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0464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漏极;N+型衬底层,第一P型基区、第二P型基区以及第三P型基区;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三P+离子注入区、第四P+离子注入区;第一N+离子注入区,连接所述第一P型基区与所述第二P型基区;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作为所述半导体结构的部分导电沟道;第二P+离子注入区;第二N+离子注入区,与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P+离子注入区;第三N+离子注入区;第一栅极区;第二栅极区;源极。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改善雪崩电流通路、降低体二极管性能退化以及提高器件高可靠性的特性。性的特性。性的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器件
,具体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化硅材料作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比硅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特性,禁带宽度是硅的3倍,临界击穿电场是硅的10倍,热导率是硅的4倍。使用碳化硅材料制成的功率器件比硅器件具有更高的工作频率、更小的损耗以及更高的工作温度和功率密度,热别适合应用于高压、大功率、高温、抗辐射的电力电子器件中。
[0003]近年来,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SiC MOSFET)被推向功率器件市场。在相同耐压能力下,SiC MOSFET比传统的硅绝缘栅双极场效应晶体管(Si IGBT)具有更高的工作温度、更低的开关损耗以及更高的开关频率。虽然SiC MOSFET性能优异,但是SiC MOSFET器件内部由于材料缺陷以及位错等原因,重复雪崩状态下体二极管性能退化严重,降低器件可靠性。同时,体二极管性能的退化,导致器件性能稳定性差异,大大增加应用系统的风险。如何解决SiC MOSFET在雪崩状态下的性能退化问题,提升器件稳定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在通过在SiC MOSFET旁集成耗尽型JFET结构,利用JFET与MOSFET沟道夹断能力的差异,改变器件雪崩电流路径,提升SiC MOSFET器件抗雪崩能力以及器件可靠性。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所该结构包括:漏极;N+型衬底层,与所述漏极欧姆接触;N

型外延层,位于所述N+型衬底层上,且远离所述N+型衬底层的一侧依次形成有间隔分布的第一P型基区、第二P型基区以及第三P型基区;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三P+离子注入区、第四P+离子注入区,分别覆盖所述第一P型基区、所述第二P型基区以及所述第三P型基区的部分顶面;第一N+离子注入区,连接所述第一P型基区与所述第二P型基区,且覆盖所述第一P型基区以及所述第二P型基区的部分顶面;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作为所述半导体结构的部分导电沟道;第二P+离子注入区,覆盖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的部分顶面;第二N+离子注入区,覆盖所述第二P型基区部分顶面,与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P+离子注入区;第三N+离子注入区,覆盖所述第三P型基区,位于所述第四P+离子注入区靠近第二P型基区的一侧;第一栅极区,位于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的上方,且覆盖所述第二P+离子注入区
顶面;第二栅极区,横跨所述第二P型基区以及所述第三P型基区的上方;源极,位于所述N

型外延层上方,且覆盖第一栅极区与第二栅极区。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底面分别低于所述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二P+离子注入区以及第三P+离子注入区的底面;所述第二N+离子注入区底面低于所述第三P+离子注入区底面;所述第三N+离子注入区底面低于所述第四P+离子注入区底面。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二P+离子注入区、第三P+离子注入区、第四P+离子注入区均与所述N

型外延层顶面齐平;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第二N+离子注入区、第三N+离子注入区、第四P+离子注入区均与所述N

型外延层顶面齐平。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呈现U型结构,所述第二N+离子注入区与所述第三N+离子注入区均为方形结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型基区、第二P型基区、第三P型基区掺杂介质均为P型离子且掺杂浓度相同,所述P型离子掺杂浓度范围为1e16

5e18cm
‑3。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二P+离子注入区、第三P+离子注入区和第四P+离子注入区掺杂介质均为P型离子且掺杂浓度相同,所述P型离子掺杂浓度范围为6e18

5e19cm
‑3。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第二N+离子注入区与第三N+离子注入区掺杂介质均为N型离子且掺杂浓度相同,所述N型离子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e17

