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记录媒体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8861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土保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通过在沟道底设置盲沟来配合挡水坝及排洪沟,使得挡水坝体及其下游的弃渣区所受浸润大幅减少,保证了坝体及弃渣稳定、安全度汛。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该方法程序的非暂态可读记录媒体及包含该媒体的系统,通过处理电路可以调用该程序,以执行上述方法。该方法实现了低成本、高成效,适于在弃渣场的设计及施工中推广使用。于在弃渣场的设计及施工中推广使用。于在弃渣场的设计及施工中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记录媒体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土保持
,公开了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存储有能执行该方法程序的记录媒体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沟道型弃渣场是指将弃渣堆放在沟道内,堆渣体将沟道全部或部分填埋,适用于沟底平缓、肚大口小的沟谷。由于堆渣阻隔了沟道天然洪水的自然下泄,在弃渣场上游汇集了大量的汇水,对弃渣场的安全稳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弃渣场汇水在弃渣场上游形成水位雍高后,若防排水措施布置不当,水流渗进渣体后,将导致渣体内部凝聚力和黏聚力等物理参数降低,加大渣体失稳风险,甚至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同时弃渣被水流冲进下游河道,造成河道淤积,毁坏水利设施,影响沟道正常行洪和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甚至引起洪涝或者地质灾害。因此,防排水布置设施是沟道型弃渣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重要设施,可保障降水和沟道上游来水的安全排泄,对弃渣场及其下游基础设施的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规沟道型弃渣场通常采用在弃渣场上游设置挡水墙和排洪沟(洞)的形式或不设挡水墙直接将排洪沟延伸至渣场上游沟道的形式将上游水流排导至渣场下游。
[0003]常用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布置措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0004](1)上游采用挡水墙拦截水流,挡水墙一般有全防渗型式和完全透水式,全防渗型式仅适用于河床宽度不大,覆盖层深度较小的沟道,若基础覆盖层深厚,则全防渗型式工程量大,投资高,同时一般安全超高不大,难以抵挡超标准洪水,弃渣安全隐患大;若采用完全透水型式,则挡水墙挡水时,挡水坝和弃渣场内浸润线均较高,不利于挡水坝和弃渣场稳定。
[0005](2)上游若不设挡水墙拦截水流,仅采用排洪沟排水,则水流容易直接渗入弃渣场,造成弃渣场浸润线较高,不利于渣体自身稳定。
[0006](3)排洪沟设置在渣体上,需在弃渣体型形成后才能施工并具备设计过流能力,施工期仅设置临时排洪设施,度汛标准较低,增大了施工期防洪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08]S1.在弃渣场设计完成后的枯水期从沟道横截面最低处沿沟道流向设置盲沟,所述盲沟两端分别从弃渣场设计的挡水坝址上游和弃渣场下游穿出沟底;
[0009]S2.沿弃渣场沟道侧的山体沿沟道流向设置旁路型式的排洪沟,所述排洪沟的最低点高于弃渣场沟道沟底,最高点低于挡水坝坝顶,所述排洪沟上游端口正对挡水坝址上游来水,所述排洪沟下游端口侧向通至弃渣场沟道;
[0010]S3.在弃渣场上游挡水坝址处的盲沟上修筑挡水坝;
[0011]优选的,在设置盲沟前先在沟底用碎石填平沟底坑洼,所述盲沟为多个钢筋石笼制成的通道在碎石上堆叠而成。
[0012]这可以通过预制的产品加快施工进度,而且可根据现场的水文状况灵活地选取石笼的数量和堆叠的层数。
[0013]优选的,所述排洪沟上游端口为冲上游敞开的喇叭口。
[0014]这使得上游来水更易进入排洪沟,避免坝体上游雍水漫过挡水坝。
[0015]优选的,所述挡水坝的上游迎水面设防渗铺盖,下游背水侧坡脚设排水棱体。
[0016]这能更好地防止水流浸润坝体过多引起的坝体失稳风险。
[0017]与传统方案相比,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8](1)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案,可解决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挡水坝防渗工程量大、不防渗则浸润线高、威胁挡水墙、施工期度汛风险高以及弃渣场施工期和永久运行期稳定等问题。
[0019](2)本专利技术排洪沟进口高程布置较为灵活,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综合确定,不依赖渣体。且由于挡水坝形成的库容具备一定调洪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排洪沟规模,降低投资。
[0020]采用本防排水布置及方法,可解决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挡水坝防渗工程量大、不防渗浸润线高、威胁挡水墙、施工期度汛风险高以及弃渣场施工期和永久运行期稳定等问题。
[002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在于提供一种非暂态可读记录媒体,用以存储包含多个指令的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执行指令时,将致使处理电路执行上述的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
[0022]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系统,包括处理电路及与其电性耦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配置储存至少一程序,所述程序包含多个指令,所述处理电路运行所述程序,能执行上述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挡水坝体、排洪沟、盲沟俯视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挡水坝体、排洪沟、盲沟正视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挡水坝体截面图;
[0026]图中,1

