功能,不适应于用来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的教学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机器人,包括:多个连接臂和多个驱动件;
[0007]各个驱动件包括机壳和输出端壳,驱动件具有输出轴,输出端壳相对于机壳转动地安装于输出轴,输出端壳随输出轴同步转动,机壳背离输出端壳的一端设有多个安装凸耳,多个安装凸耳绕机壳的中心轴线呈周向间隔布置;
[0008]每一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旋转内支架,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一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一套筒连接;第二连接部包括筒盖部和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与筒盖部连接,筒盖部盖合于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和筒盖部配合用于固定第一驱动件;旋转内支架转动卡合于第一套筒与筒盖部之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连接;
[0009]其中,通过转动旋转内支架固定两个驱动件,使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壳固定卡合于第一套筒中,同时第二驱动件的其中相对的两个安装凸耳分别卡合于旋转支架与第一侧壁之间。
[00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形成有相对的第一避让口和第二避让口,第一侧壁的与第一套筒相对处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旋转内支架包括第二套筒和弯曲框,弯曲框的两端均连接于第二套筒,第二套筒转动卡合于第一套筒与筒盖部之间,弯曲框能够转动通过第一避让口或第二避让口,弯曲框的与第二套筒相对处设有第二安装通孔;
第二驱动件的两个安装凸耳分别插装于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
[00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弯曲框成型为跑道型轮廓,且弯曲框朝向第一安装通孔的外侧壁呈圆滑过渡。
[00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弯曲框朝向第一安装通孔的外侧壁设有凹陷槽,凹陷槽的延伸方向和弯曲框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00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驱动件的输出端壳背离机壳的一端设有多个插入口及与插入口一一对应连通的卡槽;第一套筒朝向筒盖部的端部上间隔设有多个缺口,筒盖部盖合缺口形成滑移导槽,第二套筒的内壁设有多个卡止凸块,各个卡止凸块一一对应位于缺口中,且卡止凸块在滑移导槽中滑移,筒盖部的周缘设有止挡凸边,卡止凸块和止挡凸边间隔设置;将第一驱动件安装于第一套筒时,卡止凸块自插入口滑入卡槽,卡止凸块和止挡凸边夹持固定卡槽的一侧槽壁。
[00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缺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缺口相对于第一套筒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卡止凸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止凸块相对于第二套筒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001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智能机器人还包括车轮,车轮包括支撑壳和旋转端盖,支撑壳设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的内壁设有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悬臂和与悬臂一一对应且间隔设置的阶梯面,悬臂的自由端和阶梯面之间形成装配开口,旋转端盖的内侧壁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卡耳,各个卡耳一一对应装配开口,并且各个卡耳自相应的装配开口进入悬臂和阶梯面之间;车轮连接于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壳,其中,各个卡耳自相应的插入口滑入卡槽中,卡耳和悬臂夹持固定卡槽的一侧槽壁。
[001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个卡耳朝向悬臂的一侧设置为朝向悬臂凸出的曲面。
[001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个卡耳朝向悬臂的一侧设置为由两个倾斜方向相反的平面拼接成的双向楔形面。
[001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智能机器人还包括:车身框架,沿智能机器人的长度方向上,车身框架的底部的两侧均设有多个第一插置槽;底盖,连接于车身框架的底部,沿长度方向上,底盖的两侧均设有多个第二插置槽,第二插置槽与第一插置槽一一对应;第一驱动件的其中相对的两个安装凸耳分别插入第一插置槽和第二插置槽,且底盖和车身框架夹持固定机壳。
[0019]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本申请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智能机器人以及该智能机器人中采用了驱动件和连接臂组装成智能机器人的动力总成,学生们通过使用该连接臂将两个驱动件快速装配形成智能机器人的动力总成,操作过程简单易懂,使得学生们能够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们迅速培养起浓厚的科学兴趣。而且,学生们通过使用该连接臂以及驱动件来装配形成智能机器人的动力总成,能够了解到该连接臂的结构设计组成,深入了解该连接臂通过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旋转内支架之间的结构装配关系,以及深入探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旋转内支架之间是如何与驱动件之间形成配合来固定驱动件,从而由简入繁地引导学生们培养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和渴求期望,从而培养起浓厚的科学兴趣。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中采用连接臂装配成型的轮组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中采用连接臂装配成型的轮组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2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中连接臂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中连接臂的分解示意图;
[0026]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中驱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一;
[002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中驱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二;
[0028]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中车轮和驱动件的分解示意图;
[0029]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采用四个轮组结构装配形成行走系统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采用四个轮组结构装配形成行走系统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0031]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机器人采用车轮和驱动件装配形成行走系统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连接臂和多个驱动件;各个驱动件包括机壳和输出端壳,所述驱动件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端壳相对于所述机壳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输出轴,所述输出端壳随所述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机壳背离所述输出端壳的一端设有多个安装凸耳,所述多个安装凸耳绕所述机壳的中心轴线呈周向间隔布置;每一所述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旋转内支架,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套筒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筒盖部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筒盖部连接,所述筒盖部盖合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筒盖部配合用于固定第一所述驱动件;所述旋转内支架转动卡合于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筒盖部之间,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连接;其中,通过转动所述旋转内支架固定两个所述驱动件,使第一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壳固定卡合于所述所述第一套筒中,同时第二所述驱动件的其中相对的两个安装凸耳分别卡合于所述旋转支架与第一侧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形成有相对的第一避让口和第二避让口,所述第一侧壁的与所述第一套筒相对处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旋转内支架包括第二套筒和弯曲框,所述弯曲框的两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转动卡合于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筒盖部之间,所述弯曲框能够转动通过所述第一避让口或所述第二避让口,所述弯曲框的与所述第二套筒相对处设有第二安装通孔;第二所述驱动件的两个所述安装凸耳分别插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和所述第二安装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框成型为跑道型轮廓,且所述弯曲框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外侧壁呈圆滑过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框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外侧壁设有凹陷槽,所述凹陷槽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弯曲框的延伸方向相一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驱动件的所述输出端壳背离所述机壳的一端设有多个插入口及与所述插入口一一对应连通的卡槽;所述第一套筒朝向所述筒盖部的端部上间隔设有多个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文劲姚子红齐奇王轶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