1e19cm
‑3。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栅极区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一绝缘介质层;所述第一栅极,覆盖所述第二P+离子注入区的部分顶面;所述第一绝缘介质层,包裹所述第一栅极外周,以使所述第一栅极与所述源极绝缘接触。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栅极区包括栅极氧化层、第二栅极以及第二绝缘介质层,所述栅极氧化层,横跨所述第二P型基区和第三P型基区,且覆盖所述第二N+离子注入区和第三N+离子注入区的部分顶面;所述第二栅极,位于所述栅极氧化层上;所述第二绝缘介质层,包裹所述第二栅极与栅极氧化层的外周,以使所述第二栅极与所述源极绝缘接触。
[0014]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依次间隔分布的第一源极欧姆接触区、第二源极欧姆接触区和第三源极欧姆接触区;所述第一源极欧姆接触区,覆盖所述第一P+离子注入区顶面和第一N+离子注入区的部分顶面;所述第二源极欧姆接触区,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区和第二栅极区之间,覆盖所述第三P+离子注入区顶面以及第一N+离子注入区和第二N+离子注入区的部分顶面;所述第三源极欧姆接触区,覆盖所述第三N+离子注入区的部分顶面和所述第四P+离子注入区顶面。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S100,提供一N+型衬底,并在所述N+型衬底上生长N

型外延层;S200,在所述N

型外延层远离所述N+型衬底的表面进行P型离子注入,依次形成间隔分布的第一初始P型基区、第二初始P型基区以及第三初始P型基区;S300,在所述第一初始P型基区与第二初始P型基区的部分顶面进行N型离子注入,形成连接所述第一初始P型基区与第二初始P型基区的第一初始N+离子注入区;并在所述第二初始P型基区和第三初始P型基区的部分顶面进行N型离子注入,形成第二初始N+离子注入区和第三初始离子注入区;S400,在所述第一初始P型基区、第二初始P型基区以及第三初始P型基区的部分顶面进行P型离子注入,分别形成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三P+离子注入区和第四P+离子注入区;并在所述第一初始N+离子注入区的部分顶面进行P型离子注入,形成第二P+离子注入区;S500,对进行P型和N型离子注入之后的半导体结构进行高温退火;S600,形成位于所述第一初始N+离子注入区上的第一栅极区,以及横跨所述第二初始P型基区以及所述第三初始P型基区上方的第二栅极区;S700,在所述N

型外延层上沉积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栅极区和第二栅极区的源极;S800,在所述N+型衬底层远离所述N

型外延层的一侧沉积形成漏极。
[0016]进一步的,所述S600包括:S610,在所述N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漏极;N+型衬底层,与所述漏极欧姆接触;N

型外延层,位于所述N+型衬底层上,且远离所述N+型衬底层的一侧依次形成有间隔分布的第一P型基区、第二P型基区以及第三P型基区;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三P+离子注入区、第四P+离子注入区,分别覆盖所述第一P型基区、所述第二P型基区以及所述第三P型基区的部分顶面;第一N+离子注入区,连接所述第一P型基区与所述第二P型基区,且覆盖所述第一P型基区以及所述第二P型基区的部分顶面;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作为所述半导体结构的部分导电沟道;第二P+离子注入区,覆盖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的部分顶面;第二N+离子注入区,覆盖所述第二P型基区部分顶面,与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P+离子注入区;第三N+离子注入区,覆盖所述第三P型基区,位于所述第四P+离子注入区靠近第二P型基区的一侧;第一栅极区,位于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的上方,且覆盖所述第二P+离子注入区顶面;第二栅极区,横跨所述第二P型基区以及所述第三P型基区的上方;源极,位于所述N

型外延层上方,且覆盖第一栅极区与第二栅极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底面分别低于所述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二P+离子注入区以及第三P+离子注入区的底面;所述第二N+离子注入区底面低于所述第三P+离子注入区底面;所述第三N+离子注入区底面低于所述第四P+离子注入区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二P+离子注入区、第三P+离子注入区、第四P+离子注入区均与所述N

型外延层顶面齐平;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第二N+离子注入区、第三N+离子注入区、第四P+离子注入区均与所述N

型外延层顶面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呈现U型结构,所述第二N+离子注入区与所述第三N+离子注入区均为方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型基区、第二P型基区、第三P型基区掺杂介质均为P型离子且掺杂浓度相同,所述P型离子掺杂浓度范围为1e16

5e18cm
‑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离子注入区、第二P+离子注入区、第三P+离子注入区和第四P+离子注入区掺杂介质均为P型离子且掺杂浓度相同,所述P型离子掺杂浓度范围为6e18

5e19cm
‑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离子注入区、第二N+离子注入区与第三N+离子注入区掺杂介质均为N型离子且掺杂浓度相同,所述N型离子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e17

1e19cm
‑3。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极区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一绝缘介质层;
所述第一栅极,覆盖所述第二P+离子注入区的部分顶面;所述第一绝缘介质层,包裹所述第一栅极外周,以使所述第一栅极与所述源极绝缘接触。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栅极区包括栅极氧化层、第二栅极以及第二绝缘介质层,所述栅极氧化层,横跨所述第二P型基区和第三P型基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显平钱靖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