挡水坝、2

排水盲沟、3

排洪沟、4

干砌石、5

喷砼、6

复合土工膜、7

无砂混凝土、8

砂砾石垫层、9

土工布、10

钢筋石笼、11

大块石、12

堆石棱脚、13

弃渣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新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的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0029](1)在弃渣前,先沿沟道采用大块石11(即前述碎石)填筑至两岸滩地齐平,再顺河槽码放两层钢筋石笼10,同层钢筋石笼10之间预留20cm空隙,上层与下层错开码放,上层钢筋石笼10表面用两层土工布9包裹,无纺布两侧埋入卵砾石基础1m。为尽快形成弃渣条件,可在第一个枯水期或大面积弃渣前一个枯水期实施排水盲沟2施工。
[0030](2)为保证弃渣场施工期安全度汛,排洪沟3沿山体布置,且应在弃渣拦断沟道前施工完成,与挡水坝1一同形成“拦挡

排泄”设施,使弃渣施工期间即具备设计防洪标准,降
低施工期弃渣度汛风险。根据弃渣场总容量和挡水坝1高程,排洪沟进口最低处应高于原河床和排水盲沟2最高点。排洪沟进口为喇叭口型式,增大过流效率,使水流平顺归槽,减小进口雍水;同时进口控制段边墙高度为标准段的1.5倍以上,防止进口雍水导致挡水坝1漫流。
[0031](3)排水盲沟2和排洪沟3基本形成并满足过流条件后施工挡水坝1,且施工时段应根据沟道水流情况确定,宜安排在枯水期,以降低沟道截流难度。为降低挡水坝1和渣体浸润线,挡水坝1整体设计为“上截下排”,即上游迎水面设防渗铺盖,下游背水侧坡脚设堆石棱脚12。其中挡水坝1上游防渗设计为:迎水面采用50cm厚干砌石4制成护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S1.在弃渣场设计完成后的枯水期从沟道横截面最低处沿沟道流向设置盲沟,所述盲沟两端分别从弃渣场设计的挡水坝址上游和弃渣场下游穿出沟底;S2.沿弃渣场沟道侧的山体沿沟道流向设置旁路型式的排洪沟,所述排洪沟的最低点高于弃渣场沟道沟底,最高点低于挡水坝坝顶,所述排洪沟上游端口正对挡水坝址上游来水,所述排洪沟下游端口侧向通至弃渣场沟道;S3.在弃渣场上游挡水坝址处的盲沟上修筑挡水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设置盲沟前先在沟底用碎石填平沟底坑洼,所述盲沟为多个钢筋石笼制成的通道在碎石上堆叠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沟道型弃渣场防排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双江李怀国叶三元漆祖芳崔金鹏吴楠吕永生何为张崇明余鹤芹刘健崔雄辉周小阳徐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