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0518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通过判断道岔类型为单开道岔还是复式交分道岔,并对单开道岔情况和俯视交分道岔情况分别进行结构优化和现场维护,实现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对脱轨过程的分析,得到正常运行条件下列车车轮冲击护轨开口段是造成道岔脱轨的直接原因,由此通过本方法系统性的防止车轮接触护轨开口段,达成有效减少和避免护轨位置脱轨事故的发生。达成有效减少和避免护轨位置脱轨事故的发生。达成有效减少和避免护轨位置脱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在中国普速铁路单开道岔及复式交分道岔上发生了多起脱轨事故,绝大部分发生于辙叉护轨部分,并且脱轨过程较为相似。列车逆向通过辙叉时,存在车轮撞击护轨开口段的情形。长期运营条件下,频繁的车轮撞击导致护轨前端轨撑螺栓松动、变形甚至损坏,进而致使护轨开口段轨头向基本轨侧倾翻。护轨轨头倾翻后,与基本轨高差减小,在此条件下列车通过时车轮轮缘对护轨开口段轨顶面产生冲击和磨耗,继续运行一段时间,反复轮载作用下,护轨开口段轨头会因磨耗和塑性变形形成台阶状结构,当此台阶状特征达到足够严重的程度时,列车通过时车轮轮缘会沿着台阶状结构爬上护轨,最终导致列车脱轨。
[0003]基于上述内容,正常运行条件下列车车轮冲击护轨开口段是造成道岔脱轨的直接原因,如果能防止车轮接触护轨开口段则能有效减少和避免护轨位置脱轨事故的发生。
[0004]由此现需一种降低列车在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长期运营条件下,频繁的车轮撞击导致护轨前端轨撑螺栓松动、变形甚至损坏,进而致使护轨开口段轨头向基本轨侧倾翻,护轨轨头倾翻后,与基本轨高差减小,在此条件下列车通过时车轮轮缘对护轨开口段轨顶面产生冲击和磨耗,继续运行一段时间,反复轮载作用下,护轨开口段轨头会因磨耗和塑性变形形成台阶状结构,当此台阶状特征达到足够严重的程度时,列车通过时车轮轮缘会沿着台阶状结构爬上护轨,最终导致列车脱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采用优化方法防止车轮接触护轨开口段则能有效减少和避免护轨位置脱轨事故的发生,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判断道岔类型为单开道岔还是复式交分道岔,若为单开道岔则进行步骤S2,否则进行步骤S5;
[0008]S2、根据车站站场的空间情况和铁路的维修计划,判断单开道岔是否允许结构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3,否则进行步骤S4;
[0009]S3、对单开道岔进行结构优化;
[0010]S4、对单开道岔进行单开道岔的现场维护,并进行步骤S8;
[0011]S5、根据车站站场的空间情况和铁路的维修计划,判断复式交分道岔是否允许结构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6,否则进行步骤S7;
[0012]S6、对复式交分道岔进行结构优化;
[0013]S7、对复式交分道岔进行复式交分道岔的现场维护;
[0014]S8、完成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优化。
[0015]单开道岔和复式交分道岔,根据车站站场的空间是否有限,存在只能放下特定尺寸或更小尺寸的道岔,更大尺寸的道岔放不下的情况或根据铁路局的维修计划,换铺新型道岔存在维修时间不够或者成本控制的问题,受到运输组织的影响,进行判断。
[001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作为优选方式,步骤S3对单开道岔进行结构优化的具体步骤为:
[0017]S31、判断站场空间是否允许单开道岔进行结构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32,否则进行步骤S33;
[0018]S32、增大单开道岔的道岔号码;
[0019]S33、判断站场空间是否允许对单开道岔进行线形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34,否则进行步骤S37;
[0020]S34、在使导曲线终点远离护轨趾端的前提下,增大单开道岔的曲线半径;
[0021]S35、判断步骤S32中导曲线半径是否增大至≥295m,若是则直接进行步骤S36,否则在满足小半径曲线轨距加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轨距加宽量后进行步骤S36;
[0022]S36、判断导曲线区轨距加宽量是否减小至0,是则使轨距加宽终点远离护轨趾端后进行步骤S39,否则直接进行步骤S39;
[0023]S37、将轨距加宽恢复区段调整为曲线结构;
[0024]S38、优化护轨缓冲段末端轮缘槽,减小护轨间隔,并校核缓冲段动能损失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护轨间隔和缓冲段动能损失情况判定是否需要减小护轨间隔;
[0025]S39、完成对单开道岔的结构优化。
[002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作为优选方式,步骤S38中的根据护轨间隔和缓冲段动能损失情况判定是否需要减小护轨间隔的具体方式为:
[0027]若护轨间隔减小至1365mm,且缓冲段动能损失满足要求,则护轨间隔减小至1365mm;
