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及燃烧组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97104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及燃烧组织方法,包括气缸套、气缸盖、活塞、燃油箱、液氨储存罐、高压共轨管、液氨共轨管,气缸套、气缸盖和活塞形成燃烧室,气缸盖上设置主喷油器、副喷油器、进气阀、排气阀,燃烧室通过进气阀连接进气道,燃烧室通过排气阀连接排气道,进气道里安装液氨喷射阀,燃油箱通过低压供油泵、第一泄压阀、高压油泵连接高压共轨管,高压共轨管分别连接主喷油器和副喷油器,液氨储存罐通过减压阀、流量计连接液氨共轨管,液氨共轨管连接液氨喷射阀。本发明专利技术组织混合气形成合理的活性浓度梯度分层,保证各负荷工况下双燃料发动机的可靠着火与稳定燃烧,从而提高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排放性能。排放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及燃烧组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双燃料发动机,具体地说是双燃料发动机及其燃烧组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氨气能量密度大、易液化、抗爆性能好,其完全燃烧只产生清洁无污染的水和氮气,是理想的无碳替代燃料。但是氨存在火焰速度慢、燃点与最小点火能量高等问题,利用柴油作为氨燃料的引燃剂和助燃剂,可以有效提高氨的火焰传播速度,缩短燃烧持续期,从而提升发动机燃烧效率与排放性能。
[0003]对于柴油/氨双燃料发动机,在中低负荷工况下,存在柴油喷射比例大、氨气替代率低和逃逸量高的问题,在高负荷工况下,存在火焰稳定性差、易爆震和NOx排放高的问题。为使柴油/氨双燃料发动机在各个工况下保持良好的动力性与经济性,需要构建合理的双燃料燃烧系统及燃烧方法。柴油/氨双燃料发动机中引燃柴油为多点同时着火,柴油和氨气在缸内的分布状态对整个着火阶段、燃烧进程乃至后续的排放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运行工况不同,通过改变进气条件、喷射策略(燃料喷射量、喷射次数、喷射角度)在缸内形成有差异的混合燃气分布效果,实现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性能的控制优化。
[0004]在柴油/氨双燃料发动机油气喷射控制装置上,公开号CN113202637A提供了一种液氨

柴油双燃料喷射装置,液氨通过高压氨管连接液氨喷射器,液氨喷射器通过回氨管连接液氨储存罐,实现液氨与柴油的并联喷射。公开号CN113202638A提供了一种液氨

柴油双燃料供给系统,液氨储存罐的出口管路上安装低压泵、高压泵、温度控制器,实现液氨的高低压喷射。但是以上专利均未涉及通过优化氨/柴油双燃料喷射策略与燃烧系统结构匹配,实现组织混合气浓度分层状态,达到改善缸内混合气稳定着火与可靠燃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满足发动机在不同负荷下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与排放性能要求的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及燃烧组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7]本专利技术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其特征是:包括气缸套、气缸盖、活塞、燃油箱、液氨储存罐、高压共轨管、液氨共轨管,气缸套、气缸盖和活塞形成燃烧室,气缸盖上设置主喷油器、副喷油器、进气阀、排气阀,燃烧室通过进气阀连接进气道,燃烧室通过排气阀连接排气道,进气道里安装液氨喷射阀,燃油箱通过低压供油泵、第一泄压阀、高压油泵连接高压共轨管,高压共轨管分别连接主喷油器和副喷油器,液氨储存罐通过减压阀、流量计连接液氨共轨管,液氨共轨管连接液氨喷射阀。
[0008]本专利技术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还可以包括:
[0009]1、高压共轨管通过第二泄压阀连接燃油箱。
[0010]2、液氨喷射阀倾斜安装在进气道上,液氨喷射阀中心轴线与进气道中心轴线夹角
为30

60
°

[0011]3、主喷油器垂直安装在气缸盖内,其中心轴线与气缸轴线重合,副喷油器倾斜安装在气缸盖内,其中心轴线与气缸轴线倾斜夹角为15

35
°

[0012]4、主喷油器为大流量多孔喷油器,喷孔均匀分布在喷油嘴上,副喷油器为小流量多孔喷油器,喷孔集中分布在喷油嘴靠近气缸轴线的一侧面上,相同喷射脉宽下副喷油器喷射流量为主喷油器喷射流量的5

10%。
[0013]5、燃烧室顶部为圆蓬形;活塞为深ω形,其顶部凹坑较深,口径有收缩。
[0014]6、进气道为切向进气道,靠近进气门处气道中心线与气缸轴线倾斜夹角为10

