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极片设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874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02
本申请提出一种电池极片设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获取极片上的第一个极耳与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偏移角,其中,第一个极耳与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等于预设定的极耳分布间隔距离;基于偏移角和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极片的第f个极耳的位置信息,其中,极耳的位置信息表示极耳与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信息,2≤f≤a,极片对应的目标极耳数量为a,a大于或等于2,能够精确定位多极耳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极耳位置,实现多个极耳在极片上均匀分布并在卷芯上对齐方向,避免或减轻卷绕后极耳间的错位。避免或减轻卷绕后极耳间的错位。避免或减轻卷绕后极耳间的错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极片设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极片设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了移动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主流驱动电源。锂离子电池按照外观可大致分为方形、软包和圆柱三类。其中,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因其可靠性好、体积小、易于组装等优点而备受青睐。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内部一般采用卷绕式结构,该结构中电池的正负极各只有一片,上面焊有极耳,正负极片以隔膜相隔后逐层卷绕成一个紧凑的圆柱状结构。传统设计中正负极片的极耳各只有一个,在电池工作过程中,单极耳电阻大,不利于电池的快充快放。故为提高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性能和使用安全性,目前通常采用多极耳的设计方式。
[0003]如何保证卷绕后多个极耳能够对齐方向,从而保障电池制造后续工序的正常执行,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关注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极片设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至少部分改善上述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极片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极片上的第一个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偏移角,其中,所述第一个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等于预设定的极耳分布间隔距离;基于所述偏移角和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所述极片的第f个极耳的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极耳的位置信息表示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信息,2≤f≤a,所述极片对应的目标极耳数量为a,a大于或等于2。
[0006]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极片设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计算单元,用于获取极片上的第一个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偏移角,其中,所述第一个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等于预设定的极耳分布间隔距离;定位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偏移角和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所述极片的第f个极耳的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极耳的位置信息表示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信息,2≤f≤a,所述极片对应的目标极耳数量为a,a大于或等于2。
[0007]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方法。
[0008]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
现上述的方法。
[000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设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获取极片上的第一个极耳与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偏移角,其中,第一个极耳与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等于预设定的极耳分布间隔距离;基于偏移角和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极片的第f个极耳的位置信息,其中,极耳的位置信息表示极耳与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信息,2≤f≤a,极片对应的目标极耳数量为a,a大于或等于2,能够精确定位多极耳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极耳位置,实现多个极耳在极片上均匀分布并在卷芯上对齐方向,避免或减轻卷绕后极耳间的错位。
[0010]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001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极片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极片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同心圆模型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极耳在极片上的位置分布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极片设计装置的单元示意图。
[0013]图中:10

处理器;11

存储器;12

总线;13

通信接口;201

计算单元;202

定位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1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18]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19]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极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极片上的第一个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偏移角,其中,所述第一个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等于预设定的极耳分布间隔距离;基于所述偏移角和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所述极片的第f个极耳的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极耳的位置信息表示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距离信息,2≤f≤a,所述极片对应的目标极耳数量为a,a大于或等于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极片上的第一个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偏移角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极片的总长度和所述目标极耳数量确定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基于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所述极片上的第一个极耳的位置信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极片上的第一个极耳与所述极片的卷绕起始处之间的偏移角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所述第一个极耳所在的卷芯层数;基于所述第一个极耳所在的卷芯层数和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所述偏移角。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极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角的表达式为:;其中,θ表征所述偏移角,k表征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m1表征所述第一个极耳所在的卷芯层数,d表征卷绕层间距,r表征卷绕最内层半径。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极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所述第一个极耳所在的卷芯层数的步骤,包括:获取第m层对应的已卷绕极片长度;基于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和所述第m层对应的已卷绕极片长度确定所述第一个极耳所在的卷芯层数。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偏移角和所述极耳分布间隔距离确定所述极片的第f个极耳的位置信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乐为徐勇王永琛朱华君王正伟郑洪河
申请(专利权)人: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