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公斤级新型联苯四酚的氧化偶联方法及其催化剂技术

技术编号:3800157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备新型联苯四酚的氧化偶联合成方法及其催化剂。该类新型联苯四酚具有如通式I所示的结构。在铜、铁、镍、锰、钴、铬、镁、钠、钾等金属化合物、金属配合物或碱式金属配合物,以及酸性溶液或含氧的有机碱性溶液的作用下,用烷氧基苯、烷基苯酚或烷氧基苯酚碳碳键氧化偶联反应得到通式I。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联苯四酚的氧化偶联制备方法以及催化剂筛选。剂筛选。剂筛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备公斤级新型联苯四酚的氧化偶联方法及其催化剂
[0001]本专利技术是针对2020年2月10日申请的,申请号为CN202010084223.6,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一种制备公斤级新型联苯四酚的氧化偶联方法及其催化剂”申请文件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备公斤级新型联苯四酚的氧化偶联方法及其催化剂,包括氧化偶联条件以及催化剂筛选。

技术介绍

[0003]偶联反应,是由两个有机化学单位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而得到一个有机分子的过程,其中包括自由基偶联反应,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经典的偶联反应如Suzuki、Heck、Sonogashira、Stille、Kumada、Negishi和Hiyama是有机金属试剂与预活化的卤代烃之间的偶联反应。而卤代烃则需要提前制备,增加了反应步骤和实验流程。此外,贵金属钯的配位化合物Pd(PPh3)4是此类反应最常用的催化剂,其他催化剂包括PdCl2(PPh3)2、PdCl2(MeCN)2等。
[0004]氧化偶联反应是指反应物中的低价态的碳原子转化为高价态的碳原子化合物的一类氧化反应,该反应必须在氧化剂的存在下,直接将两个亲核试剂(Nucleophile)进行偶联,能够对烯、炔和芳烃等的C

H键直接进行活化和官能团化。氧化偶联反应的核心部分是催化金属源与氧化剂,常见的氧化剂有氧气、活性二氧化锰、重铬酸钾、高锰酸钾、二价铜盐及其氧化物、双氧水、TBHP、臭氧等。相对于传统的偶联反应,氧化偶联反应具有缩短反应步骤和原子经济性等优点。氧化偶联反应在医药、农药、化工和材料等有机中间体的合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0005]廉价金属催化的氧化偶联反应可以追溯到1869年,Glaser报道了可以利用末端炔烃自身氧化偶联制备共轭二炔烃。使用CuCl做为催化剂,在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在空气中以苯乙炔为原料得到了1,3

二炔。Albert于1953年研究了在K2Cr2O7/H2SO4催化下,各种3,4,6

三烷基苯酚类的氧化偶联反应,得到了不同类型的联苯二酚,产率介于23~76%。在不同氧化剂(K2Cr2O7、过氧化苯甲酰、MCPBA/FeCl3)与反应条件下,等人报道了对羟基苯丙酸酯、3

叔丁基
‑4‑
羟基苯丙酸酯等一系列市售化合物的氧化偶合,收率达到22~32%。1962年Hay以O2作为氧化剂用催化量的TMEDA和CuCl来催化端基炔的偶联。Noji用CuCl(OH)TMEDA作催化剂,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空气氧化2

萘酚得到了联萘二酚,化学产率为90~96%;Deuβen将2

萘酚和FeCl3在四氢呋喃中回流,产率为54%。此外,还有大量专利文献如US3210384、US481589、WO99/46227A1、WO9946227、JP2002069022、US4101561、US4070383、J.Chem.Soc.C 1971,2967、J.Org.Chem.1983,48,4948等报道了Cu/O2配合物催化的各种烷基取代苯酚氧化偶联制备联苯二酚的反应,产率在35~95%左右。
[0006]本专利技术中发展的一种制备新型联苯四酚的氧化偶联方法以及催化剂具有反应步骤短、原子经济性高、操作简便易于放大合成、收率较高、催化剂价格低廉易得且容易制备等特点。本专利技术对比了KMnO4、K2Cr2O7、MnO2、CrO3、FeCl3等传统的金属氧化剂与Cu(TMEDA)
Cl2/O2、Cu(Et3N)Cl/O2、K3[Fe(CN)6]/O2等金属配合物氧化剂催化下,间苯二酚氧化偶联制备公斤级新型联苯四酚反应结果,并对氧化偶联条件和催化剂进行了优化和筛选。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为了开发一种新型联苯四酚及其衍生物骨架的高效氧化偶联合成方法。其特点是:金属廉价易得、金属氧化剂或配合物制备相对简单、后处理步骤少、四酚骨架偶联收率较高和可以放大合成。
[000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新型联苯四酚是一种制备新型联苯四齿亚磷酸酯配体的重要中间体原料。该四酚化合物的其中一种结构表达式,即:2,2

,6,6
’‑
四羟基

3,3

,5,5
’‑
四叔丁基

1,1
’‑
联苯(结构式2)表示如下:
[0009][0010]合成结构式2的起始原料为:4,6

二叔丁基间苯二酚,分别使用酸性和碱性的氧化偶联方法,合成路线如下:
[0011]酸性体系制备方法
[0012][0013]碱性体系制备方法
[0014]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以上路线进行具体的描述,有必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只用于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对本专利技术构成任何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16]实施例1
[0017]酸性体系制备方法
[0018]在公斤级合成通风房内,向10L装有防爆式机械搅拌桨、滴液漏斗、防爆式高低温循环、温度探针、回流冷凝器和下泄放料阀门等装置的双层玻璃夹套反应釜中加入4,6

