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洋环境下建筑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材料制备
,特别涉及到一种海洋环境下建筑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海洋钢铁材料的腐蚀每年给国家造成近万亿元的经济损失,以南海岛礁基础建筑设施选材为例,由于南海地区岛礁独特的近海岸环境腐蚀性极强的特点,根据ISO9223分类标准,这种高湿热、高盐、高辐照地区,材料的腐蚀等级可以达到最高级C5级,在此环境下服役的钢质结构建筑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即使采取了腐蚀防护措施也会过早的发生严重的腐蚀。据统计,钢结构建筑在南海地区服役的故障率是其他海域的3倍、大陆地区10倍左右,此外对于建筑结构来说,结构本身的安全性也至关重要(一般要求较低的屈强比以及耐火功能)。目前有关这一环境的钢铁材料专利技术,多集中在材料耐蚀性的提升方面,申请号CN201710075154.0,名称“一种适合高温滨海环境的高耐蚀低合金钢”的专利技术专利,耐蚀性能优于Q235碳钢及其他耐候钢,由于采用了高Ni体系(达3.5%),并配合Cu、Mo等元素进行合金化,存在的问题是成本较高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洋环境下建筑用钢板,其特征在于,钢种成分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C:≤0.02wt%,Si:0.15
‑
0.3wt%,Mn:0.4
‑
0.6wt%,V:0.03
‑
0.05wt%,N:0.008
‑
0.012wt%,Cu:0.5
‑
0.8wt%,Ni:1
‑
2wt%,W:0.05
‑
0.1wt%,Re:0.01
‑
0.02wt%,Nb:0.01
‑
0.02wt%,Cr:1
‑
1.5wt%,REM:0.03
‑
0.05wt%,Sn:0.05
‑
0.1wt%,Ti:0.001
‑
0.005wt%,P:0.015
‑
0.025wt%,S:≤0.005wt%,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环境下建筑用钢板,其特征在于,钢板晶粒平均尺寸18
‑
38μm,含有50
‑
60%贝氏体+20
‑
30%铁素体组织,所述百分比为面积百分比;含有平均尺寸20
‑
30nm弥散析出的V(C、N)或WC、Nb(C、N)、Cr6C、Fe3C纳米相,这些析出相的平均间距在1
‑
2μm;含有平均尺寸62
‑
75nm的Cu纳米相,相的平均间距在1.5
‑
2μ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海洋环境下建筑用钢板,其特征在于,弥散析出的V(C、N)或WC、Nb(C、N)、Cr6C、Fe3C纳米相尺寸为10
‑
50nm,Cu纳米相尺寸为50
‑
100n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环境下建筑用钢板,其特征在于,室温条件下钢板屈服强度380~420MPa,屈强比≤0.8,
‑
50℃冲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坦,王华,于浩男,柴铁洋,陈妍,金耀辉,李文斌,朱隆浩,王长顺,李家安,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