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导型IGBT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逆导型IGBT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是在8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兼具功率MOS和双极结型晶体管优点的半导体器件,具有高输入阻抗和低导通压降,通常应用在中频和中功率的场景中。但由于IGBT不具备反向导通能力,当应用在感性负载场合时,通常会将一个快回复二极管(Fast Recovery Diode,简称FRD)与其并联在一起使用,为其提供续流保护。
[0003]最初是将IGBT和FWD两个独立的器件通过引线焊接到一起做成模块来使用,但这样会带来寄生电感,并且体积较大,限制了其的使用。因此人们将IGBT和FRD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发展出了逆导绝缘栅双极晶体管(Reverse Conducting
‑
IGBT,简称RC
‑
IGBT),通过在背面引入了集电极短路结构,使其获得了反向导通能力。
[0004]相比于传统的IGBT而言,RC
‑<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导型IGBT,其元胞包括集电极结构、位于集电极结构上表面的漂移区结构、位于漂移区上表面的栅极结构和发射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漂移区结构包括N
‑
漂移区(6)、FS层(7)和N
‑
层(8),所述N
‑
漂移区(6)位于FS层(7)上层,N
‑
层(8)位于FS层(7)下层;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氧化层(3)和栅电极(1),所述栅氧化层(3)位于N
‑
漂移区(6)上表面一端;所述发射极结构包括发射极金属(2)、N型阱区(4)、P
‑
body区(5),发射极金属(2)位于N
‑
漂移区(6)上表面另一端,所述P
‑
body区(5)位于N
‑
漂移区(6)上层一侧,N阱区(4)位于P
‑
body区(5)上层,并且N阱区(4)、P
‑
body区(5)上表面的两端均分别与栅氧化层(3)和发射极金属(2)的底部接触;所述集电极结构包括集电极金属(11)、N型集电极区(10)和P型集电极区(9),所述P型集电极区(9)和N型集电极区(10)的上表面与N
‑
层(8)的底部接触,所述N型集电极区(10)的侧面与P型集电极区(9)接触,N型集电极区(10)的下表面和P型集电极区(9)的下表面与集电极金属(11)上表面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导型IGBT,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为槽栅结构,即栅氧化层(3)嵌入在N
‑
漂移区(6)上层的凹槽中,与平面栅结构不同的是,栅氧化层(3)的侧面与N阱区(4)和P
‑
body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万军,汪淳朋,肖紫嫣,刘超,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