二叔丁基间苯二酚(4.5mol),酸性溶液(3.8L),搅拌至溶解后,向反应釜中滴入定量的金属氧
化剂(0.45

6.75mol)和水的澄清溶液(2L)。滴加期间,反应釜有局部放热现象,需用防爆式高低温循环控制好釜内温度。滴加完后,在额定温度(

20

50℃)下搅拌反应1~12小时。反应完成后,当釜内有大量固体颗粒析出时,用布氏漏斗或离心机分批次过滤所得滤饼即为氧化偶联产物,即:2,2

,6,6
’‑
四羟基

3,3

,5,5
’‑
四叔丁基

1,1
’‑
联苯(结构式2);当没有固体析出时,用防爆式旋转蒸发仪旋干溶剂得到粘稠状粗产品,往粗产品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或甲醇和水的混合溶液,用机械搅拌桨进行打浆直至析出固体颗粒,过滤后得到产品。两种后处理反应方法产率接近,介于15~75%之间。
[0019]表1
[0020][0021][0022]实施例2
[0023]碱性体系制备方法
[0024]在公斤级合成通风房内,向10L装有防爆式机械搅拌桨、滴液漏斗、防爆式高低温循环、温度探针、气体导管、回流冷凝器和下泄放料阀门等装置的双层玻璃夹套反应釜中依次加入部分反应溶剂(3L)、碱性化合物(0.0225

0.9mol)和定量的金属化合剂(0.0225

0.45mol),在室温下均匀搅拌0.5~1个小时;在搅拌期间,往反应液面以下不间断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联苯四酚,即通式I所示化学结构式的氧化偶联合成方法以及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在酸性溶液或含氧的碱性溶液中加入上述前体原料,并加入催化量、等当量或过量的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配位化合物;其中,所述金属包括:Cu(I)、Cu(II)、Fe(II)、Fe(III)、Ni(II)、Ni(IV)、Mn(III)、Mn(IV)、Mn(VII)、Co(II)、Co(III)、Cr(III)、Cr(VI)、Mg(II)、Na(I)和K(I)。有机碱性化合物可以是:一元胺、二元胺、三元胺、吡啶等。碳碳键氧化偶联的前体原料可以是:烷氧基苯、烷基苯酚或烷氧基苯酚,其结构式如下:其中,R1,R2,R3的取代基可以是氢;直链或支链(C1

C4)烷基选自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R7和R8的取代基可以是氢或者甲基。此外,当结构式1的取代基R7和R8均为甲基或一半为甲基时,氧化偶联完后,中间产物需要多一步脱甲基得到四酚,还原产率介于95~99%之间,其结构式如下: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酸性溶液可以为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膦酸、六氟膦酸、次氯酸、亚氯酸、甲酸、冰乙酸、过氧乙酸、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乙酸酐、丙酸、丁酸、戊酸、己酸、辛酸、癸酸、己二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氧的溶液中的氧源可以为氧气、空气、臭氧、二羧酸碘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环己酮、对苯醌、二氯二氰基苯醌(DDQ)、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化合物可以为氯化亚铜(CuCl)、氯化铜(CuCl2)、碘化亚铜(CuI)、碘化铜(CuI2)、溴化亚铜(CuBr)、溴化铜(CuBr2)、硫酸铜(CuSO4)、硝酸铜(Cu(NO3)2)、三氟甲磺酸铜(Cu(OTf)2)、氯化亚铁(FeCl2)、三氯化铁(FeCl3)、氧化镍(NiO)、二氧化镍(NiO2)、三氧化二锰(Mn2O3)、活性二氧化锰(MnO2)、高锰酸钾(KMnO4)、三氟化钴(CoF3)、三氧化二钴(Co2O3)、三氧化铬(CrO3)、二氧化铬(CrO2)、二氧化二铬(Cr2O3)、铬酸(H2CrO4)、重铬
酸钾(K2Cr2O7)、重铬酸钠(Na2Cr2O7)、氧化镁(MgO)、碘酸钠(NaIO3)、高碘酸钠(NaIO4)、次氯酸钠(NaClO)、亚氯酸钠(NaClO2)、氯酸钠(NaClO3)、高氯酸钠(NaClO4)、碘酸钾(KIO3)、高碘酸钾(KIO4)、次氯酸钾(KClO)、亚氯酸钾(KClO2)、氯酸钾(KClO3)、高氯酸钾(KClO4)、过硫酸钾(K2S2O8)、过硫酸氢钾(KHSO5)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配位化合物可以为CuOAc、Cu(OAc)2、Cu(OTf)2、[Cu(NH3)4]SO4、[Cu(NH3)4](OH)2、CuCl(OH)TMEDA、Cu(TMEDA)Cl、Cu(TMEDA)Cl2、Cu(Et3N)Cl2、Cu(DTEDA)Cl2、Cu(morpholine)2Cl2、Cu(PDA)2Cl2、Cu2(TEEDA)2Br2、[Cu(MeCN)4][PF6]、Cu(PPh3)2Cl2、K3[Fe(CN)6]、K4[Fe(CN)6]、K3[Fe(NCS)6]、Na3[Fe(CN)6]、Na4[Fe(CN)6]、Na3[Fe(NCS)6]、Fe(PPh3)Cl、Ni(acac)2、Ni(OAc)2、Ni(CO)4、Mn(acac)2、Mn(OAc)2、Co(acac)2、Co(acac)3、[Co(NH3)3]Cl3、[Co(NH3)6]Cl3、[Co(NO2)3(NH3)3]、Co(OAc)2、CrCl3·
6H2O、[Cr(H2O)6]Cl3、[CrCl(H2O)5]Cl2、[CrCl2(H2O)4]Cl、[CrCl2(H2O)4]Cl
·
2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润通彭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凯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