[0028]若护轨间隔减小至1365mm,且缓冲段动能损失不满足要求,则护轨间隔减小至1368mm;
[0029]若护轨间隔减小至1368mm,且缓冲段动能损失满足要求,则护轨间隔减小至1368mm;
[0030]若护轨间隔减小至1368mm,且缓冲段动能损失不满足要求,则判定不需要减小护轨间隔。
[003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作为优选方式,步骤S4中的单开道岔的现场维护具体为:
[0032]判定道岔状态是否不满足养护维修标准,是则进行整修,否则判定是否经过步骤S38调整过护轨间隔,是则不进行整修,否则现场调整护轨间隔,使其≤1368mm。
[003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作为优选方式,步骤S6中对复式交分道岔进行结构优化具体方法为:
[0034]S61、判断站场空间是否允许复式交分道岔进行结构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62,否则
进行步骤S63;
[0035]S62、增大复式交分道岔的道岔号码;
[0036]S63、判断站场空间是否允许对复式交分道岔进行线形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64,否则进行步骤S69;
[0037]S64、在减小尖轨冲角的同时,增大复式交分道岔的曲线半径;
[0038]S65、判断步骤S64中导曲线半径是否增大至≥295m,若是则直接进行步骤S66,否则在满足小半径曲线轨距加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轨距加宽量后进行步骤S66;
[0039]S66、在满足减小尖轨冲角的前提下,使轨距加宽终点远离护轨趾端;
[0040]S67、在满足小半径曲线轨距加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轨距加宽量;
[0041]S68、判断导曲线区轨距加宽量是否减小至0,是则使轨距加宽终点远离护轨趾端后进行步骤S611,否则直接进行步骤S611;
[0042]S69、将轨距加宽恢复区段调整为曲线结构;
[0043]S610、优化护轨缓冲段末端轮缘槽,减小护轨间隔,并校核缓冲段动能损失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护轨间隔和缓冲段动能损失情况判定是否需要减小护轨间隔;
[0044]S611、完成对复式交分道岔的结构优化。
[004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判断道岔类型为单开道岔还是复式交分道岔,若为单开道岔则进行步骤S2,否则进行步骤S5;S2、根据车站站场的空间情况和铁路的维修计划,判断所述单开道岔是否允许结构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3,否则进行步骤S4;S3、对所述单开道岔进行结构优化;S4、对所述单开道岔进行单开道岔的现场维护,并进行步骤S8;S5、根据车站站场的空间情况和铁路的维修计划,判断所述复式交分道岔是否允许结构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6,否则进行步骤S7;S6、对所述复式交分道岔进行结构优化;S7、对所述复式交分道岔进行复式交分道岔的现场维护;S8、完成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对所述单开道岔进行结构优化的具体步骤为:S31、判断站场空间是否允许所述单开道岔进行结构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32,否则进行步骤S33;S32、增大所述单开道岔的道岔号码;S33、判断站场空间是否允许对单开道岔进行线形优化,是则进行步骤S34,否则进行步骤S37;S34、在使导曲线终点远离护轨趾端的前提下,增大所述单开道岔的曲线半径;S35、判断步骤S32中导曲线半径是否增大至≥295m,若是则直接进行步骤S36,否则在满足小半径曲线轨距加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轨距加宽量后进行步骤S36;S36、判断导曲线区轨距加宽量是否减小至0,是则使轨距加宽终点远离护轨趾端后进行步骤S39,否则直接进行步骤S39;S37、将轨距加宽恢复区段调整为曲线结构;S38、优化护轨缓冲段末端轮缘槽,减小护轨间隔,并校核缓冲段动能损失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护轨间隔和缓冲段动能损失情况判定是否需要减小护轨间隔;S39、完成对所述单开道岔的结构优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8中的根据护轨间隔和缓冲段动能损失情况判定是否需要减小护轨间隔的所述具体方式为:若护轨间隔减小至1365mm,且缓冲段动能损失满足要求,则护轨间隔减小至1365mm;若护轨间隔减小至1365mm,且缓冲段动能损失不满足要求,则护轨间隔减小至1368mm;若护轨间隔减小至1368mm,且缓冲段动能损失满足要求,则护轨间隔减小至1368mm;若护轨间隔减小至1368mm,且缓冲段动能损失不满足要求,则判定不需要减小护轨间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降低车辆在道岔护轨位置脱轨风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璞王树国赵振华李伟司道林杨东升葛晶王猛王钟苑钱坤高原杨亮刘高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