25
°
,进气道内的氨混合气沿气缸圆周切线方向进入,并与气门和气缸壁发生碰撞分离,在气缸内形成大尺度滚流和小尺度涡流,通过进气滚流和进气涡流对氨与空气的协同掺混作用,进一步促进混合气的形成。
[0015]本专利技术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组织方法,其特征是:在进气冲程阶段,液氨喷射阀沿中心轴线向进气道内壁低压喷射液氨,在进气道内构造出自由射流区域、碰撞附壁区域和反射射流区域,自由射流区域是液氨从喷孔喷出到撞壁的区域,在自由射流区域内,液氨射流沿喷射轴线呈楔形;碰撞附壁区域是液氨与进气道壁面碰撞接触形成的区域,在碰撞附壁区域内,液氨射流与壁面碰撞而加速破碎,部分液氨气化并沿壁面流动,不断形成贴壁涡旋结构;反射射流区域是液氨脱壁反射回进气道形成的区域,在反射射流区域内,液氨射流受气流主导作用被不断卷吸入空气中,通过液氨射流的碰壁、贴壁和反射流动的协同作用,强化液氨的气化、扩散和卷吸过程,提高氨与空气的混合速率。
[0016]本专利技术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组织方法还可以包括:
[0017]1、当发动机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时,控制液氨喷射阀在排气阀关闭后向进气道内喷射一次液氨,当发动机处于瞬态加速的非稳定工作状态时,控制液氨喷射阀在排气阀关闭后向进气道内先后喷射两次液氨,第一次喷射的液氨与空气预混后在缸内形成均匀的稀混合气,第二次喷射的液氨与空气预混后集中分布在燃烧室上层,形成上浓下稀的氨混合气浓度分布。
[0018]2、(1)在发动机处于起动、怠速和低负荷工况时,采用柴油工作模式,液氨喷射阀不进行燃料喷射,空气在进气门开启至关闭的时间范围内进入气缸,控制主喷油器和副喷油器同时喷射柴油压燃着火工作,喷油正时为压缩冲程后期,副喷柴油雾束从主喷柴油雾束间隙穿过,避免主喷油雾与副喷油雾之间的干扰,实现NOx和soot的平衡,雾束与深ω形缩口活塞上行产生的涡流与挤流相互作用,加快油气混合,减少燃烧持续期,使发动机在低速低负荷工况下运转柔和;
[0019](2)在发动机处于中负荷工况时,采用双燃料工作模式,主喷油器不进行燃油喷射工作,副喷油器与液氨喷射阀共同工作,液氨喷射阀采用多点喷射模式将液氨低压喷射入进气道并与新鲜空气进行预混,在进气门开启至关闭的时间范围内,混合气进入气缸,在缸内先形成均质混合气,副喷油器采用两次喷射,第一次喷射正时为压缩冲程中期,柴油喷雾与缸内氨预混合气混合,在缸内温度的作用下发生初步低温裂解反应,生成高活性自由基,第二次喷射正时为压缩冲程行至上止点附近,进气滚流与涡流受活塞上行挤压迅速破碎成微涡旋,促使缸内混合气形成明显的反应活性分层和浓度分层,第二次喷射的柴油进一步提高缸内混合气反应活性,在温度、压力及当量比达到着火点时,活塞凹坑顶部的高活性区
域首先着火,实现柴油喷雾与氨气燃料的平稳燃烧;
[0020](3)在发动机处于高负荷工况时,采用双燃料工作模式,主喷油器不进行燃油喷射工作,副喷油器与液氨喷射阀共同工作,液氨由喷射阀采用多点喷射模式将液氨低压喷射入进气道并于新鲜空气进行预混,在进气门开启与关闭的时间范围内,混合气进入气缸,在缸内形成均质混合气,副喷油器采用单次喷射模式,喷射正时为压缩冲程行至上止点附近,深ω形活塞上行产生的挤流促使氨预混合气集中到燃烧室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其特征是:包括气缸套、气缸盖、活塞、燃油箱、液氨储存罐、高压共轨管、液氨共轨管,气缸套、气缸盖和活塞形成燃烧室,气缸盖上设置主喷油器、副喷油器、进气阀、排气阀,燃烧室通过进气阀连接进气道,燃烧室通过排气阀连接排气道,进气道里安装液氨喷射阀,燃油箱通过低压供油泵、第一泄压阀、高压油泵连接高压共轨管,高压共轨管分别连接主喷油器和副喷油器,液氨储存罐通过减压阀、流量计连接液氨共轨管,液氨共轨管连接液氨喷射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其特征是:高压共轨管通过第二泄压阀连接燃油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其特征是:液氨喷射阀倾斜安装在进气道上,液氨喷射阀中心轴线与进气道中心轴线夹角为30

6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其特征是:主喷油器垂直安装在气缸盖内,其中心轴线与气缸轴线重合,副喷油器倾斜安装在气缸盖内,其中心轴线与气缸轴线倾斜夹角为15

35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其特征是:主喷油器为大流量多孔喷油器,喷孔均匀分布在喷油嘴上,副喷油器为小流量多孔喷油器,喷孔集中分布在喷油嘴靠近气缸轴线的一侧面上,相同喷射脉宽下副喷油器喷射流量为主喷油器喷射流量的5

1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其特征是:燃烧室顶部为圆蓬形;活塞为深ω形,其顶部凹坑较深,口径有收缩。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其特征是:进气道为切向进气道,靠近进气门处气道中心线与气缸轴线倾斜夹角为10

25
°
,进气道内的氨混合气沿气缸圆周切线方向进入,并与气门和气缸壁发生碰撞分离,在气缸内形成大尺度滚流和小尺度涡流,通过进气滚流和进气涡流对氨与空气的协同掺混作用,进一步促进混合气的形成。8.多点低压喷射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组织方法,其特征是:在进气冲程阶段,液氨喷射阀沿中心轴线向进气道内壁低压喷射液氨,在进气道内构造出自由射流区域、碰撞附壁区域和反射射流区域,自由射流区域是液氨从喷孔喷出到撞壁的区域,在自由射流区域内,液氨射流沿喷射轴线呈楔形;碰撞附壁区域是液氨与进气道壁面碰撞接触形成的区域,在碰撞附壁区域内,液氨射流与壁面碰撞而加速破碎,部分液氨气化并沿壁面流动,不断形成贴壁涡旋结构;反射射流区域是液氨脱壁反射回进气道形成的区域,在反射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立平王豪杰王立媛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